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閩臺傳統居住建筑及習俗文化遺產資源調查 | 出版社 | 廈門大學出版社 |
---|---|---|---|
頁????數 | 394 頁 | ISBN | 9787561549766 |
作????者 | 李秋香 張力智 | 出版日期 | 2014年5月1日 |
開????本 | 16 開 | 品????牌 | 廈門大學出版社 |
第一章綜述
一、閩臺地理環境概述
二、閩臺地區的移民文化及其對建筑的影響
1.閩北與閩東地區
2.閩南地區
3.閩西地區
4.閩中地區
5.臺灣地區
三、閩臺民居特征概述
1.閩南大厝
2.臺灣大厝
3.閩南、閩西土樓
4.閩西橫堂式民居
5.閩中土堡
6.閩北和閩東的“多進天井式”民居
7.閩東大宅
第二章閩南傳統居住建筑歷史演變與文化內涵
一、閩南居住建筑的多樣性
二、閩南聚落構成與宗族組織
三、閩南傳統居住建筑的材料
四、閩南傳統居住建筑的基本類型
1.一字形厝(一條龍)
2.竹竿厝(手巾寮)
3.一落兩櫸頭(一落兩伸腳、三合院)
4.一落四櫸頭(一落四伸腳、三合院)
5.四房看廳
6.小六路厝
7.大六路厝
8.小棋盤厝
9.大棋盤厝
10.兩落大厝(四合院)
11.三落大厝(多進式)
12.大厝帶兩邊護厝(多進帶雙護龍)
13.大厝帶兩邊雙護厝(多進帶多護龍)
五、閩南大厝的形制
1.大厝的總體平面布局
2.大厝的主要分區及功能使用
3.大厝的間架和寸白
第三章閩臺傳統居住建筑特色個案分析
一、石橋村土樓形制的多樣性
1.建置與邊疆開發
2.南靖的閩南與客家民系
3.家族性集體住宅——土樓及其形制
二、培田村多樣的住宅形式
1.建筑類型的發展演變
2.居住建筑的形制
3.住宅主要部分的組成和使用
4.花園式住宅
5.木構架及裝飾
三、樓下村大型木構住宅的特點及習俗
1.地理環境對建筑形制的影響
2.大型木構住宅的基本形制及特點
3.住宅的功能與使用
四、葉氏莊園(“同”字厝)建筑特色及習俗
1.歷史沿革
2.“同”字厝的平面形制
3.“同”字厝的建筑風格和工藝特色
五、祥橋村古厝建筑特色
1.同安施氏大厝
2.同安坤和大厝(楊宗淵故居)
3.蓮湖自然村的形成與民居特點
六、金門瓊林村落
第四章閩臺居住建筑的建造工序與民俗禁忌
一、紅磚大厝的建造工序和居住習俗
1.選大梁沒,定大石砛
2.看風水選址、擇日
3.動土平基
4.起工破木
5.鑿做中脊,開雕神龕
6.立大門,下大石砛
7.上梁、安梁
8.筑正脊,封歸
9.謝土入厝
二、福建土樓的建造工序與禁忌
1.擇址定位
2.開地基
3.打石腳
4.夯實土墻
5.立柱豎木(獻架)
6.封頂出水
7.裝飾裝修
三、五鳳樓的建造工序與禁忌
四、閩臺石屋建筑工序
1.采石
2.安土
3.開基砌墻
4.立大門
5.上頂板
五、臺灣“原住民”棚屋的建造工序與儀式
六、福建畬族傳統建筑的特點及建造工序
附錄:閩臺傳統居住建筑田野調查報告選
附錄1晉江梅嶺組團傳統建筑調查報告
附錄2閩中土堡的形制特征及其歷史分析
附錄3臺灣中北部地區大型大厝調查報告與初步分析
附錄4福建莆田市仙游縣蓋尾鎮前連村連氏丁字大厝調查報告
附錄5福建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塘溪村、茂霞村古民居建筑調查報告
附錄6福建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古民居建筑調查報告
附錄7臺灣傳統居住建筑考察記
后記2100433B
《閩臺傳統居住建筑及習俗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李秋香,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高級工程師,1989年起從事鄉土建筑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村居》《石橋村》《丁村鄉土建筑》《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川南古鎮——堯壩場》等,合著《新葉村鄉土建筑》《郭峪村》《流坑村》《十里鋪》《磧口古鎮》等,主編《鄉土瑰寶》系列書籍《宗祠》《廟宇》《文教建筑》《住宅》(上、下)和《村落》等。張力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講師,本校在讀博士。著有《石浦古鎮》等,發表論文《請神與驅魔——敦煌遺書中的上梁文與入宅文釋讀》等。
莊榮志,男,1958年生,福建省廈門市人,建筑工程師。1983年至今在廈門理工學院任職,主要從事校園基建管理工作。范積軍,男。1958年生,建筑工程師。1983年至今在廈門理工學院任職,主要從事校園基建管理工作。康加寶,男。1991年生,廈門理工學院商學院學生,從大二開始跟隨劉芝鳳教授做閩臺課題田野調查。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別墅、宿舍、公寓。居住建筑基本分類:現代居住建筑類型多樣,“戶”或“套”是組成各類住宅的基本單位。住宅建筑按組合方式可分為獨戶住宅和多戶住宅兩類...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別墅、宿舍、公寓。居住建筑基本分類:現代居住建筑類型多樣,“戶”或“套”是組成各類住宅的基本單位。住宅建筑按組合方式可分為獨戶住宅和多戶住宅兩類...
