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小鹽芥 | 拉丁學名 | Thellungiella halophila (C. A. Mey.) O. E. Schulz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目 | 罌粟目 | 科 | 十字花科 |
亞????科 | 白花菜亞目 | 族 | 大蒜芥族 |
亞????族 | 肉葉薺亞族 | 屬 | 鹽芥屬 |
種 | 小鹽芥 | 命名者及年代 | (C. A. Mey.) O. E. Schulz,1924 |
受精過程
小孢子母細胞發育至3-細胞花粉粒時在柱頭上萌發并形成花粉管,花粉管在花柱中沿引導組織進入子房。小鹽芥受精過程很短暫,觀察了幾百個胚囊,但只看到了少數雙受精的切片。2個極核在受精前融合成次生核。卵細胞與精子的融合發生在極核與精子的融合之前,受精后次生核與1個精子融合為初生胚乳核,卵細胞與另1個精子融合為受精卵,此時2個助細胞均開始退化,但退化程度不同。
胚的發育
合子形成后,經一個短暫的休眠期,其間,合子極性加強,是其第一次橫分裂不對稱的原因。第一次分裂的結果,形成2-細胞的原胚:合點端體積小、胞質濃厚的頂細胞和珠孔端體積大、胞質少、具大液泡的基細胞,基細胞仍橫分裂形成2個一列的細胞,而頂細胞縱裂,結果形成4-細胞的“⊥”形原胚。接著,珠孔端的2個細胞橫分裂形成數個胚柄細胞,其中合點端的1個胚柄細胞參與胚體的形成,同時,合點端的細胞再分別縱裂、橫裂形成四分體、八分體、16細胞、32細胞……。此時的胚是球形的,由于細胞繼續分裂,球形胚增大,并進入胚的分化和成熟階段。在將來形成子葉的位置上,細胞分裂的頻率增加,出現子葉原基。隨著子葉原基的發育,進入心形胚、魚雷胚、成熟胚階段。子葉部分的細胞由于不同程度的擴展而變得彎曲,使子葉背倚胚根,與馬蹄形的胚珠空間相適應,至此,一個完整的胚體已形成,胚柄在完成將胚推送到胚乳中,并吸收營養供給胚的發育,之后也逐漸退化消失。由于胚發育過程中有彎曲現象,與發育中的胚相比,胚柄又比較細小(只基部1個細胞略膨大),胚柄及其連接的基細胞與胚本體不在同一平面上,再加上切片數目有限,所以,胚發育后期,沒有觀察到理想的胚和胚柄共存的切片。
胚乳的發育
胚乳的發育早于合子的分裂。初生胚乳核的分裂及其后核的分裂不伴隨細胞壁的形成,因而在胚囊的中央細胞中形成的核,呈游離狀態分布在細胞質中。隨著游離核數目的增加和液泡的擴大,核被擠到周緣,中央被一個大液泡占據。當胚發育至球形胚時,胚乳即首先在珠孔端和胚的周圍形成細胞,但胚乳細胞數目較少,在多數胚珠中,心形胚時期胚乳細胞化完成,但也有些胚珠中直至心形胚時期仍只有珠孔端和合點端胚乳細胞化,而多數胚乳核仍呈游離狀態。隨著胚的進一步發育,胚乳細胞的營養被胚吸收而退化消失,最后形成無胚乳種子。
材料類別
小鹽芥的成熟種子。
培養條件
種子萌發培養基:MS。胚性愈傷組織誘導與胚狀體生長發育培養基:①MS 6-BA1.0毫克/升 2,4-D0.5毫克/升;②MS 6-BA1.0毫克/升 IAA0.5毫克/升。叢芽誘導培養基:MS 6-BA(0.05-1.0)毫克/升。生根培養基:1/2MS。以上培養基均添加3%蔗糖和0.75%瓊脂,pH5.8。培養溫度26-28℃,光照時間12小時/天,光照強度35微摩爾/平方米/秒。
胚性愈傷組織的誘導與胚狀體的生長發育
種子用70%的酒精消毒30秒,無菌水沖洗1次,0.1%氯化汞消毒15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4-5次后,將種子接種到MS培養基上。黑暗下培養3天后,置光照下培養21天。隨后取葉片和根為外植體進行實驗。將葉片切成5毫米×5毫米大小,根切成5毫米長,分別接種于培養基①和②。一部分置于光下培養,另一部分置于暗下培養。14天后所有外植體的切口處均有愈傷組織產生。光照條件下培養基②上產生的愈傷組織為綠色,而其他培養基上的愈傷組織為黃白色。無論是光照條件下或是黑暗下,培養基②上產生的愈傷組織表面有很多突起,為胚性愈傷組織,而培養基①上產生的愈傷組織結構疏松。21天后,光下培養的胚性愈傷組織分化出芽。來源于葉片外植體的愈傷組織分化頻率(90%±3.6%)高于根為外植體的(76%±4.5%)。在培養基②上于黑暗下誘導的愈傷組織,21天后轉到光下培養,胚性愈傷組織進一步分化為芽。培養基①上產生的愈傷組織均未能產生胚狀體或芽。
芽的增殖
