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延續與發展》一書是“閩南(泉州)傳統建筑文化在新區建設中的延續和發展研究”系列研究課題中的專項研究成果之一。該書通過對泉州古城傳統建筑進行實地調查,借鑒國內外,尤其是閩南地區相關課題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以及泉州古城保護整治的經驗,采用系統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理論上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研究,著眼于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對泉州傳統建筑文化和城市風貌產生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氣候和地方建筑材料對泉州傳統建筑特色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對泉州傳統民居類型、建筑形式、傳統建筑元素著重進行了研究,并對傳統建筑元素中的特色要素、工藝形式等進行了初步的歸納,為在新區現代建筑設計創作中如何與泉州傳統建筑文化相結合,使泉州傳統建筑文化在新區建設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奠定相應的理論基礎。
序言
緒論
1 認識泉州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氣候特征
1.4 人文概況
1.5 建筑概述
2 泉州傳統建筑調查與分析
2.1 調查目標:“WHAT WHICH”,泉州的建筑傳統是什么"para" label-module="para">
2.2 調查的設計
2.3 調查對象的選擇
2.4 調查報告
2.5 調查結論
2.6 附錄:調查問卷
3 泉州現有建筑中的傳統因素
3.1 三次外來影響下的泉州建筑
3.2 沿承傳統的熱情: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
3.3 沿承傳統的方式
4 當代相關建筑理論概述
4.1 當代建筑理論側重
4.2 與傳統承繼相關的建筑理論
4.3 當代建筑實踐
4.4 結論
5 傳承與更新——材料與構造的傳統特點與當代演變
5.1 泉州傳統鄉土材料種類
5.2 泉州傳統鄉土材料的特點
5.3 泉州傳統鄉土材料的局限性和現階段更換的必然性
5.4 當代建筑設計對泉州新區建筑設計的借鑒意義
5.5 從鄉土材料到當代材料的轉變原則和手法
5.6 結論
6 傳統建筑界面的特點及其延續
6.1 泉州傳統界面的生成
6.2 泉州界面的傳統特征
6.3 值得泉州借鑒的當代界面法則
6.4 新建界面的規劃原則
6.5 結論
7 傳統建筑色彩特點的發展
7.1 關于城市與建筑的色彩
7.2 泉州城市建筑的色彩特征
7.3 色彩分析
7.4 色彩規劃
7.5 結論
8 尺度——人性的復歸
8.1 傳統區域的尺度
8.2 現代區域的尺度
8.3 當代建筑尺度的不同處理方式
8.4 泉州新區的尺度策略:向傳統的回歸
8.5 結論
9 空間形式的繼承與發展
9.1 生活方式決定的形式
9.2 氣候決定的形式
9.3 地景建筑——地貌決定的傳統形式
9.4 群體活動形成的傳統形式
9.5 傳統空間形式的當代演變
9.6 結論
10 細節——對傳統建造與裝飾熱情的回應
10.1 關于細節
10.2 現代建筑的無奈——細節的缺失
10.3 傳統建筑的細節
10.4 傳統建筑細節的當代傳承
10.5 結論
11 設計方法與實踐案例
11.1 基于建筑類型的設計方法導則
11.2 基于建筑高度的設計方法導則
11.3 實踐案例
12 區域特色與傾向控制策略
12.1 東海新區
12.2 新區城東片區
12.3 新區的其他區域
12.4 控制策略
13 結語——走向泉州新建筑
13.1 大規劃的局限性
13.2 對特定設計層面的關注
13.3 局部對整體的規定性
13.4 僅僅是當下的一種選擇
附錄 泉州新區建筑在繼承與發展傳統建筑文化方面的設計導則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2100433B
斗拱公元前5世紀出現,到現在用了2500年,世博中國館“東方之冠”是對斗拱的應用。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征性、并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世界上有三大建筑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筑極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斗拱是我國...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組成 (一)臺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筑單體建筑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
浙江當代發展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緊鄰美麗的西湖湖濱,是建設部批準的建筑行業(建筑工程)甲級資質并且擁有園林乙級資質的設計院。公司經營范圍涉及建筑工程設計及咨詢、裝飾設計、環境綠化設計...
格式:pdf
大小:2.3MB
頁數: 1頁
評分: 4.6
我國古代選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在這種背景下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建筑體系,在結構和美學上有著很高的成就.隨著科技的發展,木與石、木與混凝土、木與金屬的創新結合方式成為可能,這種創新結合也將促進現代建筑的發展,尤其在近年提出的生態建筑學方面具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和空間.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應用.
格式:pdf
大小:2.3MB
頁數: 2頁
評分: 4.7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十分悠久,基于這種文化理念所構建的中國傳統建筑也蜚聲于國內外。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精華對當代建筑設計的理念和應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本文從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點談起,結合其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影響,對如何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當代建筑設計和應用結合發表自己的看法。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閩南傳統民居形制,閩南傳統建筑大木作,閩南傳統建筑的磚作,閩南傳統建筑中的石作,閩南傳統建筑灰塑、陶作與剪粘工藝,閩南傳統建筑屋頂做法,閩南傳統建筑小木作,閩南傳統建筑彩畫作,閩南傳統建筑施工工序與建筑禁忌,閩南傳統建筑的風水禁忌等內容。閩南傳統建筑既有中國傳統建筑對稱、嚴整、封閉的性格,又具有華麗活潑、夸張矯飾的特征,是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建筑體系,也是中國南方建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出版將有利于人們加深對閩南傳統建筑的了解,有利用閩南傳統建筑的傳播。 2100433B
本研究從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特點出發,通過訪談閩南傳統建筑營造匠師、現場跟進并記錄傳統建筑施工過程和實地調研實物遺存等手段,綜合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閩南傳統建筑各個工種的營造技藝進行搶救性的記錄與研究,總結當前修繕施工和技藝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在工匠傳統、施工程序、技術操作、遺產保護等方面完成了主要的研究內容。同時,在梳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訪談各工種匠師、動態記錄營造技藝、收集傳統營造術語、橫向比較實物遺存、挖掘傳統建筑營造智慧、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研究進展和相關成果,推進了對閩南傳統建筑及其營造技藝的整體認知。項目研究成果可以為閩南傳統建筑相關研究和遺產保護提供依據,為傳統建筑修繕以及當代新閩南風格的建筑設計等提供參照。 2100433B
閩南傳統建筑及其施工做法極富地方特色且自成體系,匠師們所掌握的各種技藝是營造這些建筑的技術關鍵,也是研究文化遺產的基本內容。但是現代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傳統營造技藝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會環境,面臨著逐漸流失的嚴重威脅。本課題擬通過訪談閩南地區傳統建筑營造匠師并長期現場跟蹤記錄傳統建筑施工過程,立足于匠作體系全面考察與閩南傳統建筑相關的營造技藝,主要針對工匠傳統、施工程序和技術操作等信息做出系統分析,并與現代工程體系下的相關內容進行比對研究,進而提出對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策略,以期為閩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依據,填補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研究的空白,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歷史建筑保護體系提供工作基礎,同時為現代建筑設計研究提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