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捕集氧化系統 | 外文名 | trap oxidation system |
---|---|---|---|
所屬學科 | 機械工程 | 公布時間 | 2013年 |
《機械工程名詞 第四分冊》第一版。
由柴油機顆粒捕集器和氧化其中沉積顆粒的裝置所組成的系統。
一個達標,一個不達標次氧化鋅的成分有些是達不到國家標準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獲得電子的物質稱作氧化劑與此對應,失去電子的物質稱作還原劑。狹義地說,氧化劑又可以指可以使另一物質得到氧的物質,以此類推,氟化劑是可以使物質得到氟的物質,氯化劑、溴化劑等亦然。(注:...
記住四個字:降氧升還 化合價降低的是氧化劑,生成還原產物;化合價升高的還原劑,生成氧化產物。 CUO+CO=CU+CO2 銅從+2變成0,降低,氧化劑,生成對應的CU單質就是還原產物。
格式:pdf
大小:341KB
頁數: 6頁
評分: 4.6
1 背景 氣候變 化已成 為一個 世界 性的 熱點 話題 。 2007年6月舉行的八國集團德國海利根達姆首腦 會議 、9月舉行的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峰會 、第 62屆聯合國大會等一系列國際會議上,氣候變化 成為國際外交舞臺的主旋律 。此外,2007 年度諾貝 爾和平獎授予了致力于溫室氣體減排的美國前副 總統戈爾 與聯合 國政府 間氣候 變化專家 小組 (IPCC)。 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十分明顯, 這種影 響是全方位的 、多層面的,既包括正面影響, 同時也 包括負面效應 。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 因 為這可能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不利, 特別是 對一些脆弱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脆弱地區及 部門。 IPCC預測,21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范圍 可能在 1.4℃~5.8℃之間,實際上升多少, 取決于 21 世紀人類化石燃料的消耗量, 而其中最主要是電力 行業的消耗,因為其幾乎占據了
格式:pdf
大小:341KB
頁數: 6頁
評分: 4.3
ZnO–PbO–B2O3 glassesas gamma-ray shielding materials Harvinder Singh a, Kulwant Singh a, Leif Gerward b, * , Kanwarjit Singh c, Hari Singh Sahota d , Rohila Nathuram e a Department of Physics, Guru Nanak Dev University, Amritsar-143005, Punjab, India b Department of Physics,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Building 307, DK-2800 Kgs. Lyngby, Denmark c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Guru Nanak Dev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種:燃燒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燒(Oxy-fuel combustion)和燃燒后捕集(Post-combustion)。
燃燒前捕集主要運用于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中,將煤高壓富氧氣化變成煤氣,再經過水煤氣變換后將產生CO2和氫氣(H2),氣體壓力和CO2濃度都很高,將很容易對CO2進行捕集。剩下的H2可以被當作燃料使用。
該技術的捕集系統小,能耗低,在效率以及對污染物的控制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IGCC發電技術仍面臨著投資成本太高,可靠性還有待提高等問題。
富氧燃燒采用傳統燃煤電站的技術流程,但通過制氧技術,將空氣中大比例的氮氣(N2)脫除,直接采用高濃度的氧氣(O2)與抽回的部分煙氣(煙道氣)的混合氣體來替代空氣,這樣得到的煙氣中有高濃度的CO2氣體,可以直接進行處理和封存。
歐洲已有在小型電廠進行改造的富氧燃燒項目。該技術路線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制氧技術的投資和能耗太高,還沒找到一種廉價低耗的能動技術。
燃燒后捕集即在燃燒排放的煙氣中捕集CO2,如今常用的CO2分離技術主要有化學吸收法(利用酸堿性吸收)和物理吸收法(變溫或變壓吸附),此外還有膜分離法技術,正處于發展階段,但卻是公認的在能耗和設備緊湊性方面具有非常大潛力的技術。
從理論上說,燃燒后捕集技術適用于任何一種火力發電廠。然而,普通煙氣的壓力小體積大,CO2濃度低,而且含有大量的N2,因此捕集系統龐大,耗費大量的能源。
微粒捕集器,減少柴油機污染排放的一種裝置。安裝在柴油發動機的排氣管上,排氣通過時,對微粒進行擴散、截流、慣性碰撞和重力沉降,并加以捕集,從而凈化排氣微粒。捕集效率主要受微粒粒徑、過濾體微孔孔徑、排氣流速及氣流溫度等因素影響。捕集到一定數量的微粒后,捕集器背壓上升,過濾效率下降,并會影響到柴油機的運行,故需將捕集到的微粒氧化燃燒以實現捕集器的再生。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許多種,一般說來可分為地質封存(Geological Storage)和海洋封存(Ocean Storage)兩類。
地質封存一般是將超臨界狀態(氣態及液態的混合體)的CO2注入地質結構中,這些地質結構可以是油田、氣田、咸水層、無法開采的煤礦等。IPCC的研究表明,CO2性質穩定,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封存。若地質封存點經過謹慎的選擇、設計與管理,注入其中的CO2的99%都可封存1000年以上。
把CO2注入油田或氣田用以驅油或驅氣可以提高采收率(使用EOR技術可提高30%~60%的石油產量);注入無法開采的煤礦可以把煤層中的煤層氣驅出來,即所謂的提高煤層氣采收率(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ECBM)。
然而,若要封存大量的CO2,最適合的地點是咸水層。咸水層一般在地下深處,富含不適合農業或飲用的咸水,這類地質結構較為常見,同時擁有巨大的封存潛力。不過與油田相比,人們對這類地質結構的認識還較為有限。
海洋封存是指將CO2通過輪船或管道運輸到深海海底進行封存。然而,這種封存辦法也許會對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比如過高的CO2含量將殺死深海的生物、使海水酸化等,此外,封存在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會逃逸到大氣當中(有研究發現,海底的海水流動到海面需要1600年的時間)。
總的來說,人們對海洋封存的了解還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