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2018)/國家中心城市藍皮書 | 作????者 | 趙健、孫先科 |
---|---|---|---|
出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 | 9787520134682 |
定????價 | 98 [2]? | 字????數 | 560千字 |
Ⅰ 總報告
1 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綜述及發展態勢【鄭州師范學院國家中心城市研究院課題組】/001
2 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指數及評價排序【鄭州師范學院國家中心城市研究院課題組】/040
Ⅱ 建設篇
3 北京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進展、特點與展望【趙 弘】/066
4 上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進展、特點及趨勢【張學良 吳勝男 楊朝遠】/089
5 天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進展、特點及趨勢【李 慧 周立群】/106
6 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成效與展望【尹 濤 覃 劍】/128
7 重慶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進展、特點及趨勢【彭勁松 白佳飛】/148
8 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龐啟健 許明強】/168
9 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秦尊文】/190
10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情況的綜述及前瞻【韓 鵬 郭志遠】/213
11 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進展、特點及趨勢【王曉娟】/232
Ⅲ 案例篇
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張靜華】/254
13 重慶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建設的舉措與進展【彭勁松 等】/268
14 成都內陸開放新高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田坤明 許明強 楊繼瑞】/277
15 武漢光谷科創中心建設的特點和綜合效應【鄧宏兵 蘇攀達】/288
16 打造西安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示范區【姜 濤】/303
17 跨境電商“鄭州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影響【全坤強】/315
18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歷史回顧、機遇挑戰與對策舉措【閻鐵成】/331
Ⅳ 探索篇
19 超大城市的空間優化之道【仇保興】/350
20 國家中心城市的設立標準及功能要素研究【陳 耀 尚永珍】/363
21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孫久文 易淑昶】/374
22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堵”與“疏”的治理思路與方略研究【羅若愚 譚忠瓊】/383
23 產業園區在上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的貢獻、形態演進與發展路徑【甄 杰】/398
24 國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國際經驗及借鑒【〔英〕張 冰】/419
25 國外城市更新實踐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李愛民 高國力】/433
26 內陸地區城市融入“一帶一路”模式與路徑研究
——以鄭州為例【劉榮增 陸文濤】/446
27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考量、獨特優勢和主要任務【喻曉瑩 喻新安】/456
Ⅴ 附錄
28 附錄一 2017年國家中心城市主要統計數據匯總/473
29 附錄二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文件摘編/475
30 附錄三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大事記/5002100433B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2018)/國家中心城市藍皮書》首次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情況進行學術綜述,對發展態勢做出總體判斷并提出建設性意見;首次研究確定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指數,在此基礎上,對國內九個國家中心城市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序。
書中重點研究、分析和闡述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九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進展、特點及趨勢;并深度研究諸如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要素、宏觀管理指導及評價考核、資源節約和環境質量提升、空間布局和地下管網優化、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構建、文脈保護與傳承等現實問題,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國家中心城市(8座):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第一階段(2010-2015):2010年2月,《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明確提出建設五大(北京、天津...
城市定位北京中國政治、文化、科教以及國際交往中心。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建設為世界城市。 天津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國際物流中心。 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國際...
截至2018年12月,目前國家中心城市名單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深圳、香港、澳門十二個。國家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其中點名了12座中心...
格式:pdf
大小:163KB
頁數: 9頁
評分: 4.4
5 特 稿SPECIAL FEATURE 《城市觀察》 2009年第 2期 Urban Insight 2009, No. 2 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從國家戰略層面全面提升廣州科學發展實力的研究 ◎ 朱小丹 一、有關國家中心城市及科學 發展實力的定義 1.國家中心城市的定義 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經濟、政治、 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并 能代表本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也 可以說,國家中心城市是一個國家綜合實 力最強、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最大的城市 代表,通常是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經濟中 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對 外交往中心。 從主要特征上說,國家中心城市是 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代表,是 國家或國家主要經濟區域內經濟活動組織 2 0 0 8 年 底 , 國 務 院 頒 布 實 施 的 《珠江三角洲地 區改革 發展規劃 綱要 ( 2008-2020 )》(以下簡稱
格式:pdf
大小:163KB
頁數: 2頁
評分: 4.5