將再生芽接種到含有不同濃度6-BA的培養基中后,隨著6-BA濃度的增加,芽出現玻璃化的現象加重,以培養基中添加0.2毫克/升6-BA的叢生芽生長最好,18天后芽的增殖系數達到6.8。
根的誘導
將叢生芽切成單個芽,移入1/2MS培養基上,光下培養18天后,在不定芽基部長出白色的根,生根率為81%。
試管苗的移栽
將生根的試管苗在培養室中敞瓶煉苗2-3天。取出幼苗并洗凈基部培養基,移栽到裝有經高溫滅菌過基質(蛭石:河沙=1:1)的塑料盆中,在盆口蓋上一張有小孔的塑料膜,以保持一定的濕度。等小苗長出新葉時,可揭開塑料膜。移栽成活率高達92%以上。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莖自基部分枝,分枝鋪散或外傾。基生葉蓮座狀,宿存,窄倒卵形,邊緣有齒或羽裂,很少全緣;莖生葉長圓形,無柄,基部箭形,半抱莖,全緣。花序傘房狀,花后伸長;萼片長約1.5毫米,寬約1.5毫米;花瓣白色,寬倒卵形,長2-3毫米,寬1.5-2毫米。長角果短,長4-10毫米,寬約1毫米;果梗絲狀,斜向上展開。花期6-7月。
l.沙芥 一年生或二年生高大草本,植株高0.5-2m。根肉質,圓柱形,粗壯。莖直立,多分枝,光滑無毛,微具縱棱。葉肉質,基生葉蓮座狀,具長柄;葉片羽狀全裂,長10-25。,寬3-4.5cm,有裂片3-...
紫花香花芥(Hesperis matronalis L.),又名歐亞香花芥、紫花南芥,十字花科香花芥屬植物。二年至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葉片...
紫花香花芥(Hesperis matronalis L.),又名歐亞香花芥、紫花南芥,十字花科香花芥屬植物。二年至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葉片披針形,頂端短漸尖,邊緣有具腺的鋸齒,總狀花序頂...
分布于中國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在中國分布于吉林、河北、內蒙古、山東、江蘇、河南。生長于鹽土堆上。
小鹽芥則是鹽生植物,被列為一種新的耐鹽性模式植物。 小鹽芥與擬南芥親緣關系較近,具有后者許多優點,且耐鹽性明顯高于后者,在植物抗逆性反應及遺傳分析方面具有潛在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對它的研究已成為很有價值的補充遺傳模式系統。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225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取用水規模合理性分析是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取水許可審批的重要依據。以寧夏中寧縣鳴沙鎮小鹽池灘萬畝原生態枸杞種植項目為例,就農業灌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中取用水規模所涉及的國家產業政策及地方規劃、土地條件、水源條件、水質條件、工程規模和投資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為項目區確定了合理的取用水規模。
格式:pdf
大小:225KB
頁數: 4頁
評分: 4.5
以電解法生產2萬t/a氯酸鈉為例,總結了在配套建設B縣園坪水電站和110kV直降整流變電所工程中的電氣技術,提出利用小水電資源生產高能耗的氯酸鹽。
線果芥
線果芥屬
在一般的溫室或人工氣候室條件下,從鼠耳芥種子的春化至第一批角果成熟大約需8周左右時間。當然,也可以通過改變生長條件以達到使鼠耳芥提前或推后開花結實的目的。如延長每天的光照時間,可使鼠耳芥明顯地提前開花結實,利用每天接近24小時的光照條件培養,甚至在6周左右即可收獲第一批成熟角果。鼠耳芥的這一特性使實驗工作周期大大縮短,特別是對于許多遺傳分析工作,比利用一般的高等植物材料(如麥類、豆類作物)可以成倍地節約時間。
