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蠕變恢復 |
---|
材料的蠕變恢復能力反映了它內部結構抵抗滑移變形的能力。要注意和蠕變瞬時恢復在定義上的不同。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13頁
評分: 4.3
災后恢復重建條例 第一條 為了保障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積極、穩妥恢復災區群眾正 常的生活、生產、學習、工作條件,促進災區經濟社會的恢復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 應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 持、社會幫扶的方針。 第三條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相結合; (二)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三)就地恢復重建與異地新建相結合; (四)確保質量與注重效率相結合; (五)立足當前與兼顧長遠相結合; (六)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相結合。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必要時成立地震災后 恢復重建協調機構,組織協調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縣
巖石在地質條件下的蠕變可以產生相當大的變形而所需要的應力卻不一定很大。蠕變隨時間的延續大致分3個階段:①初始蠕變或過渡蠕變,應變隨時間延續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逐漸減慢;②穩態蠕變或定常蠕變,應變隨時間延續而勻速增加,這個階段較長;③加速蠕變,應變隨時間延續而加速增加,直達破裂點。應力越大,蠕變的總時間越短;應力越小,蠕變的總時間越長。但是每種材料都有一個最小應力值,應力低于該值時不論經歷多長時間也不破裂,或者說蠕變時間無限長,這個應力值稱為該材料的長期強度。巖石的長期強度約為其極限強度的2/3。
蠕變機制有擴散和滑移兩種。在外力作用下,質點穿過晶體內部空穴擴散而產生的蠕變稱為納巴羅-赫林蠕變;質點沿晶體邊界擴散而產生的蠕變稱為柯勃爾蠕變。由晶內滑移或者由位錯促進滑移引起的蠕變稱為滑移蠕變,也稱魏特曼蠕變。蠕變作用解釋了巖石大變形在低應力下可以實現的原因。
蠕變在低溫下也會發生,但只有達到一定的溫度才能變得顯著,稱該溫度為蠕變溫度。對各種金屬材料的蠕變溫度約為0.3Tm,Tm為熔化溫度,以熱力學溫度表示。通常碳素鋼超過300-350℃,合金鋼在400-450℃以上時才有蠕變行為,對于一些低熔點金屬如鉛、錫等,在室溫下就會發生蠕變。
根據蠕變實驗可以得到不同溫度和應力水平下的蠕變曲線,使用方程來描述這些曲線并不困難。但是蠕變物理機制復雜,導致蠕變變形的原因較多。蠕變應變量、蠕變應變速率、蠕變應力、變形時間以及環境溫度之間關系復雜,建立一致的關系式不太容易。針對蠕變問題學者們大膽假設,使用較少的物理量來反應蠕變關系,得出相應的蠕變理論。比較經典的成果為:陳化理論、時間硬化理論、應變硬化理論、塑形滯后理論等。其中時間硬化理論主要思路是:材料進入硬化導致蠕變變形率下降的因素是時間,和蠕變應變沒有關系。應變硬化理論指出:受時間控制的蠕變與塑性變形作用不一致,導致硬化的因素是蠕變階段的應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