<正>2017年,是成都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十三五\"規劃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成都市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總攬,強化規劃引領,強化運行調控,強化項目支撐,著力抓好改革、創新、開放、生態、民生五大重點工作,切實加強系統自身建設,認真履行總策劃、總協調、總督導、大參謀職能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肆虐,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綜合實力最強、引領作用最為顯著、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最大,并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2020)》藍皮書客觀評估了國家中心城市的現狀水平和發展態勢,著力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國家中心城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全面地反映了國家中心城市在承擔國家使命和特大城市韌性建設方面的探索和實踐,重點探討了后疫情背景下特大城市韌性建設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就如何把握發展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此次藍皮書探討了建設韌性城市應著力把握的六個要素,闡述了推進特大型城市韌性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提出了新發展格局下推進特大型城市韌性建設的路徑與舉措。重要特點是在主題上聚焦了“特大型城市”,而不僅僅是國家中心城市。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要著眼于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長遠的眼光,審視新冠肺炎疫情對包括國家中心城市在內的特大型城市影響及應對策略。
該書還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城市將進入一個高風險階段,未來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將普遍面臨氣候變化、環境危機以及各種極端事件帶來的威脅。這些不確定性和安全風險,不僅會對城市經濟社會形成嚴重沖擊,且還可能對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構成威脅,例如,這次在全球擴散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
通報稱,藍皮書在2017年和2018年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評價基礎上,綜合考慮抗疫背景下城市韌性建設代表性、數據來源的連續性、指數數據可獲取性、指標的有效性等因素,優化構建了包含38項評價指標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城市和生態文明編輯部主任丁凡表示,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2020)》以“后疫情”背景下我國特大型城市建設為主題,探討了抗疫背景下特大型城市韌性建設的熱點前沿問題,對充分發揮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代表特大型城市的功能和比較優勢,持續推進高質量建設特大型城市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據了解,該藍皮書首次嘗試增選了9個國家中心城市以外的杭州、南京、長沙、沈陽、濟南、合肥、深圳、青島、寧波、廈門這10個特大型城市,進行發展潛力的測度和評價,并從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多方面提出了后疫情背景下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不僅如此,該書系統地呈現了眾多專家在第三屆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高層論壇上發表的觀點,實現了藍皮書與高層論壇的有機銜接和高度融合。 2100433B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鄭州如何發揮龍頭、引領、支撐作用,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省人大代表,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程志明說,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必將進一步激發鄭州市廣大干部群眾奮發有為的信心和決心。鄭州作為省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長區,要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提供強大動力,既是責任擔當,也是光榮使命。
程志明說,下一步,鄭州將緊緊抓住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重大機遇,瞄準目標,正視差距,堅定信心,加強對國家中心城市指標體系、發展路徑、戰略重點等發展規劃的研究,突出鄭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帶動作用,為加快形成“帶動周邊、輻射全國、連通國際”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區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強化鄭州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1月4日鄭州被明確為首批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省人大代表、鄭州上街區委書記宋潔說,通過打造通航網絡,將進一步強化鄭州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增加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間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通道。通航相關產業將為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對提升鄭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輻射帶動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進入國家梯隊,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我們將以更大的擔當,做好示范工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建設貢獻力量。”宋潔說。據悉,鄭州通航試驗區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設鄭州通航試驗區,可快速形成“1+1+N”的航空運輸體系,打通航空運輸的毛細血管。
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才能支撐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省人大代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珺教授認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政府應集聚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化、市場化和產業化,這樣才能讓鄭州成為全國人才集聚的高地。
馬珺說:“鄭州也應該抓住機會,出臺與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相配套的措施,做好‘1125’聚才計劃,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厚植創新土壤,提升創新水平,與國外一流大學合作,建設高水平的大學,引進國外名校,提升科教水平,把鄭州變成一個吸引人才的高地,使自主創新對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推動鄭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③4
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中央網信辦批復同意河南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這是國家賦予我省的又一個戰略性任務。實施大數據戰略、發展大數據產業,我省有哪些優勢,又該如何搶抓機遇?連日來,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暢談河南建設數據強省的愿景。
我省人口、農業、交通、物流、經濟、民生等領域數據資源豐富,具有良好的數據發展基礎。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已在河南建設數據中心,奇虎360數據中心、浪潮云計算數據中心、華為云計算中心等已落地開建,全國首個省級北斗大數據中心也在河南啟動。
省人大代表、省通信管理局局長宋靈恩說,大數據是信息發展的新階段,河南經過多年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率先建成“全光網省”、鄭州躋身全國十大通信網絡交換樞紐、鄭州國際互聯網通信專用通道開通,這些都為大數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他建議,我省還要爭取建成一批互聯網、金融、證券、保險、物流等全國性或區域性后臺云服務中心,吸引大型企業建設技術研發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提升河南數據中心核心競爭力。
