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橋有多種結構。最常見的為懸索管橋、懸鏈管道、懸纜管橋和斜拉索管橋等。(1)懸索管橋由主纜索、塔架、管道、吊桿和抗風拉索等組成。管道既是輸送管,又是檢修便橋的橋面系統的主構件。此類懸索橋側向剛度小,兩側必須有抗風拉索。(2)懸鏈管道是將管道本身以懸鏈狀直接懸掛在兩岸塔架上。管道主要受拉力,彎矩很小,可充分發揮管道的承載能力,其跨度較大,側向穩定性也較好。當跨越地點的自然條件有利時,塔架的拉力還可由兩岸的地下管道來平衡,結構更為簡單。(3)懸纜管橋是由懸索管橋和懸鏈管道發展而來。主纜索和管道都以拋物線狀懸掛于塔架上,管道又由等長吊桿吊于主纜索之下。懸纜管橋側向穩定性好,跨度可以很大。60年代我國在重慶附近的長江上建成了一座大型三跨懸纜管橋,輸氣管直徑為219×8mm,中跨跨度為427.07m,兩邊跨分別為333.28m和241.91m。(4)斜拉索管橋是由塔架支承的多根鋼索斜拉著管道構成。結構簡單,又便于施工。管道受拉力,抗風穩定性好,跨度大,是70年代興起的新型跨越結構,特別適于大型通航河流的跨越。
管橋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①在道路橋上鋪設管道。設計道路橋時,應考慮放置管道的位置,一般是將管道置于橋的側邊或橋板下特設的箱涵內。②修建承載管道的專用橋。管道多明鋪于專用橋面或加箱涵保護。管道上應設拌氣閥、伸縮接頭.在寒冷地區要采取防凍措施。專用橋還應考慮設置人行便道。③管道本身作為拱橋或吊橋橋體時,則必須采用鋼管。
管橋的共同特點是充分利用管道和高強度鋼索的承載能力,以增加跨度。為了適應不同管徑和跨越地區的自然條件,管橋有多種結構。最常見的為懸索管橋、懸鏈管道、懸纜管橋和斜拉索管橋等。
拱橋不用外力支撐,拉索橋則要
南京長江大橋江中正橋為鋼桁梁結構,共有9墩10孔,共有10孔(1×128米+9×160米),由1孔128m簡支鋼桁梁和3聯(3孔為一聯)9孔跨度各160m連續鋼桁梁組成,主桁采用帶下加勁弦桿的平行弦菱...
后橋的組成:它由兩個半橋組成,可實施半橋差速運動。同時,它也是用來支撐車輪和連接后車輪的裝置。如果是前橋驅動的車輛,那么后橋就僅僅是隨動橋而已,只起到承載的作用。如果前橋不是驅動橋,那么后橋就是驅動橋...
懸索管橋是指把管段放在索橋上跨越的工程。河兩岸立有高塔,兩塔間拉有兩條承重索,間距與桁架或鋼排的寬度相等。桁架或鋼排兩側有吊索與上面的承重索相連。銜架或鋼排構成橋面,輸送管敷設在術架內或鋼排上。與懸索跨越不同,輸送管是橋的負載而不是橋的構件。管子主要承受內壓并且維護、更換方便。一般大口徑高壓油氣管道跨越大江、大河都采用懸索管橋跨越。
兩塔頂之間拉有一條承重索,十字懸臂梁端部之間拉有兩條抗風索。管道用吊環吊在承重索上。吊環兩側尚有拉索與抗風索相連。例如土庫曼斯坦阿姆科河管橋,輸送管直徑820mm,桁架截面尺寸2.4mX2.8m,單跨660m。A型焊接塔架高84.5m,底寬16.5m。1974年建成,至今仍在運行。
本標準規定了鹽湖鋼管橋材料、設計及構造、結構計算、施工與驗收、養護、鋼管橋總體布置及構件組成等。
本標準適用于含鹽量>8%的鹽湖地區鋼管橋的新建與改建工程。2100433B
水管橋為輸送水的橋。草山水道系統內共計有三座水管橋。第一水管橋跨越磺溪支流在大屯瀑布旁,第二水管橋跨越磺溪支流在小隱潭前公車站旁,兩座橋都是輸送第一水源來的水。第三水管橋位于第三水源前方跨越淞溪,因必須同時輸送自高處來的第一水源及幾乎同一平面的第三水源,于是橋面設計為兩種,一半為水管,運送第一水源的水,一半為水渠,運送第三水源的水。由于第一水源的水來自高處,水管容易受沖擊而破損,因此水管上方的路面才不密封,造成只有一半有草生長而水渠上方無草的情形。
中山橋(明治橋),則是負責輸送由圓山貯水池跨越基隆河至臺北市區的水,所以也是當時的水管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