一、居住建筑。居住建筑主要是指提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公寓等。 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主要是指提供人們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建筑物,其中包括: (1) &nb...
格式:pdf
大小:817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傳統民居雖在許多方面已不適應現代生活,但其豐富 環境空間章法及文化內涵為現代居住環境的建筑文化提供許多 有益的啟示,為傳統民居的更新與發展現代居住建筑的設計尋 求創新的方法。
格式:pdf
大小:817KB
頁數: 2頁
評分: 4.6
以雜談的形式 ,探討了人類進化、文化發展的漫長進程 ,闡述了人的衣食住行的發展過程 ,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指出中國的合院或居住建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傳統建筑營造和裝飾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介紹了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建筑營造和裝飾技藝”的保護單位——云麗莎藝術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的經典作品,包括設計的家具精品,創新制作的建筑模型,以及修繕復原的傳統建筑等。
《傳統建筑營造和裝飾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適合從事古建筑營造與修復、室內外設計的專業人員等閱讀,也可供對本領域有興趣的廣大讀者做參考和欣賞。
按調查的地域范圍和目的,森林資源調查分為:以全國(或大區域)為對象的森林資源調查,簡稱一類調查;為編制規劃設計而進行的調查,簡稱二類調查;為作業設計而進行的調查,簡稱三類調查。這三類調查上下貫穿、相互補充,形成森林調查體系,是合理組織森林經營,實現森林多功能永續利用、建立和健全各級森林資源管理和森林計劃體制的基本技術手段。
包括區劃、調查、資源統計分析 3大部分。
①區劃。林業基層企業的區劃包括分場或營林區及林班。其中林班是永久性經營單位,是二類調查的資源統計單位。林班區劃方法分為自然區劃、人工區劃和綜合區劃(見森林區劃)。
②調查。以適用的地圖如地形圖、平面圖或航空像片等為依據首先按區劃的林班,設計調查方案和進行的路線。森林經理調查中的資源調查,主要是在劃分小班的同時進行的目測與實測。小班是以經營措施一致為主要條件劃分的。在有近期航空像片時可先在室內勾繪,結合現場確定;也可對坡勾繪或深入林內在地形圖等上勾繪。高度集約經營時,可通過實測劃分小班。小班調查內容、項目可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而定。一般調查重點是蓄積量。小班蓄積量調查的常用方法有樣地實測法、目測法、回歸估測法與抽樣控制總體法。因一般小班面積小,難于控制調查精度,抽樣控制總體法的優點是在分別進行小班調查的同時,又以全場或營林區為總體結合進行抽樣調查,以取得總體蓄積量的一定可靠性精度,而后與小班匯總資源對比,如發現誤差過大時,再對小班蓄積量進行修正。樣地實測多采用群狀樣圓、樣方或角規點代替單個較大面積樣地。目測調查時,除選典型地段外,還應按面積分散地選出一些目測點。此外,生長量、枯損量、天然與人工更新效果、土壤、病蟲害、火災危險等級、立地條件、珍稀動植物資源及有關經營效果等,也是小班調查的內容。
③調查成果分析。主要成果必須滿足編制經營方案以及林業區劃或總體設計所需資料的要求。主要包括:地類面積,森林面積,用材林近成熟、過熟林組成,樹種蓄積,人工林及四旁樹,經濟林,竹林等資源數據及林相圖,森林分布圖等資料和調查報告說明書等。如是復查,對于資源的動態變化應進行詳細分析。
一、調查范圍
森林經營單位應調查該單位所有和經營管理的土地;縣級行政單位應調查縣級行政范圍內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基本內容包括:
1.核對森林經營單位的境界線,并在經營管理范圍內進行或調整(復查)經營區劃;
2.調查各類林地的面積;
3.調查各類森林、林木蓄積;
4.調查與森林資源有關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因素;
5.調查森林經營條件、前期主要經營措施與經營成效。
(二)下列調查內容以及調查的詳細程度,應依據森林資源特點、經營目標和調查目的以及以往資源調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調查會議具體確定:
1.森林生長量和消耗量調查;
2.森林土壤調查;
3.森林更新調查;
4.森林病蟲害調查;
5.森林火災調查;
6.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
7.生物量調查;
8.濕地資源調查;
9.荒漠化土地資源調查;
10.森林景觀資源調查;
11.森林生態因子調查;
12.森林多種效益計量與評價調查;
13.林業經濟與森林經營情況調查;
14.提出森林經營、保護和利用建議;
15.其它專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