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煤的分子結構理論為核心,以煤質變化規律為主要內涵,系統地敘述了現代煤化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煤的組成(含煤的煤巖組成、煤的化學組成)、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煤的化學性質、煤的工藝性質、煤的分類方案八章內容。
本書是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可作為能源化學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質工程、采礦工程等專業“煤化學”課或相近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第1章緒論1
11概述1
12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重要地位2
13我國的煤炭資源現狀和前景4
131我國煤炭資源的現狀4
132我國煤炭資源的前景5
復習思考題6
第2章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7
21植物的演化及組成7
211植物的演化7
212植物的化學組成9
22植物遺體的積聚環境13
221泥炭沼澤的形成14
222泥炭沼澤的類型15
223成煤沉積環境模式16
23成煤作用過程19
231成煤條件19
232腐殖煤的成煤作用過程21
233主要聚煤期28
24煤系共伴生資源29
241煤層氣29
242煤系共伴生礦物資源32
復習思考題34
第3章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35
31概述35
32煤分子結構理論35
321煤大分子的構成35
322煤大分子基本結構單元36
323煤大分子結構理論38
33煤的結構模型39
331煤的化學結構模型39
332煤的物理結構模型43
34煤的超分子結構理論45
341煤超分子結構的概念45
342煤超分子結構的主要研究內容及方法45
35煤分子結構的研究方法48
351煤結構研究的方法論48
352煤結構的研究方法50
復習思考題52
第4章煤的組成53
41煤的煤巖組成53
411宏觀煤巖組成53
412顯微煤巖組成56
413顯微煤巖組分分類及顯微煤巖類型64
414顯微組分的反射率70
415煤巖學在煤炭加工利用中的應用72
42煤的化學組成75
421煤的工業分析組成75
422煤中有機質的元素組成83
423煤中有機質的族組成95
424煤中無機質的礦物組成及煤灰成分99
復習思考題106
第5章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109
51煤的密度109
511煤的真相對密度109
512煤的視相對密度112
513煤的散密度112
514煤的塊密度112
52煤的硬度113
521刻劃硬度113
522顯微硬度113
53煤中的孔115
531煤的孔隙115
532煤的裂隙120
54煤的比表面積122
541煤比表面積的概念122
542煤比表面積的影響因素122
55煤的潤濕性與表面自由能124
551固體潤濕的基本原理124
552煤的表面能及潤濕機理125
553煤對水潤濕性的影響因素126
554煤的潤濕熱128
56煤的熱性質128
561煤的比熱容128
562煤的導熱性129
57煤的電性質129
571煤的導電性129
572煤的介電常數131
58煤的光學性質131
581煤的反射率131
582煤的折射率132
583煤的透光率132
584煤的X射線衍射133
585煤的紅外光譜133
59煤的磁性質134
復習思考題135
第6章煤的化學性質136
61煤與氧化劑的反應136
611不同條件下煤的氧化136
612煤的風化與自燃138
62煤與氫的反應143
621概述143
622煤加氫反應的機理143
623煤的性質對加氫反應的影響146
63煤與濃硫酸的反應147
631磺化反應147
632影響磺化反應的因素148
633磺化煤的用途148
復習思考題149
第7章煤的工藝性質150
71煤的熱解和煉焦性能150
711煤的熱解150
712黏結性煙煤熱解過程中的黏結與成焦156
713中間相理論160
714煤的黏結性和結焦性及其評定方法163
715各種黏結性、結焦性指標間的關系169
716黏結性指標與單種煤焦炭質量的關系171
72煤的加氫液化性能172
721概述172
722煤加氫液化性能的評價173
73煤的氣化性能173
731煤的氣化反應性173
732煤灰的熔融特性176
733煤灰的黏溫特性184
734煤的結渣性186
74煤的燃燒性能187
741煤的發熱量187
742煤的著火性能191
75煤的機械加工性能192
751煤的可磨性192
752煤的機械強度194
753煤的脆度195
754煤的彈性和塑性195
755煤的篩分特性及粒度組成196
756煤的可選性197
復習思考題203
第8章煤的分類方案205
81概述205
811煤炭分類的意義205
812煤炭分類的指標205
82中國煤的分類方案206
821中國煤炭分類舊方案206
822中國煤炭分類新方案208
823各類煤的特性及其用途213
824中國煤炭分類編碼系統215
825中國煤層煤的科學成因分類217
83國際煤炭分類218
831硬煤國際分類219
832褐煤國際分類220
833國際中、高煤階煤編碼系統221
84各種工業用煤對煤質的要求223
841煉焦用煤的質量要求223
842發電用煤的質量要求224
843氣化用煤的質量要求224
844直接液化用煤的質量要求227
845燒制水泥用煤的質量要求228
846高爐噴吹用煤的質量要求228
847制造活性炭用煤的質量要求228
848燒結鐵礦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228
849生產電石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228
復習思考題229
參考文獻230 2100433B
《大設計》無所不在。在會議室和戰場上;在工廠車間中也在超市貨架上;在自家的汽車和廚房中;在廣告牌和食品包裝上;甚至還出現在電影道具和電腦圖標中。然而,設計卻并非只是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
本書分為上篇“平面構成”和下篇“色彩構成”兩個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節選編了一些本校歷年來學生的優秀作品作為參考,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此外,本書最后部分附有構成運用范例及題型練習,可供自考學生參考。本...
本書從招貼的起源、發展到現代招貼設計的運用,闡述了招貼的分類、功能及設計形式等基本知識。全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招貼設計中。全文內容基礎,表述深度恰當,以簡單的理論知識引領...
