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設計要求 | 發布日期 | 2014-06-29 |
---|---|---|---|
實施日期 | 2014-11-01 | 標準號 | NB/T 20264-2014 |
技術歸口 | 核工業標準化研究所 | 批準發布部門 | 國家能源局 |
郭丹丹、宋春景 等。 2100433B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冷卻系統由水泵、散熱器、冷卻風扇、節溫器、補償水桶、發動機機體和氣缸蓋中的水套及其別的附設設備等構成。冷卻系統使發動機在任何工況下都維持在合理的溫度范圍內。冷卻系統既要避免發動機太熱,還要避免冬天發動...
冷卻系統的配件太多了,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1、水泵;2、冷卻風扇;3、散熱器;4、節溫器;5、散熱風扇;6、蓄液罐(也叫補償水桶);7、水溫感應器;8、發動機機體和氣缸蓋中的水套。其他的附屬裝置包括:...
?主要通過水泵使環繞在氣缸水套中的冷卻液加快流動,通過行駛中的自然風和電動風扇,使冷卻液在散熱器中進行冷卻,冷卻后的冷卻液再次引入到水套中,周而復始,實現對發動機的冷卻。
格式:pdf
大小:203KB
頁數: 11頁
評分: 4.4
大中型客車冷卻系統設計規范 編號 Q/SJGF130006 編制 審核 標準 批準 日期 2011.xx.xx 歐 V新能源客車事業部 大中型客車冷卻系統設計規范 Q/SJGF130006 共 16 第 1 頁 前 言 為實現大中型客車冷卻系統設計的規范化、 通用化, 根據國家有關客車方面的法規、 政策、技術要求, 結合我公司產品開發流程,參考高等院校汽車專業教材中有關章節的規定,編制本設計規范。本設計規范 對生產、檢驗具有參考作用。 本規范由歐輝客車事業部技術中心提出; 本規范由歐輝客車事業部技術中心歸口; 本規范起草單位:歐輝客車事業部技術中心底盤研發部;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 覃軍倫、蔡斌 本規范為首次發布版本。 大中型客車冷卻系統設計規范 Q/SJGF130006 共 16 第 2 頁 1 范圍 本設計規范規定了發動機冷卻系統的設計準則、布置要求、結構設計要求、材料選用要
格式:pdf
大小:203KB
頁數: 4頁
評分: 4.7
針對某大功率發射機各組件的能耗,對發射機運行時的整體發熱量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結合發射機工作特點,開展了冷卻系統的研究和設計。詳細闡述了冷卻系統設計的總體架構設計、系統組成和工作流程。冷卻系統采用風冷和液冷混合制冷的方式,根據發射機工作狀態實現手動和自動兩種控制方式的切換,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統的效率和緊湊性。通過冷卻系統的運行和保障,成功實現了大功率發射機的熱穩定性,保證了發射機正常運行。
沸水堆的安全保護系統之一,用于在堆芯失水時直接向堆內注入冷卻水以防止堆芯熔化。系統又分為四個子系統:①自動卸壓系統:由若干安全卸壓閥和大容量抑壓水池組成。大容量抑壓水池是沸水堆核電廠設計中的一大特點,位于安全殼內,容量約4000m3。其作用是在主系統發生破裂時使汽水混合物直接經排汽管進入水池而被迅速冷凝,從而防止反應堆廠房超壓;或在系統超壓時使蒸汽經安全-卸壓閥排入水池,從而防止主系統壓力邊界受損。設置大容量抑壓水池也是滯留放射性物質的有效手段,在發生失水事故時可減少放射性物質向環境的釋放。此系統雖然不直接向堆內注水,但可使反應堆迅速卸壓,以利于其他子系統的注水。②高壓堆芯噴淋系統:在發生失水事故時,該系統通過噴淋環管直接向堆芯噴淋注水。它能在整個運行壓力區間工作。此系統先從冷凝水箱取水,水用完后再從抑壓水池取水。除正常電源外,此系統尚有獨立的柴油發電機供電。③低壓堆芯噴淋系統:此系統在堆壓力降低而其他系統不足以保持反應堆容器內水位時投入工作,也通過環管向堆芯直接噴淋注水,防止堆芯裸露。系統從抑壓水池取水。④低壓冷卻劑注水系統:這是余熱排出系統的一種運行方式,用于在失水事故時向反應堆容器內環形空間注水,使堆芯浸沒而不裸露。上述三個噴淋和注水系統分為三組:低壓堆芯噴淋系統和一列低壓冷卻劑注入系統為第1組;兩列低壓冷卻劑注入系統為第2組;高壓堆芯噴淋系統為第3組。在自動卸壓系統配合下,任何一組失效都不影響應急堆芯冷卻功能。
此外,沸水堆還設有安全保護系統,防止反應堆運行異常和事故危及反應堆的安全。由于沸水堆冷卻劑自然循環能力比壓水堆大好幾倍,故在低功率時,只要堆芯被水淹沒,燃料元件被燒毀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沸水堆除防止高功率燃料元件燒毀外,另一重要的保護就是水位保護。高水位保護是防止水進入汽輪機;低水位保護防止堆芯裸露。由于沸水堆產生的蒸汽直接進入汽輪機,汽輪機有可能受到放射性沾污,因此在運行中對設備的放射性監督是相當重要的。
第1章非能動技術的概念
1.1非能動技術的定義與效用
1.1.1非能動技術的定義
1.1.2非能動技術的效用
1.2非能動技術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1.2.1非能動技術概念的產生
