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藤生長環境
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攀援于樹上或石上。
石楠藤簡介
原植物 毛蒟為攀援藤本,長達數米;莖枝具膨大的節,幼枝被短柔毛。葉互生,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1厘米.寬2~6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淺心形,兩側不等,背面被短柔毛,毛少部分分枝;葉脈5~7條,最上1對互生,離基1.5~3厘米從中脈發出,余者均自基出;葉柄長5~10毫米,密被短柔毛。花早春開,無花被,單性,雌雄異株,密聚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纖細,長約7厘米,總花梗與花序軸均被疏柔毛;苞片圓形,中央具短柄,盾狀,無毛;雄蕊2枚,花絲極短;雌花序長4~6厘米,總花梗、花序軸和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球形,柱頭4。漿果球形,直徑約2毫米。
廣東中南部及海南、廣西等省區。
歸肝、脾經。祛風濕,舒筋絡,強腰膝,除痹痛。用于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咳嗽氣喘,腎虛咳嗽,陽痿。常用量5~15克。
石楠藤為胡椒科植物毛
生于路旁、荒野陰濕地。
全年可采。割取帶葉莖枝,曬干。
辛,溫。歸肝、脾經。祛風濕,舒筋絡,強腰膝,除痹痛。用于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咳嗽氣喘,腎虛咳嗽,陽痿。常用量5~15克。
莖枝呈細長圓柱形,常略扁,有分枝,長達150厘米或過之,直徑0.3~O.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縱溝紋。節部膨大,主莖節部生有不定根,幼枝有短柔毛。質稍韌,斷面黃白色,木質部有針孔狀導管,髓灰白。單葉互生,紙質,干后皺縮,青綠色,卵形至長卵形,長5~11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至短尖。基部稍偏斜,心形,葉脈5~7條,兩面或下面被短柔毛。氣微香,味辛辣。以莖細、葉多、色青綠者為佳。
①山蒟Piper hancei Maxim.和湖北胡椒P.walltchii(Miq.)Han-d.一Mazz.var.hupehense(DC.)Hand.-Mazz.均作石楠藤入藥。前者習用于廣東部分地區,后者則習用于華中和西南的大部分省區。
②廣東汕頭、潮安一帶以蘿蘼科植物球蘭Hoya catnosa(L.)R.Br.的去葉莖、枝作石楠藤入藥,這種植物當地叫做繡球花。
功用: 歸肝、脾經。祛風濕,舒筋絡,強腰膝,除痹痛。用于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咳嗽氣喘,腎虛咳嗽,陽痿。
性味: 辛,溫。
格式:pdf
大小:241KB
頁數: 4頁
評分: 4.5
在田間條件下采用英國PP Systems公司制造的CIRAS-2型便攜式光合系統分析儀,對石楠、紅葉石楠的光合特性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在晴天條件下石楠、紅葉石楠的光合速率日變化均為雙峰曲線,并具有光合"午休"現象。石楠、紅葉石楠的光飽和點分別約1 200~1 400μmol.m-2.s-1,1 400~1 600μmol.m-2.s-1;光補償點分別為127.00μmol.m-2.s-1,59.26μmol.m-2.s-1;光合表觀量子效率分別為0.02000,0.02216,說明石楠、紅葉石楠屬于喜光樹種,且紅葉石楠較耐蔭,對光環境的適應性較強。
格式:pdf
大小:241KB
頁數: 4頁
評分: 4.4
通過對不同基質(泥炭、木屑、FDL-Ⅲ及樹皮;其中FDL-Ⅲ由牛糞、樹皮、木屑和山核桃殼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最大持水量、基質容重、基質固、液、氣三相比、淋洗液電導率、pH、NH4+和P濃度的測定,研究不同基質對紅葉石楠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紅葉石楠在FDL-Ⅲ基質中生長顯著好于其他三種基質;各基質的淋洗液電導率和pH值變幅分別在0.39~0.91mscm-1和5.32~6.72之間,NH4+濃度和水溶性P濃度變幅分別在10.0~171.6mgkg-1和1.16~8.93mgkg-1之間;容重變幅在0.14到0.20gcm-3之間,均屬于輕型基質;各處理基質的水/氣比變幅較大,在1~4.8之間,其中FDL-Ⅲ為1.63,為最適植物生長的水/氣比。與泥炭、木屑及樹皮基質相比,FDL-Ⅲ持水穩定性最強;苗木生長與基質最大持水量呈線性顯著相關,而與其他理化性狀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