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個石灰巖沉積間斷面上,較為穩定的含礦層位有5個,其中K2和K3兩層的工業價值較大些。頂底板均為海相灰巖,礦體呈透鏡狀、不規則狀、似層狀,變化大,單個礦體長20~255 m,厚0.1~10 m,一般的0.5~1.5 m。
由于地槽區地殼活動頻繁,造山運動活躍,不利于長期風化淋濾形成穩定的陸地準平原化地形,從而缺乏大規模的優質鋁土礦床。我國已知的主要是沉積型巖溶海相鋁土礦,如烏什鋁土礦。新疆烏什北山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古生代南天山冒地槽區,礦體賦存于中石炭統中,含礦層總厚度為48.7~365.6 m。礦層呈多層狀產于石灰巖層間的巖溶面上。
質量較好礦段的礦石呈灰綠、灰黑色的致密塊狀,具鮞狀等構造,屬硬水鋁石型,局部含硬綠泥石較多,證明已受到輕度的區域變質。礦石中w(Al2O3)平均53.0%,w(SiO2)平均11.57%,A/S平均4.59,w(Fe2O3)平均13.67%,w(TiO2)平均2.22%,灼減平均13.699%。多為小型礦床。
不同礦床類型、不同礦區、不同品位和含水量的礦石比重都不一樣,具體數據需要做科學的測量統計。大致晉豫陜地區的一水型鋁土礦比重2.8-3.2,平均3.0;紅土型鋁土礦2.0-2.2,平均2.1。
鋁土礦選礦工藝:鋁土礦主要選礦方法分為:洗礦,浮選,磁選,化學物理方法選礦等。洗礦的方法是應用重力物理原理,對稀松材質的鋁礦石的鋁硅比提高兩倍多,通常要與其他選礦方法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浮選選礦法...
氧化鋁品位是鋁土礦的質量指標之一,但主要看鋁硅比。從2012年12月的情況看,鋁硅比為6的三水鋁土礦價格大概為300元/t。具體情況你可以參考我對的其他相似問題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格式:pdf
大小:2.0MB
頁數: 7頁
評分: 4.4
現已載入《中國礦床發現史.綜合卷》內的貴州遵義后槽鋁土礦,是遵義鋁土礦帶中礦床規模較大、礦石質量較佳和露采條件良好的主要礦區之一。文章應用礦石薄片、重砂鑒定和掃描電鏡、電子探針等多種測試成果,論述了鋁土礦礦石的礦物成分、礦物學特征,包括其結晶形態、粒度大小、物理光學性質和產出特征等,同時闡明了主要礦物在不同類型礦石中的含量及其組合特征。進而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礦石的礦物組合有所差異,其中一水硬鋁石的含量不同,其形態各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鋁土礦的形成條件。
按W.H.施蒂勒的分類,地槽有位于克拉通或地臺邊緣的正地槽和位于克拉通或地臺內部的準地槽二類,其中正地槽又有近克拉通側 、 且很少火山活動的冒地槽和遠離克拉通、火山活動強烈的優地槽之分。準地槽相對于正地槽,其活動性較弱。J.奧布英1965年指出,優地槽與冒地槽往往成對出現,構成地槽偶,地槽演化后期的造山活動都是從靠大洋一側的優地槽開始 , 逐漸向冒地槽推進的 ,是為地槽的極性,地槽偶和地槽極性的研究對于恢復古大陸邊緣格局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正地槽(orthogeosyncline)又稱原生地槽,是施蒂勒(H.Stille 1935)提出的大地構造單元之一,指的是位于兩個地殼的穩定區之間處于大陸和海洋環境中的地槽。正地槽分為優地槽和冒地槽,前者位于靠近海洋一側;后者位于靠近大陸一側,兩者之間又被一個長條狀的隆起帶分隔。優地槽和冒地槽組成的地槽體系見諸中國的秦嶺、天山、祁連山的古生代地槽。"ortho"為希臘語,"正"、"直"之意。
最典型的實例是北美東部地區的阿巴拉契亞地槽,它由10億年前形成的變質巖系所組成的蘭嶺隆起帶(地背斜)出現在該地槽的中帶,其東為優地槽,其西為冒地槽。
地槽從其開始發育到最后封閉大致經歷了以下演化階段:廣泛接受沉積的地槽坳陷階段;強烈構造變形形成褶皺帶并逐漸抬升的造山階段;褶皺帶全面隆起、地槽封閉的后造山階段。這 3 個階段構成了地槽發展全過程的構造旋回,至此地槽轉化為穩定的地臺。從板塊構造學觀點看,地槽總體上與大陸邊緣的大陸坡相當,但并不相同。地槽的演化反映了洋陸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
地槽的發育要經歷兩大階段。第一階段以強烈下沉為主,堆積了厚達1-2萬米的沉積物,伴隨有玄武巖噴發。第二階段以隆起為主(一般從中央部分先開始),沉積地層發生強烈的線狀褶皺,伴以花崗巖侵入和區域變質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變成了高聳的山脈,山前坳陷內堆積磨拉石。上升的山脈被不斷地剝蝕夷平,地殼的活動性也迅速減弱。準平原化后,在褶皺基底上沉積了蓄層,這種構造單元叫地臺。換言之,地臺的基本特征是具雙層結構;變質的褶皺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蓋層。
地槽與地臺有著根本性質的差別,分別代表了地殼的活動帶和穩定區。在兩者的轉化關系上出現了兩種絕然不同的觀點。"泛地槽"論者認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為地槽,地槽變成褶皺帶后發展成地臺,沿這個地臺的邊緣鑲邊式地貼上新的褶皺帶,使地臺面積不斷擴大。"泛地臺"說則認為地殼形成的初始階段有一個全球性的原始古地臺,因深大斷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斷裂發育成地槽。
100多年里,有許多杰出的地質學家為完善和發展地槽-地臺學說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使它的若干觀點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時也要看到,今天我們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帶這些術語時,已有了完全不同于地槽演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