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相互干擾兩種群離散模型(discrete two speciesmodel with mutual interference)一種特殊的數學生態學模型.指在捕食過程中,捕食者種群內部干擾作用的模型. 1972年,哈塞(Hassell , M. P.)等研究了具有相互干擾的離散兩種群捕食一被捕食模型.該模型表示為
1959年,韋特(Watt,K,E. F.)研究了具相互干擾的離散兩種群捕食一被捕食模型.其模型表示為
其中.y ,.Y,分別表示食餌種群一捕食種群在時刻t的個體數量,r,d,a,月,K,。均為正常數.
1、如果是無線電的話就用無線電好了,網上應該都有賣.2、如果是有線電就麻煩一點,要么直接剪線,要么在導線周圍用比較強的磁場干擾可.3、首先要說是無線的還是有線,無線的好弄。網上直接有賣,很多的。 4、...
干擾是如何產生的:同軸電纜,不管具有一層,兩層還是四個層,電氣上都是互相導通的一個同軸外導體層,只是具體結構和厚度不同而已。實際工程應用中,干擾源主要有日光燈干擾、電梯干擾、強電干擾、發電設備、變頻設...
【1】管平臺,并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9】本方案的設計是基于系統最新發展階段,充分利用現代化高科技的便利,可應用基于計算【7】機網絡的多媒體監控技術,將多媒體監控的控制和管理及監控視頻圖像...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 7頁
評分: 4.7
針對單元疏散空間的疏散能力問題,提出了單元疏散空間(建筑物只有一個出口)的離散時間疏散模型.模型中考慮了人群密度對疏散能力的影響,改變以往把建筑出口疏散能力視為常數而帶來的不能真實反應其疏散能力的狀況.結果表明:初始疏散密度確定時,在不同的出口寬度下,C型疏散時間略小于L型疏散時間,這種時間差距隨著出口寬度的減小而減小,計算結果與Simulex模擬得出的結果近似;建筑物的疏散能力與出口寬度之間呈非線性關系;根據滯留情況,可以確定建筑的最佳出口寬度.模型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口疏散能力,研究結果可以用于建筑出口的性能化設計.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 3頁
評分: 4.5
主要研究具有干擾輸入的離散線性廣義系統有限時間狀態穩定問題,首先討論離散廣義自治系統有限時間狀態有界性問題,做為推論,給出了無外部干擾離散廣義系統有限時間穩定條件,這些問題可解的充分條件以線性矩陣不等式(LMI)形式給出。
種群生態模型認為,在種群內一直存在著新的組織的出現。因此,組織種群不斷地進行著變化。種群生態組織的進化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變種、選擇和保留。
1、變種(variation)。變種是指在組織的種群中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地出現。它們由通常是由企業家發起、由大公司用風險資本建立起來或者由尋求提供新服務的政府建立。
2、選擇(selection)。有些變種比其他的更能適合外部的環境。有些被證實是有益的,因此能夠找到自己的領地或縫隙,并且從需要生存的環境中獲得資源。
3、保留(retention)。保留是對所選擇的組織形式的保存和形式化或制度化。
環境是組織成功或失敗的重要決定因素。組織必須滿足環境的需要,否則就會被淘汰。變種、選擇和保留的過程本身就是組織的一個進化過程,它所帶來的是新組織形式在組織種群內建立。當然,對付這種環境需要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采用標桿瞄準(benchmarking)的方法,即組織用研究別的組織如何比自己做得更好并且就此盡力模仿或改進的方法。
解釋種群生態模型的另一個原則是為生存而奮斗(struggle for existence),或競爭。組織和組織的種群為獲得資源而進行競爭,每一個組織形式都正在為生存而斗爭。這種斗爭在新組織內最為激烈,而且新組織的誕生和生存的頻度都與更大環境的要素相關。這些要素諸如市場區域的大小、需求的可持續性、政治性動蕩、行業的成長率和環境的可變性,它們影響了一系列專業化組織的建立與生存。
全面戰略和專門化戰略將為生存而奮斗的組織形式區分開來。擁有廣泛領地(niche)或領域的組織,也就是說,那些提供廣泛的產品或服務或者服務于廣泛市場的組織實行的是全面戰略。提供范圍窄小的產品或服務或者服務于窄小市場的組織實行的是專門化戰略。
種群生態組織模型的創始人邁克爾·哈南與約翰弗·里曼認為,種群是進行類似活動的一系列組織,種群間組織的基本關系是競爭關系,相互爭奪資源和顧客,而不是合作關系。
由于競爭關系的存在,決定組織形式的機制是淘汰機制,而不是適應機制,即組織形式的大多數變化是通過一種組織形式取代另一種組織形式來產生的,變化的環境決定種群中哪種組織形式可以生存,哪種組織形式要歸于失敗。當環境發生迅速變化時,老的組織容易被淘汰,出現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的新組織。因此,可以說能夠生存的組織形式是做適當當前環境的組織形式。
美國《財富》雜志最近報道了對美國企業1917年至1987年70年間的研究結果。1917年在100強企業中產值占到78%的幾家到1987年已經不存在了,在保留地22家中,大多數都進行了劇烈的組織變革。可以說,40年代和50年代的環境適于西爾斯、通用汽車、IBM這樣的大型公司生存,到到了現在,象沃爾瑪和微軟這樣的組織形式則成為主力,逐步取代了既有公司的地位。
種群生態模型特別強調環境的影響力,焦點是在環境中社會力量如何決定某一個社群的興起和衰落。基本出發點是假定社會有無比巨大的力量,個別組織并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適應環境,即使能有少量的改變,但始終敵不過大氣候的壓力。若社會力量對于某種社群和產業有利,則該類組織會不斷涌現;假如社會改變了氣候,不再需要該類組織的產品、服務,甚至形態,則該組織必被淘汰。
因此,環境中的領地或縫隙更是管理者所需要留意的,若組織能夠鉆縫隙,或尋找更多的領地或縫隙,則被淘汰的機會便可以減少。以種群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觀點認為組織追尋的戰略是在一個可能的范圍內不斷地變化的。它認為,對存在于組織間與組織內部的創新路徑和創新速度的研究,對于戰略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用今天的思維、市場競爭的模式和方法去應付和適應明天的市場環境,則必定會被淘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