1.2.2非能動技術概念的發展
1.3非能動技術的特征
1.3.1非能動技術的內涵特征
1.3.2非能動技術的外延特征
1.4非能動技術的現有問題
1.5非能動技術的發展方向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2章非能動技術的類型
2.1現有非能動技術的類型
2.1.1非能動技術應用的分類
2.1.2非能動技術性質的分類
2.1.3非能動系統的子系統
2.1.4廣義非能動系統的構造
2.2典型的非能動技術類型
2.2.1自然循環
2.2.2重力驅動
2.2.3溫差驅動
2.2.4逆止閥
2.2.5密度鎖
2.3飛輪儲能非能動技術
2.3.1飛輪儲能的概念
2.3.2飛輪儲能的原理
2.3.3飛輪儲能的應用
2.4其他非能動技術的類型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3章火電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3.1自然循環鍋爐非能動技術
3.1.1鍋爐自然循環的概念
3.1.2自然循環鍋爐的原理
3.1.3自然循環鍋爐的可靠性應用
3.2煙氣脫硫中的非能動技術
3.2.1煙氣脫硫中的非能動概念
3.2.2煙氣脫硫中的非能動原理
3.2.3煙氣脫硫中的非能動技術應用
3.3火電中其他非能動技術
3.3.1可吸入顆粒物脫除塔
3.3.2可吸入顆粒物熱泳脫除器
3.3.3超速危急保安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4章二代和二代加核電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4.1壓水堆非能動技術
4.1.1CPR1000
4.1.2VVER/WWER
4.1.3CNP1000
4.2沸水堆非能動技術
4.2.1沸水堆的技術背景
4.2.2沸水堆的技術特征
4.2.3沸水堆非能動技術的應用
4.3重水堆非能動技術
4.3.1重水堆的技術背景
4.3.2重水堆的技術特征
4.3.3重水堆非能動技術的應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5章三代及先進核電中的非能動技術
5.1AP1000的非能動技術
5.1.1AP1000的技術背景
5.1.2AP1000的技術特征
5.1.3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
5.1.4非能動余熱排出系統
5.1.5安全注射和卸壓系統
5.1.6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
5.1.7主控室應急可居留性系統
5.2EPR的非能動技術
5.2.1EPR的技術背景
5.2.2EPR的技術特征
5.2.3非能動氫復合器
5.2.4非能動熔融物冷卻系統
5.3ABWR中的非能動技術
5.3.1ABWR的技術背景
5.3.2ABWR的技術特征
5.3.3ABWR安全殼系統
5.3.4ABWR的負反應性系數
5.4"華龍一號"中的非能動技術
5.4.1"華龍一號"的技術背景
5.4.2"華龍一號"的技術特征
5.4.3"華龍一號"研發進展情況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6章四代核電中的非能動技術
6.1四代核電發展歷程
6.2高溫氣冷反應堆
6.2.1高溫氣冷反應堆的背景
6.2.2高溫氣冷堆的非能動技術
6.3超臨界水冷反應堆
6.3.1超臨界水冷反應堆的背景
6.3.2超臨界水冷反應堆的非能動技術
6.4熔鹽反應堆
6.4.1熔鹽反應堆的背景
6.4.2熔鹽反應堆的非能動技術
6.5氣冷快中子反應堆
6.5.1氣冷快中子反應堆的背景
6.5.2氣冷快中子反應堆的非能動技術
6.6鈉冷快中子反應堆
6.6.1鈉冷快中子反應堆的背景
6.6.2鈉冷快中子反應堆的非能動技術
6.7鉛冷快中子反應堆
6.7.1鉛冷快中子反應堆的背景
6.7.2鉛冷快中子反應堆的非能動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7章其他堆型中的非能動技術
7.1ADS堆
7.1.1ADS堆的技術背景
7.1.2ADS堆的技術特征
7.1.3ADS堆非能動技術應用
7.2脈沖堆
7.2.1脈沖堆的技術背景
7.2.2脈沖堆的技術特征
7.2.3脈沖堆非能動技術應用
7.3行波堆
7.3.1行波堆的技術背景
7.3.2行波堆的技術特征
7.3.3行波堆非能動技術應用
7.4固有安全堆
7.4.1固有安全堆的技術背景
7.4.2固有安全堆的技術特征
7.4.3固有安全堆非能動技術應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8章太陽能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8.1太陽能及其發電系統概述
8.1.1太陽能發電及其特點
8.1.2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類型
8.2國內外太陽能系統發展現狀
8.2.1國外太陽能系統發展現狀
8.2.2國內太陽能系統發展現狀
8.3太陽能非能動技術的分類與特征
8.3.1太陽能非能動技術概述