隨著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全面融合,大數據正日益對生產、流通、消費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省政協委員、省工信委產業融合辦公室主任趙淑紅認為,河南是制造業大省,深化大數據與制造業融合前景廣闊,大數據對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各環節均有提升作用,我省應加快構建全省工業云平臺體系,面向制造業企業提供系統性的云服務。同時可以鼓勵大型企業開放大數據平臺資源,通過對數據的二次利用創造新模式,打造協作共贏的大數據服務生態環境。
大數據的運用也易于培育新的產業和消費熱點。河南鮮易控股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生鮮供應鏈融合,以多業聯動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數據接口,沉淀供應鏈數據、經營管理數據、行為數據,推動公司構建智慧生鮮供應鏈生態圈。“數據已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通過云計算平臺,挖掘大數據價值,洞察新的商業機會,將數據轉化為資產,實現業務數據化、數據產品化,建設知識型智慧企業。”省人大代表、鮮易控股董事長朱獻福說,河南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必將加快大數據與傳統產業融合,發揮大數據在產業轉型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希望加大對大數據產業的扶持力度。
中部幾大省會城市都曾對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現出期待,其中最激烈的“爭奪”在武漢、鄭州、合肥、長沙這四座城市間展開。
遍布武漢大街小巷的“復興大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橫幅終于坐實。
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以下稱“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標志著中部地區有關國家中心城市的爭奪,終于塵埃落定。
此前,武漢積極爭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合肥、長沙也都顯示了較大的熱情,最終花落武漢和鄭州,合肥和長沙錯失機會。對于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的定位,規劃稱“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
另外,規劃給中部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中部將成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5%。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總結中部崛起十年來的成績,從2005到2015年,中部地區經濟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塊第二位。
何立峰說,經過十年發展,中部地區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在繼承原有定位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
一中心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四區是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其中關于制造業中心的定位,最受產業界關注。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傳統制造業方面,湖南、湖北和安徽的汽車制造業在全國都有影響力,各有優勢;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產業全國知名,集成電路等產業正在崛起;合肥和蕪湖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得比較好,而湖南的軌道交通制造也是全國知名,此外湖南還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這樣的標桿民營企業。
以湖南為例,2015年湖南省裝備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91.6億元,同比增長11.0%,成為湖南首個萬億產業。
國家中心城市花落武漢鄭州
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
此前,中部幾大省會城市都曾對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現出期待,其中最激烈的“爭奪”在武漢、鄭州、合肥、長沙這四座城市間展開。
武漢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口號由來已久,據秦尊文介紹,早在2009年他就向武漢市書面建議實施“三步走”戰略,其中就包含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
2011年,武漢第12次黨代會正式提出“舉全市之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3年,武漢市通過《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規劃綱要》,具體明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分為“三步走”計劃。
鄭州對國家中心城市也表現得尤為迫切,近年鄭州當地黨政一把手就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在此次規劃發布前,鄭州市有關部門更是提前釋放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消息。
從綜合經濟指標看,2015年武漢GDP達到10905億元,長沙GDP為 8510億元,鄭州7315億元,合肥5660億元,武漢經濟總量遙遙領先,幾乎是合肥的兩倍。從人口規模上看,則順序依次為武漢、鄭州、合肥、長沙。
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紅利,武漢無疑是“中部龍頭”。在科技創新能力上,武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數量名列前茅,武漢東湖高新區近年也成為中部創新創業高地。
合肥、長沙緣何落選?
相對鄭州來說,此次“落選”國家中心城市的的合肥和長沙,在各方面實力并沒有明顯差距,2015年長沙的GDP還超過鄭州1000多億。
12月23日,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在公開場合還提到,長沙項目建設要進一步提速提質,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堅實支撐,2017年將是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開局之年。
合肥近年來發展勢頭也很迅猛。從增速看,合肥2015年GDP增速達到10.5%,在四座城市中也處于領先位置,增長潛力不可小覷。
安徽區域經濟專家程必定表示,合肥其實已經有了國家戰略層面的定位,就是“長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后會更積極地參與長三角競爭與合作。
從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到努力融入長三角,合肥官方也在強調“左右逢源”。不久前合肥都市圈擴容,將曾經跨入南京都市圈的馬鞍山、蕪湖納入,吸引省內優勢資源回流,顯露出在長三角區域發展中的自信。
“安徽的規劃和東部、中部地區有所重疊,一方面堅持東向發展,便于承接江蘇、上海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對中部發展的政策也會積極響應。”程必定說。
那么這個“帽子”到底有多重要,使得中部城市紛紛爭搶?
在200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首次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概念,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的城鎮體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為處于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
2010年出臺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016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成渝城市展規劃》,首次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對于獲批的武漢和鄭州來說,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定位做實,帶領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和長江中游城市一起發展。一是考慮集聚功能,如何發展高端產業、集聚優勢資源;二是加強輻射功能,如何對周邊乃至全國產生功能效應。”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說,“國家中心城市關鍵在于練‘內功’,不是有個定位就好了,要去想怎么把功能發揮好,把短板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