格式:pdf
大?。?span id="gttqnb6" class="single-tag-height">94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正>本書主編王雙亭,河南理工大學教授,畢業于解放軍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主要從事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技術和最新成果。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攝影測量的基本概念、發展過程及所面臨的問題;第二章介紹了攝影像片的獲取原理與技術;第三章介紹了中心
格式:pdf
大小:94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教學、科研經驗及工程實踐,較系統地介紹了地下工程測量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幫助讀者提高分析和解決地下工程領域測繪的能力。本修訂版在傳統測量技術的基礎上,新增測繪新技術元素,操作適用性更強,新的地鐵工程測量一章更具有針對性。全書內容豐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充分反映了地下工程測量最新技術及其應用。
煤化學特征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揮發分、碳、氫、氧、氮和煤化程度等。煤化學特征取決于煤的礦物學特征和煤化作用。煤中的灰分含量主要來自煤中的無機礦物質。對于相同變質程度的煤來說,煤的揮發分、碳、氫和氧含量與煤的有機顯微組分有關,富鏡質組和殼質組的煤具有相對高的揮發分和氫、氧含量;富惰質組的煤具有相對低的揮發分含量和高的碳含量。隨著煤化作用程度的增高,煤的揮發分產率、氫和氧元素含量減少,碳含量增高。
煤的地球化學特征主要包括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豐度和賦存狀態,其主要受控于泥炭沼澤形成時的沉積環境背景、物源區的巖石組成和火山噴發,以及煤化作用和巖漿侵入過程中的熱液活動。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地區和不同煤層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豐度變化較大,但總體與煤中的礦物質有關。因此,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總量一般與煤的灰分產率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常量元素是構成煤中常見礦物的主要元素,Si、Al、Na和 K主要來自硅酸鹽礦物;Ca和 Mg主要來自碳酸鹽礦物;S主要來自硫化物礦物(黃鐵礦),部分硫與有機質和硫酸鹽有關;煤中的硫含量主要與泥炭沼澤形成時海水的影響有關,局部地區與物源條件和巖漿侵入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一般受海水影響的泥炭沼澤,而后形成的煤中硫含量較高;硫化物礦物含量較高的物源區和巖漿侵入煤層也可形成煤層中硫含量的局部增高。Fe主要來自硫化物礦物(黃鐵礦)和碳酸鹽礦物(菱鐵礦);P主要來自磷酸鹽礦物。江西樂平晚二疊和晚三疊世煤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表明晚三疊世煤中 Si、Al、Ca、P、K和 Mg含量明顯高于晚二疊世煤,主要由于晚三疊世煤中具有相對較高含量的高嶺石、石英、伊利石、菱鐵礦和白云石礦物;而受海水影響明顯的晚二疊世煤中 S和 Fe含量較高主要由于煤中具有相對較高含量的黃鐵礦和白鐵礦礦物(X.Querol等,2001)。
本書講述了煤和煤資源、煤的結構、煤的性質、煤的結構模型研究法、煤轉化技術、煤分析、煤炭檢驗、煤炭洗選檢測、焦炭檢驗、焦化產品檢驗、煤氣檢驗、焦化廢水的檢測等內容。
《煤化學與煤分析》適合于能源工業領域的技術人員使用。
《煤化學與煤分析》分為煤化學、煤分析兩部分,共十一章。全書首先對煤及煤礦藏的基本知識做了簡要的介紹,對煤的性質及結構做了初步分析,然后對原煤及其氣化、液化、焦化等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部分重要的分析檢測技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第一部分 煤化學
第一章 煤和煤資源
第一節 煤的種類
第二節 煤和煤礦藏的形成與分布
第三節 煤的質量評價
討論
第二章 煤的結構
第一節 煤的巖相學組成
第二節 煤的化學結構
討論
第三章 煤的性質
第一節 煤的工藝性質
第二節 煤的物理性質
第三節 煤的化學性質
討論
第四章 煤的結構模型研究法
討論
第五章 煤轉化技術
第一節 煤制氣
第二節 煤制油
第三節 煤制焦
第四節 煤制碳素材料
第五節 其他重要的煤轉化技術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煤分析
第六章 煤炭檢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煤的工業分析
第三節 煤的元素分析
第四節 煤的性質分析
第五節 煤的顯微煤巖類型分析
討論
第七章 煤炭洗選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篩分實驗
第三節 浮沉實驗
第四節 可選性評價
第五節 快浮實驗
第六節 煤粉篩分試驗
第七節 絮凝劑性能試驗
討論
第八章 焦炭檢驗
第一節 工業分析
第二節 元素分析
第三節 焦炭落下強度的測定
第四節 焦末含量及篩分組成的測定
第五節 冶金焦炭機械強度的測定
第六節 焦炭反應性及反應后強度試驗
討論
第九章 焦化產品檢驗
第一節 采樣
第二節 水分與灰分的測定
第三節 焦化油(輕油或粘油)的密度、餾程、粘度測定
第四節 焦化固體產品的軟化點、喹啉不溶物測定
第五節 焦化產品甲苯不溶物測定
第六節 粗苯的測定
第七節 焦化萘的測定
第八節 硫酸銨的測定
討論
第十章 煤氣檢驗
第一節 組成測定
第二節 熱值測定
第三節 氮、硫化氫、焦油、灰塵含量的測定
討論
第十一章 焦化廢水的檢測
第一節 采樣
第二節 pH的測定
第三節 濁度的測定
第四節 氨氮的測定
第五節 化學需氧量(COD)的測定
討論
參考文獻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