1、掌握煤化工專業生產技術理論、技術管理法規、安全工作規程、質量要求和材料規格、建筑安裝、施工
技術要求;
2、熟練使用微機操作。2100433B
1、熟悉國內外同行業生產管理的新經驗及技術發展趨勢
2、熟悉掌握工程力學、動力設備、電工基礎、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原理、化學產品與回收、煤炭液
化、煤炭氣化、煤炭燃燒;
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
氣化工藝各有千秋 1.常壓固定床間歇式無煙煤(或焦炭)氣化技術 目前我國氮肥產業主要采用的煤氣化技術之一,其特點是采用常壓固定床空氣、蒸汽間歇制氣,要求原料為?準 25~75mm的塊狀無煙煤或焦炭,進...
氣化工藝各有千秋 1.常壓固定床間歇式無煙煤(或焦炭)氣化技術 目前我國氮肥產業主要采用的煤氣化技術之一,其特點是采用常壓固定床空氣、蒸汽間歇制氣,要求原料為?準 25~75mm的塊狀無煙煤或焦炭,進...
煤化工這種工程,主要用到下面這些設備:化工設備(反應器、氣化爐、容器、塔器、換熱器等)、焦化設備、破碎磨粉設備、空分與真空設備、風機(包括離心壓縮機)、壓縮機與冷凍設備、工業泵、閥門以及環保設備、儀器...
化工工藝專業,煤化工及相關領域
1、獨立承擔或主持煤化工系統(苯、酚、硫、萘等煤氣處理系統及相關工藝)完整或部分設計;
2、熟悉設計行業和業務,掌握設計工作流程,開展工程項目的設計組織和實施;
3、熟悉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相關專業知識,及時跟蹤本專業的發展動態;
4、培養資歷較淺的技術人員;
獨立承擔或主持煤化工系統(苯、酚、硫、萘等煤氣處理系統及相關工藝)完整或部分設計。
煤化工工程師
格式:pdf
大小:145KB
頁數: 2頁
評分: 4.8
各種轉化技術 直接利用 還原劑、過濾材料、吸附劑、塑料組合物等 發電 加熱 熱能、灰渣作建筑材料 電能、灰渣作建筑材料 低溫干溜 直接燃燒 能源動力原料 液化 間接液化 直接液化 費托合成 液體燃料、化學品 液化油 人造石油、化學品 氣化 加氫 其它加工 褐煤蠟、活性炭、炭分子篩等 氣化 煤氣 合成氣 合成氨 醋酐合成 醋酐、醋酸甲酯 甲醇、汽油甲醇合成 燃料氣 凈化 煉焦 煤焦油 加工 荼、蒽、吡啶、酚等多種化學品 乙炔化學品 焦 炭 治金炭 與石灰石加工 電石 焦爐煤氣 分離 凈化 粗笨 苯、甲苯、二甲苯 城氣煤氣、合成原料氣煤氣 硫、硫酸氨、氨水等 加工 瀝青、炭素制品 無煙燃料、氣化原料、還原劑 低溫煤焦油 液體燃料 煤氣 燃料氣 半焦 圖 3- 1 煤炭綜合利用的途徑 表 1-1 國內生產的主要煉焦化學產品
格式:pdf
大小:145KB
頁數: 6頁
評分: 4.6
寧夏通達集團煤化工 1.生產副總經理崗位職責 (1)、組織建立和完善生產指揮系統, 編制生產計劃,檢查生產工作, 確保生產任務的完成。 (2)、根據生產運行計劃,掌握生產進度,搞好各車間的協調,組織 分配勞動力,平衡調度設備材料。 (3)、每周一次定期召開生產會,分析生產形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 法和措施,保證各項生產技術指標的全面完成。 (4)、根據生產需求,編制物資采購供應計劃,并認真實施,及時聯 系解決生產缺口物資。 (5)、抓好設備管理,提出更新改造方案,定期組織維修保養,提高 設備完好率和利用率。 (6)、負責對公司技術革新、技術改造、工程立項、改造及其設計、 策劃等工作的組織與審批。 (7)、負責組織公司各類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開發、小試、中試、 試生產及產品的申報工作。 (8)、負責審批公司內各類產品的技術標準、工藝規程、工藝技術管 理文件等。 (9)、負責生產中的技術和質量保
煤化工新技術、新工藝的產業化離不開整體考慮和合理設計,而設計基礎來源于全面的知識和成功的實踐。張慶庚、李凡、李好管編著的《煤化工設計基礎》從化工工藝的角度出發,系統闡述了煤化工設計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和技術,特別是對設計要點進行了介紹。
《現代煤化工技術叢書:煤化工設計基礎》內容涵蓋煤化工的項目設計、煤化工項目與煤質的關系、煤焦化設計、煤氣化裝置的設計、煤氣凈化技術、煤制化學品的設計、煤化工過程的節能減排等煤化工主要組成部分。
《現代煤化工技術叢書:煤化工設計基礎》可供從事化工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煤化工項目工程設計人員,以及高校化工工藝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特別是在能源占有方面,各類主要能源人均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煤炭的人均擁有量為世界人均的50%,石油和天然氣則僅為15%。正是由于這一不可改變的稟賦條件,決定了中國的能源結構在過去和將來的一段時間內必須以煤炭為主。
作為化工原料,在2004年之前,煤化工產業一直是以傳統的煤化工產品為主,主要是尿素、甲醇、PVC、焦炭等產品。到了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研發能力和工程化能力的全面提升,無論煤化工的產品種類,還是生產規模,都有了本質的變化,形成了新型煤化工的雛形。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煤制丙烯、甲醇制汽油等工業化裝置的投入運行,以及指日可待的煤制天然氣工廠的建成,呈現出中國煤化工產業前所未有的局面。
由以上的產品變化可以看出,煤化工產品正在經歷著由傳統的化工產品向補充石油化工產品的方向轉變,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隨著中國實現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能源短缺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50%,絕對值也超過了2億噸/年,天然氣的短缺更為嚴重,必將會制約中國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我國的西北和東北(內蒙古東部)地區煤炭儲量巨大,大多屬于比較年輕的煤種。這些地區一般地廣人稀,距離能源的最終用戶較遠,交通運輸能力較弱。因此,將煤炭加工成化工產品就成了這些地區發展地方經濟的必然選擇。各煤化工企業基本上都是選擇了新型煤化工產品。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煤化工在中國的主要作用除了繼續扮演化肥、焦炭、PVC等化工產品的主力軍之外,又承擔了緩解石油化工產品短缺和天然氣供應不足的角色。
