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網規劃方法是為解決農田灌溉、排水問題,正確地規劃布置灌溉、排水系統的方法。事先應對規劃區的各種灌溉水源的情況及開發利用的可能性作詳盡調查,并通過用水與來水平衡計算,找出盈虧情況,提出合理調節意見,必要時考慮調入或調出。
農田水利網一般由三部分組成:①取水樞紐及輸水配水系統。前者的任務是將水源的水引入灌溉渠道。丘陵山區為塘壩工程,平原低洼地用排灌站,兼取水、排水兩重任務。后者包括自渠首引水的干渠經支渠、斗渠直到田間末級固定渠道——農渠,其任務是將引來的水逐級分送到田間。②排水系統及排水樞紐。排水系統與灌溉系統對應,也分干、支、斗、農等幾級,其任務是將田間多余的水量排入容泄區。排水樞紐是指將多余水排入容泄區的工程。③田間調節系統。為田間臨時填挖的一些小型灌溉、排水溝渠和格田等。規劃布置各級灌排渠道時應考慮獲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積,上下渠道間密切配合,并與道路、林帶等統盤安排。各級灌排渠道的橫斷面都根據設計流量的計算確定。在各級渠道的適當位置安排各種建筑物。 2100433B
不屬于建設用地,屬于農用地中的其他農用地
農村飲水工程不屬于農田水利,準確的說應該屬于給排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包括有電力工程、滴灌工程、道路工程(包括橋涵)如果是河灌還有渠道(包括閘門、系統管理房及沉沙池),飲水工程就少了很多項目。項目例如:...
格式:pdf
大小:1013KB
頁數: 9頁
評分: 4.3
農田水利規劃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用常規的評價方法,難以綜合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采用矩陣分析法,可以充分考慮制約條件,綜合評價規劃方案的獲益能力,并可根據評價指標看出規劃在各年中實施的潛力和存在的薄弱環節,判斷規劃方案的優劣。通過實例說明,矩陣分析評價可以獲得滿意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農田防護林規劃方法是通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在農田中或沿農田邊緣營造帶狀或網狀林,形成良好結構的農田防護系統,是農業生產上特別是風沙自然災害較重地區普遍推廣的一種農業應用技術方法。農田防護林規劃應和農業區劃,農田基本建設規劃相結合,根據各地條件和自然災害程度進行具體規劃設計,最好沿著地邊、路邊、渠邊設計林帶,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地塊過大的農田,在農田中設計輔助林帶。主林帶要與當地主要害風方向相垂直,或成一定的偏角,副林帶與主林帶相垂直。主林帶之間的距離按樹高30倍和災害程度確定。
自然災害輕微地區網格面積要大些,面積為20~40公頃左右,主林帶間距400~500米;一般自然災害地區,網格面積在10公頃左右,主林帶間距200米左右,甚至更小一些。農田防護林規劃設計,應盡可能和其他林帶如護路林,護岸林、護渠林、片林等結合起來,構成帶、網、片相結合的綜合防護體系。該法對于充分發揮農田防護林的生態經濟效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促進農林牧業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內外農業生產上得到普遍的推廣應用。 2100433B
電力系統規劃的最終結果主要取決于原始資料及規劃方法。沒有足夠的和可靠的原始資料,任何優秀的規劃方法也不可能取得切合實際的規劃方案。一個優秀的電力系統規劃必須以堅實的前期工作為基礎,包括搜集整理系統電力負荷資料,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電源點和輸電線路方面的原始資料等等。
我國在規劃方法方面,處于傳統的規劃方法和優化規劃方法并用的狀態 。
電網規劃方法從目前應用上,主要劃分為常規規劃方法、優化規劃方法和啟發式規劃方法。
1.常規規劃方法
常規規劃方法的特征是以方案比較為基礎,采用手工計算和經驗判斷為主的規劃方法。這種方法一般是從幾種給定的可行方案中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出推薦的方案。常規規劃方法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是按照系統分析和系統計算兩個環節進行的,它們分別代表了規劃方案的形成和規劃方案的遴選兩個階段。
