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訊無障礙: 提供強大的網絡平臺,如LAN/WAN/ADSL有線網絡接入,GPRS/CDMA無線網絡接入和第三代移動通訊TD-SCDMA、WCDMA、CDMA2000、HSDPA等。通過公網接入可實現儀器的遠程控制、管理,并可根據需要組建分布式測控系統。
2、多級別報警:儀器支持遠程主動事件報告,用戶只需要設置對應的報告事件類型,儀器便可以在事件發生或者結束時主動向用戶發送報警信息。
3、可擴展性強:可自由組網;遠程控制;開放平臺設計,可自由擴展功能。
4、節能人性化:具有自動定時開關機和備用電源自動切換功能,可大大節電并延長儀器待機與工作時間。
5、超低頻寬帶:三矢量超低頻寬帶1~500Hz,覆蓋常規測試所有頻段。
6、高性能傳輸:采用高速以太網接口設計,網絡傳輸速度達100Mbps,穩定傳輸數據速率可達6MB/s,而TC-4850USB傳輸速率僅200KB/s,兩者相差30倍。
7、運算速度快:采用低功耗高速網絡處理器設計,運算速度是普通TC-4850的6.7倍,可實現4通道100K并行數據采集,并可根據需求擴展多達32通道。
8、內存容量大:采用64MB大容量SDRAM設計,內存是普通TC-4850的64倍。
9、大容量存儲:儀器支持外擴SD卡,可加裝高達32GB大容量SD卡,實現采集數據的海量存儲。僅能使用板載FLASH,且容量為128MB。
10、顯示功能強:采用320x240高分辨率液晶屏,windows風格的菜單和窗體系統,操作方便,并提供完善的波形分析功能,包括特征值顯示、波形縮放等功能。
11、小巧便攜:體小輕便,易于攜帶,更能適用于各種工地現場。
橋梁測振儀是對橋梁安全評估及類似領域中各種振動進行監測的設備。橋梁安全評估及類似領域中各種低頻(1Hz-300Hz)微振(振動速度0.05mm/s—50mm/s) 的野外無人值守長期監測(可采用太陽能供電)。
通道數:4通道并行采集(可擴展為8通道);
采樣率:100sps~100Ksps可調;
頻響范圍:超低頻三向振動速度傳感器X、Y、Z:1~500Hz;
防水級別:傳感器水壓試驗:≥1.5Kg/cm2;
AD分辨率:16Bit;
記錄模式:單次記錄、自動重復記錄、連續記錄;
觸發模式:內觸發(高電平、低電平、上升沿、下降沿、絕對值電平觸發等)/外觸發(邏輯高電平、低電平、上升沿、下降沿觸發),并支持觸發同步 輸出,以實現多臺儀器并行采集;
量程:±1V、±10V,最大輸入值10V(35 cm/s);
存儲容量:≥256M,支持外擴SD卡(最高32GB);
讀數精度:1 ‰;
時鐘精度:1個月≤5秒;
數據接口:以太網、USB2.0(無需設置,即插即用);
數據存取:只要能上網便能存取數據,同時支持儀器數據直接導出至U盤;
環 境:-10 ~ 75 ℃,20 ~ 100 % RH;
尺 寸:168mm × 99mm × 64mm;
軟件處理功能:支持Windows 2000/ XP /Vista/7平臺,能完成顯示/文件管理/時域處理/頻域分析/積分微分/回歸分析/數字濾波/工程標定/報告生成等功能。
橋梁博士、橋梁設計師、邁達斯、橋梁大師、橋梁通各自的優勢是什么?
哥全部用過,一一為你道來 橋博:平面桿系計算軟件,建模速度快,計算比較準確,應付普通的大中橋梁計算沒有壓力,出圖能力很弱,可以忽略。 橋梁設計師:號稱橋博的計算核心,但是計算的準確度還是比不上橋博,但...
橋梁博士、橋梁設計師、邁達斯、橋梁大師、橋梁通各自的優勢是什么?
橋博和邁達斯是結構計算軟件,橋梁大師,橋梁設計師,橋梁通是設計出圖軟件。橋博前期修改單元節點和荷載的時候會比較麻煩,后期調束很方便,只能計算桿系,出來的變形圖和受力圖不是很好看,不適合當下報告對&qu...
用橋博計算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區別 施工階段不同 : 滿堂支架就是直接安裝全部桿件 并張拉鋼絞線和灌漿,再上二期恒載,然后考慮收縮徐變1000天;先簡支后連續 就是先架設簡支梁段即安裝除梁段間現澆單元外...
橋梁測振儀一臺、三矢量速度傳感器一支、信號采集線一根、多功能數據線一根、鋰電池充電器一個、軟件光盤一張、說明書一本、合格證一張、質保卡一張、儀器箱一個.
格式:pdf
大小:117KB
頁數: 2頁
評分: 4.7
隨著我國交通行業的發展,高速公路建設數量不斷增多,而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樁基礎在橋梁工程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樁基礎施工過程當中,需要對樁基的完整性進行檢測。本文闡述了聲波透射法使用原理,在此基礎上,以廣州市增城區正果大橋改建工程為例,針對聲波透射法在橋梁樁基檢測中的應用方法及優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為類似工程施工參考。聲波透射法在橋梁樁基完整性檢測中的應用,是通過利用超聲波較強的透射力進行橋梁樁基檢測,
格式:docx
大小:117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本文檔主要講解了橋梁自動化監測系統與人工檢測技術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