8.3.2太陽能非能動技術的應用原理
8.3.3太陽能非能動技術應用分類
8.4非能動技術在太陽能系統中的應用
8.4.1被動式太陽房
8.4.2主動式太陽房
8.4.3零能房屋
8.4.4綿陽小學太陽能系統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9章生物質能源中的非能動技術
9.1生物質發電概述
9.1.1生物質發電及其特點
9.1.2生物質發電類型
9.2國內外生物質發電發展現狀
9.2.1國外生物質發電技術發展現狀
9.2.2國內生物質發電技術發展現狀
9.3非能動技術在生物質發電中的應用
9.3.1非能動技術在直接燃燒發電中的應用
9.3.2非能動技術在汽化發電中的應用
9.3.3非能動技術在垃圾焚燒發電中的應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風能中的非能動技術
10.1風電概述
10.1.1風力發電及其特點
10.1.2風力發電的類型
10.2國內外風力發電現狀
10.2.1國外風力發電現狀
10.2.2國內風力發電現狀
10.3非能動技術在風力發電中的應用
10.3.1飛輪儲能裝置中的非能動技術
10.3.2葉片中的非能動技術
10.3.3調速或限速裝置中的非能動技術
10.3.4油系統止回閥中的非能動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水能中的非能動技術
11.1水力發電概述
11.1.1水力發電及其特點
11.1.2水力發電的類型
11.2國內外水力發電現狀
11.2.1國外水力發電現狀
11.2.2國內水力發電現狀
11.3非能動技術在水力發電中的應用
11.3.1水輪機中的非能動技術
11.3.2油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11.3.3氣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11.3.4水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12章其他新能源發電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12.1潮汐能發電系統
12.1.1潮汐能發電的技術背景
12.1.2潮汐能發電的技術特征
12.1.3潮汐能發電非能動技術應用
12.2地熱發電系統
12.2.1地熱發電的技術背景
12.2.2地熱發電的技術特征
12.2.3地熱發電非能動技術應用
12.3氫能發電系統
12.3.1氫能發電的技術背景
12.3.2氫能發電的技術特征
12.3.3氫能發電非能動技術應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隨著能源工業的發展,非能動技術在能源工業特別是在核能領域開始擔當重要角色。非能動系統的非能動安全性也得到不斷重視,隨著其在能源工業中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非能動理論和方法也開始得到不斷發展。本書概括了目前應用于能源電力領域的非能動技術,通過對其進行分類及分析,闡明了非能動系統的功能特征,提出了非能動系統的本質定義,討論了非能動概念的時空相對性,陳述了廣義非能動系統的設想及相關研究內容。
本書共12章,其中第1章講述了非能動技術的概念;第2章介紹了非能動技術的類型;第3章主要講述了火電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第4章介紹了二代和二代加核電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第5章介紹了三代及先進核電中的非能動技術;第6章介紹了四代核電中的非能動技術;第7章介紹了其他堆型中的非能動技術;第8章介紹了太陽能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第9章介紹了生物質能源中的非能動技術;第10章介紹了風能中的非能動技術;第11章介紹了水能中的非能動技術;第12章介紹了其他新能源發電系統中的非能動技術。
本書以非能動概念為先導,以先進的非能動技術和系統應用為案例,可作為工程參考書或培訓教材。本書的知識領域涉及基礎物理化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熱工測量等基礎知識,可供新能源工程、熱能工程、核能工程等相關學科專業的大一新生及對非能動技術感興趣的其他專業新生使用,也可作為卓越工程師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材。
本書第1~3章由周濤、李精精編寫;第4章由周濤、汝小龍、李宇編寫;第5~6章由周濤、段軍、霍啟軍編寫;第7章由宋明強、陳娟編寫;第8章由李精精編寫;第9章由宋明強編寫;第10~11章由楊旭編寫;第12章由李精精、李宇編寫。全書由周濤和陳娟統稿,由李宇及宋明強等進行全書校對。此外,劉亮、琚忠云、林達平、李云博和周藍宇等協助查閱材料、輸入文字及插圖,為編著提供了很大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編者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