任何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設計,工程設計能力體現了一個國家工業體系的整體水平。沒有高水平的工程設計企業,就無法理解現代工業的發展理念,無法體會頗具匠心的先進技術的獨到之處,也就無法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并最終為自己的國家服務。
在工業領域,中國是后來者,總是有人說“后發優勢”,而后發的優勢就是可以直接面對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而無需像發達國家一樣去耗費幾百年的歷程。但是后發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先發者制定的規則下運行,先發者可以利用先發優勢限制我們的發展。他們不斷地提高產業門檻,力圖將我們關在發展尖端產業的門外。此時,保證國家的持續發展,便成了工程設計行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先進的技術把持在某些跨國企業的手中被作為牟取暴利的工具,而我們卻無能為力。沒有過硬的設計能力就不會有好的產品。
產品的質量是產品能否進入市場的關鍵,不能想象不合格的產品能夠在競爭中取勝。此時,設計便顯得格外重要。在中國,建設國際型工程公司的倡導始于二十多年前,其目的無非是通過提高設計水平來改善工廠的控制和管理。記得我的前輩們說過,“不要把產品的質量不高全部歸罪于工廠的管理,我們的設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考慮周詳的設計,就不會有好的產品質量。
產品的競爭力不僅僅是質量的競爭,還是能耗的競爭。高能耗也應當是技術落后的體現,有些能耗問題恰恰體現的是工程設計水平。當我們以高成本的產品到市場上去競爭時,無論質量如何,失敗都是必然的。
有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不同化工單元的組合,會有不同的結果。利用各種不同的組合去改變工廠的規模、產品的組合甚至改變產品的品種等都是工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對高水平的工程設計的依賴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由于工程設計水平的低下造成工廠不能正常開工,必然會給工廠帶來損失。企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為投資者帶來利潤,這是低下的設計水平所無法達到的。
“科學研究是生產力”這在中國是大家都認可的,但是少有人去深究科研成果是如何變為生產力的。實際上,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一直是技術進步的十分關鍵的一步。在計劃經濟年代,科研與工程設計是完全脫節的。科研不管市場需求,設計只是簡單的重復。設計與科研的結合基本上都是政府部門的“拉郎配”,雙方都沒有積極配合的欲望。到了今天,從事設計的工程公司更清楚市場的需求,會主動尋求與科研機構的合作。這種合作為科研成果走向市場帶來了機遇,在科研成果與生產力之間搭起了橋梁。沒有這個橋梁,就沒有今天中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大好局面。
工程公司不僅僅是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還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創新為市場提供越來越多的新產品。同時通過自己敏銳的市場觀察力,洞察市場需求,開創新的工藝、新的技術。
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國新型煤化工產學研聯盟,在這個聯盟中處于領導地位的是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而這個集團的核心是中國的大型工程公司。這些工程公司利用自己在市場前沿的地位,不斷尋求產品和技術的創新,使當今的煤化工產業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
編寫本書的目的是想使讀者能夠通過本書對煤化工設計所涉及的領域和技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由于篇幅所限,僅從化工工藝專業的角度對設計要點和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不可能涉及太多的化工單元知識,也不可能涉及所有專業。選擇的各章節內容的組合就是一個煤化工工廠工藝裝置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有些設計內容受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受我們知識范圍局限,不可能對所有的煤化工技術都能詳細論述。因此,有很多技術在本書中只是進行文字介紹,沒有設計計算及其他設計過程的描述,敬請讀者諒解。
本書主要由張慶庚編寫,其中第2章由李凡編寫并負責全書統稿;第7章由李好管編寫;郭光宙、馬英民、李剛參加了部分章節的編寫。李小紅、程柱、左永飛、郝巧鈴、張京、白永輝、王培和孔嬌等參加了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圖表繪制、輔助計算和文字處理等工作。在本書付梓之際感謝謝克昌院士、李大尚設計大師對本書編寫工作的指導,感謝所有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關心和幫助的同事、朋友,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編輯們的辛勤工作。
由于本書編寫在工作之余,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有限,書中不足和欠妥之處敬請讀者見諒并批評指正。
編者
2012年1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