鼠耳芥是野生的雙子葉草本植物,在野外自然條件下一般春季萌發,到夏季即種子成熟。應該說鼠耳芥的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并無十分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實驗室條件下的種植及管理也相對比較簡單。但中國許多實驗室反映,鼠耳芥的培養較為困難,幼苗時發生死亡、或抽薹后植株生長瘦弱等現象經常發生;而且經常發生較嚴重的蟲害等。實驗室條件下培養鼠耳芥的一般方法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如果有條件較好的日光溫室(包括夏季有降溫裝置、冬季的晚上可以增溫等),可以直接在溫室內培養鼠耳芥。但如果沒有現成可用的溫室,而新建溫室又投資太大,可選擇一般實驗樓的普通房間稍加改裝即可作為鼠耳芥的培養室。
(1)溫度:適宜鼠耳芥生長的溫度在18℃至22℃之間,一般高溫以不超過25℃為宜。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可控溫的制冷/加熱機組作為培養室的溫度控制裝置。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冷暖兩用式空調機,空調機的功率大小可根據培養室的面積和光源功率的大小而定。根據經驗,一間12平方米左右大小的培養室,按照不大于5 kw的日光燈光源配置(作為主要散熱源的日光燈鎮流器部分可安裝在培養室外),有2臺1.5匹的空調機就能滿足北京地區四季條件下培養室內的溫度調節。如果選用功率較大的特殊光源,可在生長室內裝一玻璃隔層,將隔層與用于培養鼠耳芥的空間之間盡可能密封,用通風的方式將隔層內的光源散熱消除。
除非所從事的研究工作有特殊要求,鼠耳芥的一般培養過程對光質的要求也不嚴格,僅用一定密度的日光燈管就可以達到要求。在培養室內可擺放多層培養架,每層安裝5至6支40 w的日光燈即能達到所需光照強度。
(2)光照:鼠耳芥的生長不需要很強的光照,將生長室內的光照強度控制在80 。
(3)濕度:在鼠耳芥幼苗期,培養室內最好保持相對濕度在75%至80%之間。待鼠耳芥長至2對以上真葉后,只要維持一般的濕度即可,不必特別增加濕度。增加培養室內濕度可用一般的市售家用加濕器即可。如果室內培養的鼠耳芥生長期各不相同,可采用對幼苗局部塑料薄膜保濕的方法,而不必將整個培養室維持在較高濕度。
在播種前最好將種子進行消毒、春化處理。可用0.5% 次氯酸鈉和0.01% Triton-X 100混合液將種子消毒10分鐘,再用無菌水清洗3-4次,以免植株發生病害。對于有時需要在無菌條件下培養的幼苗,可采用同樣的方法對種子進行消毒。種子的春化處理并不是必必需的,但春化處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對種子的春化處理可以直接在一般的冰箱里(4℃左右)進行,將消毒后的種子在濕潤條件下春化2至3天后可進行播種。
待幼苗長出至少2對真葉后,可適當進行間苗使植株間有一定間隔距離,以保證植株個體生長健壯、結實飽滿。培養鼠耳芥經常會遇到蚜蟲的危害,可根據蟲情用稀釋2000至3000倍的愛福丁或蟲螨齊克交替使用以滅蟲。為防止病蟲害,還應注意對所用營養土的滅菌、滅蟲卵處理,特別是對在使用過程中曾發生病蟲害的營養土應該進行處理或廢棄不再使用。黑暗/光照周期為12/12小時或10/14小時,光照強度為80-120 °C之間為宜(勿超過25°C-22°播種時可將春化后的種子直接播于預先浸濕的營養土(可在花市購得)與蛭石的混合物中,種子應播于混合土的近表面(切忌深播)。為保證出苗整齊,每一位點可播數粒種子。為保持濕度,在播種后可用塑料薄膜將盆(或育苗盤)覆蓋,待幼苗長出2對真葉后再將薄膜去掉。培養室溫度以20°C為標準。
注:鼠耳芥圖冊網址
鼠耳芥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廣泛用于植物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已成為一種典型的模式植物,其原因主要基于該植物具有以下特點:
(1)形態個體小,高度只有30厘米左右;
(2)生長周期快,從播種到收獲種子一般只需6周左右;
(3)種子多,每株每代可產生數千粒種子;
(4)形態特征簡單;
(5)基因組小,只有5對染色體。
雖然鼠耳芥在許多方面"簡單",但它的大多數基因與其他"復雜"的植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另外,由于這種植物的全部基因組測序已經完成,因此可以預測,鼠耳芥在植物學所有領域的研究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