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曉、陳麗華等。 2100433B
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等。
這個是沿海的防護林。
【1】三北防護林對防治沙塵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減弱動力。雖然大氣環流形成的大風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過加強林草植被建設,可以減弱地表風速,達到減輕沙塵暴的效果。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過...
沿海防護林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保護農田、村莊免受或減輕臺風造成的損失,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為沿海居民提供用材、薪炭和經濟林果等。
格式:pdf
大小:89KB
頁數: 2頁
評分: 4.7
對淄博市博山區實施沂蒙山區綜合防護林體系造林工程的生態效益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表明該工程在增加降雨、減少水土流失、減災、增加生物數量、形成小氣候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實現了總體規劃目標。
格式:pdf
大小:89KB
頁數: 2頁
評分: 4.8
由于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大眾逐漸重視起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目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人們在建設防護林體系時,要求不再局限于綠化方面,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美觀性.在分析景觀防護林體系規劃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實例探討了景觀防護林體系的規劃.
前言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分區
4.1 工程建設區域
4.2 類型區劃分
5 沿海防護林體系構成與配置
5.1 沿海防護林體系構成
5.2 沿海防護林體系類型
5.3 沿海防護林體系功能配置
6 造林樹種選擇
6.1 樹種選擇原則
6.2 各類型區的主要造林樹種
7 沿海防護林營造
根據特定的防護目的,防護林在配置和經營措施上各有特點,可區分為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草原牧場防護林、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等林種。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或一個范圍內,依據地形條件,土地利用狀況,主要自然災害和人們生產活動情況,在當地發展生產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田邊、道路、水利設施和居民點四旁植樹,與速生豐產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各林種的布局配合,合理規劃配置并形成防護林的綜合體,即稱為防護林體系。這一體系的各個組成林種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協調,在林分的形式上可以林帶、片林、林網相結合,喬木、灌木、種草相結合。各個林種要相互補充與完善,使防護林體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對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區域,因為影響當地生產、生活的主要自然災害多是明顯的(如水土流失、風沙,干旱風等),所以為此規劃的防護林體系多以某一林種為主體。如水土流失地區以水土保持林為主體;在風沙地區,以農田防護林為主體,結合其他林種,構成當地的防護林體系。為了提高防護林體系的總體效益,在規劃配置上要考慮以最小的林業占地面積發揮最大的防護效益因此,應確定合理的防護林覆被率。一般在平原農地或草原牧場,覆被率為5%~10%為宜;在山地丘陵區,一般不宜小于30%。而且,要注意防護林體系內各個林種空間分布上的均勻、合理性;在防護林林分樹種組成結構上,除了考慮各組成樹種生物學的穩定性外,應發揮其最大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和調節徑流的作用,同時,也應考慮當地立地條件(指影響林木生長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環境條件的總稱)和適生植物的種類。中國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樹種組成配置上明確提出草類、灌木、喬木相結合的原則。一些環境條件較好的農區、沿海地區或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防護林體系的樹種組成和經營有向多層次、多形式、多目標發展的趨勢,以便充分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如強調農林混作,泡桐與糧食作物間作和多種經濟作物的混作,以及同牧草栽培結合等。這種立體林業的防護林體系,既可發揮植物群體相互依存,克服不良條件的影響,提高其防護效益,又可充分發揮土地生產潛力。
本書為我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和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國家林業局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管理辦公室。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許景偉、喬勇進、王福祥、李冰、曾憲芷、李傳榮、王衛東、王月海。
本標準由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