(1)系統分析。系統分析是形成待選方案的基礎,通常最初提出的方案質量,對于推薦方案的實施效果和實現規劃設計要求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規劃人員必須充分研究和分析規劃網絡的特征,條件及要求,以便提出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待選方案。
(2)系統計算。系統計算是對初選方案進行技術評估和經濟比較,技術評估主要包括對電網過載能力、供電可靠性水平、運行方式的變化等進行計算和論證;經濟比較則是用于方案的擇優選擇。
在配電網規劃設計中,使用常規規劃方法也可以利用點線平衡的關系進行電網框架的部署和設計。如果將架空線路視為線,變電站及電廠視為點,若略去各種損失,則觀察電網的一點一線,其輸入的電力就等于輸出的電力。在已知規劃期內的負荷、電源和原有網絡結構的有關數據基礎上,根據點線平衡的約束關系,便可以概略決定出未來電網新建線路走向,改造線路條數、變電站的容量及位置等,然后通過技術與經濟方面的評估即可以確定最終規劃方案。當然,只憑借積累經驗提出若干個可行方案進行比較而得出規劃設計的最終結果,已難以保證其決策的正確性和實施的可靠性,此亦常規規劃法的局限性所在。
2.優化規劃方法
優化規劃方法主要是運用運籌學中的規劃理論,將電網規劃的實際問題形成各種數學優化模型,并利用計算機求解的一種方法。從理論上講,該方法可以自動形成規劃問題的全部可能存在方案,并一定包含有最優方案。優化規劃方法的數學模型構成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即目標函數的形成和約束條件的設置。目標函數的形成主要體現在把電網規劃中的待選線路和原有線路在實現輸送電力過程中所形成的費用表達出來,并使其達到最小。可以講,各類模型的差異、計算難易及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線路及變電站所形成的費用給予的不同數學描述。約束條件的設置,主要考慮對規劃設計中有關決策變量(待選線路)建設條件的規定、狀態變量(如線路功率、節點電壓)上下限的界定以及各變量應滿足的制約關系等。 在電網規劃中,約束條件主要表現的內容有節點功率平衡約束、線路輸送容量限制、電壓損耗數值規定等。顯然,約束條件的設置內容及其要求,同樣對規劃模型的精度和求解帶來直接的影響。
一般說來,應用優化規劃方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維數組合問題;二是非線性處理問題。
由于電網中任何兩個節點之間均可以擬定架設一條新線路,這對于規模較大的網絡,如果自動形成全部架線方案,將造成規劃變量維數較高(屬于大規模數學組合)而難以求解的問題。另外,依據電力系統知識,線路的電能損耗是與其傳輸的功率平方成正比,屬于非線性關系。如果將這部分的費用直接在模型中表示出來,則變成非線性規劃問題,這同樣給求解計算帶來了困難。
因此,為提高優化規劃方法的實效性,在電網規劃設計中常常通過參與規劃人員的決策分析或者改變求解方法來實現化簡模型并解決計算困難的問題,而由此所形成的一些手段或方法則稱為啟發式規劃方法。當然,使用啟發式規劃方法雖然無法保證網架規劃方案的最優性,但在很多場合下其規劃結果可以滿足工程實際要求。
優化模型的類型主要包括有:線性規劃模型、運輸模型、混合整數模型等,它們大都適用于制定規劃水平年的電網規劃方案,且均屬于線性模型,而對模型的求解方法則是采用規劃理論中的單純形法或分枝定界法。這些模型在結構上的主要差異表現為對線路所形成的費用給予了不同的描述,例如,把原有線路和待選線路的費用分別表示、將待選線路的費用分成固定費用與變動費用表示等等。此外,還有非線性規劃模型,但求解要考慮收斂問題;動態規劃模型,用于解決多階段的電網優化問題。
3.啟發式規劃方法
從理論上劃分,它屬于優化規劃方法的簡化形式,目前在規劃水平年輸電網規劃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對配電網規劃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啟發式規劃方法在應用上分為以下兩類。
(1)傳統啟發式方法。主要包括:逐步擴展(加線)法和逐步倒推(減線)法。傳統啟發式方法基本特點是,建立決策變量(待選線路)與某種有效性指標之間的靈敏度關系,然后從待選線路中逐條選出當前最有效的線路加入網絡,故又稱為靈敏度分析法。
(2)現代啟發式方法
現代啟發式方法的主要特點是,模擬自然界中的一些優化現象而形成的優化求解算法,例如,對生物繁殖機制進化過程的描述—遺傳算法;仿生覓食機理—蟻群算法;模擬熱力學中液體的凍結與結晶的冷卻和退化理論—模擬退火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