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段以上直線形梁相連成為一道梁時叫做折梁,分平面折梁和立面折梁兩種,平面折梁是在平面形成若干個交角,立面折梁是在垂直空間形成交角,建筑工程中以平面折梁在實際應用中居多。
折梁在折點處的配筋具有特殊要求,其縱筋在折點陽角一側應連續通過不得截斷;縱筋在陰角處不得連續通過,必須經過折點延伸到梁對側之后,順著梁外側彎折一定長度,當折角較小時,亦有要求在折點處按多少倍錨固長度伸入。
折梁在折角處及附近,箍筋必須加密,且在折角內要布置成放射狀。在折點處無支座時,還要增加抗扭腰筋。
1.對于水平折梁,可以把它分成兩段梁來布置,梁跨為1、2,注意兩段梁必須成組,布置折梁鋼筋時把鋼筋明細中的鋼筋“梁跨”改為“通跨”(跨號為0)即可。
2.對于向上或向下“折”的折梁,也是把它分成兩段來布置,兩段梁也需要是成組的,然后使用【構件】→〖斜體編輯〗→〖平梁變斜〗命令編輯需要向上或向下“折”的那段梁,布置鋼筋時也需要把鋼筋的“梁跨”改為“通跨”布置。
3.一般在建筑繪圖時,分成兩段處理來繪。
格式:pdf
大小:261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深基坑 基坑工程簡介: 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是一項綜合 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要求巖土工程和結構工程技術人員密切配合。基坑 支護體系是臨時結構,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 基坑工程具有以下特點: 1)基坑支護體系是臨時結構,安全儲備較小,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基 坑工程施工過程中應進行監測,并應有應急措施。在施工過程中一旦出現 險情,需要及時搶救。 2)基坑工程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如軟粘土地基、黃土地基等工程地質 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的地基中基坑工程差異性很大。同一城市不同區域也 有差異。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都要因地制宜,根據 本地情況進行,外地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搬用。 3)基坑工程具有很強的個性。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 開挖不僅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有關,還與基坑相鄰建(構)筑物和地 下管線的位置、抵御變形的能力、重要性,以
格式:pdf
大小:261KB
頁數: 2頁
評分: 4.8
圖形的定義 :區別于標記、標志與圖案,他既不是一種單純的符號,更不是單 一以審美為目的的一種裝飾, 而是在特定的思想意識支配下的多某一個或多個視 覺元素組合的一種蓄意的刻畫和表達形式。 它是有別于詞語、 文字、語言的視覺 形式,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大量復制,是傳播信息的視覺形式。 圖形的特征 :圖形設計范圍極為廣泛,它覆蓋著藝術造型、涉及思維、語言符 號、心理研究、大眾傳播、市場經營等方面的知識。 圖形設計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大致有幾個方面: 獨特性 文化性 單純性 認同性 象征性 傳達性 圖形的歷史與發展 :圖形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歷史息息相關。 早在原始社會, 人類就開始以圖畫為手段,記錄自己的理想、活動、成就,表達自己的情感,進 行溝通和交流。 當時繪畫的目的并非是為了欣賞美, 而是有表情達意的作用, 被 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媒介,這就成為最原始意義上的圖形。 在人類社會的語言期與文字期中
a. 承壓水與承壓水有關斷層水突水征兆:
①工作面頂板來壓、掉渣、冒頂、支架傾倒或折梁斷柱現象;
②底軟膨脹、底膨張裂。這種征兆多隨頂板來壓之后發生,且較普遍,在采掘面圍巖內出現裂縫,當突水量大、來勢猛時,會伴有“底爆”響聲;
③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較常見的征兆;
④采場或巷道內瓦斯量顯著增大。
b. 沖積層水突水征兆:
① 突水部位巖層發潮、滴水,且逐漸增大,仔細觀察可發現水中有少量細砂;
②發生局部冒頂,水量突增并出現流砂,流砂常呈間歇性,水色時清、時混;
③發生大量潰水、潰砂,這種現象可能影響至地表,導致地表出現塌陷坑。
c. 老窯水突水征兆:
① 煤層發潮、色暗無光;
②煤層“掛汗”;
③ 采掘面、煤層和巖層內溫度低“發涼”;
④在采掘面內若在煤壁、巖層內聽到“吱吱”的水呼聲時,表征因水壓大,水向裂隙中擠壓發出的響聲,說明離水體不遠了,有突水危險;
⑤ 老窯水一般呈紅色,含有鐵,水面泛油花和臭雞蛋味。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歷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于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梁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洛陽橋締造者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贊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盧錫,生卒年不詳,峰尾盧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盧錫在涂嶺虎巖寺受教于其父盧仁,與他一起讀書的還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載盧錫"以處士終,生平好義,濟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主持建造洛陽橋。
古萬安渡,在泉州城北的惠安、晉江交界處的洛陽江,是官紳商旅南來北上的必經之處。因洛陽江波濤洶涌,江流湍急,時人形容此江為"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泊宅篇》),并說"用四兩紗線,系石下墜,沉入江中,尚未能測其深淺"。自晚唐始,泉州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灣港口帆檣林立,百舸爭流,中外商賈云集于此。萬安渡給福建經濟、文化的交流造成極大障礙,建橋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盧錫等人帶頭籌建,到嘉佑四年十二月辛末(1060年1月16日)完工,前后花費六年多時間,耗資1400萬錢,這些錢都是由盧錫等人募捐集資而來,沒動國庫分文。更為重要的是,蔡襄、盧錫等人集思廣益,科學地解決橋梁建筑及固基問題。他們先在江底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筑橋墩,橋墩雙頭尖,中間大,有如船形,它可經受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互沖擊。最上排的交接處,刻有凹形的榫,上置生鐵以連結排石。墩兩端中部稍向外彎,最上面的兩層條石則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寬,以減少石梁板的跨度。這種石基的開創,是建橋史上的重大突破,現代稱之為筏型基礎。其植蠣、減緩水流以助固基等科技創新方法也為人們贊嘆,閩南一帶宋代所造的石橋,大多仿造這種做法。
洛陽橋建成后,"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來行人視為危途之洛陽江,自是一橋飛架,南北暢通。行人凌波而過,如履康莊。它對福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橋建成時,身為泉州知府的蔡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在蔡襄撰寫的名傳中外的《萬安橋記》中,赫然記載職其事者第一人即是盧錫。后人感念盧錫等造橋功臣之德,曾樹大理石碑于洛陽橋南蔡襄祠中,上鐫盧錫等人芳名。
盧錫不入仕途,卻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造福地方,澤被后代,堪可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