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緒論
第2章暗挖下穿既有地鐵隧道理論分析
第3章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線地層沉降計算方法
第4章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線路沉降控制標準研究
第5章盾構下穿既有隧道理論分析
第6章盾構下穿既有地鐵隧道施工參數
第7章渣土改良技術
第8章盾構下穿既有地鐵隧道力學行為實測
第9章暗挖通道上跨既有地鐵隧道理論分析
第10章暗挖通道上跨既有地鐵隧道力學特征實測
參考文獻 2100433B
本書針對黃土地區地鐵隧道穿越工程面臨的難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論述:揭示黃土地層新建地鐵隧道淺埋暗挖施工時既有線及地層變形規律與受力特征,給出淺埋暗挖下穿既有地鐵構筑物的最小凈距建議值及沉降控制標準;推導單洞、雙洞下穿既有地鐵構筑物的地層計算公式、砂土地層盾構隧道下穿既有地鐵構筑物頂推力及刀盤扭矩計算公式,得出土倉壓力、注漿壓力、注漿范圍對既有地鐵隧道結構沉降、軌道高差的影響規律及敏感性;給出過街通道上跨既有隧道工程的科學合理施工方案,部分成果已得到實體工程驗證。
黃土地基的均勻性主要看黃土層的濕陷性變形是否均勻。也就是說濕陷等級,濕陷量在平面范圍、垂直范圍是否均勻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類與工程性質1.2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與土方調配1.3 基坑土方開挖準備與降排水1.4 基坑邊坡與坑壁支護1.5 土方工程的機械化施工復習思考題第2...
濕陷性黃土的地方對于每一條排出管都要做排水溝,為什么呢,因為,排水很容易滲漏,一滲漏,黃土很容易濕陷造成地基沉降,如果做管溝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情況,管溝很長,就算某一地方局部發生滲漏,因為長管溝,起到架...
格式:pdf
大小:341KB
頁數: 9頁
評分: 4.5
針對西安地鐵5號線近距離下穿地鐵2號線的工程實際情況,分析了既有地鐵線路的安全判斷準則、正常使用要求和服役狀態,選取彎矩、曲率半徑、容許應力、容許切應變與軌道變形作為新建地鐵隧道下穿時既有地鐵線路沉降標準的控制因素,構建了既有地鐵線路的力學模型,推導了既有地鐵線路允許沉降計算公式,確定了黃土地區新建地鐵隧道下穿時既有地鐵線路的沉降控制標準。分析結果表明:以既有地鐵線路的彎矩、曲率半徑、容許應力、軌道變形與容許切應變依次作為控制因素時既有地鐵線路允許沉降分別為22.40、20.85、48.14、20.23、21.06mm,其他地區下穿工程經驗允許沉降與國內相關規范允許沉降為20mm,因此,最不利控制因素即軌道變形的允許沉降接近既有相關允許沉降,建議黃土地區新建地鐵隧道下穿時既有地鐵線路沉降控制基準為20mm;對既有地鐵線路沉降控制標準進行了分級管理,選取沉降控制基準的100%、80%和60%分別作為既有地鐵線路的控制值(20mm)、報警值(16mm)與預警值(12mm),提出了下穿時既有地鐵線路的預警體系;評價了新建地鐵隧道下穿時既有地鐵線路沉降的安全級別,并給出了相應的處置措施,安全級別為Ⅰ級,即沉降不大于12mm時,新建隧道正常施工并做好監測,安全級別為Ⅱ級,即沉降為(12,16]mm時,加強監測并實時反饋,安全級別為Ⅲ級,即沉降為(16,20]mm時,停止施工,并啟動應急預案,安全級別為Ⅳ級,即沉降大于20mm時,達到破壞級別,不允許施工。
格式:pdf
大小:341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7
盾構隧道開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地層的損失、局部降低地下水位和對地層的擾動.這就必然產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正在運營的地鐵線路對沉降敏感度高,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擬盾構施工時地面的理論沉降量,為盾構通過提供理論指導。最后利用工程實際監測數據驗證了其可行性,為類似工程施工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幫助。
序
前言
第1章緒論
第2章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基本特征
第3章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預測評價基本方法
第4章地鐵隧道施工鄰域地表沉降預計方法的改進
第5章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控制的工程措施
第6章地鐵隧道施工鄰域建(構)筑物安全性評估基本程序
第7章地鐵隧道施工鄰域建(構)筑物安全控制標準
第8章地鐵隧道側穿高層酒店大樓安全性評估
第9章地鐵隧道下穿長途客運站安全性評估
第10章地鐵8號線下穿老舊民居安全性評估
參考文獻 2100433B
本書全面闡述了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評估理論及工程實例,主要內容包括: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基本特征、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預測評價基本方法、地鐵隧道施工鄰域地表沉降預計方法的改進、地鐵隧道施工鄰域災變控制的工程措施、地鐵隧道施工鄰域建(構)筑物安全性評估基本程序、地鐵隧道施工鄰域建(構)筑物安全控制標準研究等。在此基礎上,本書選取了三個代表性工程實例,即地鐵隧道施工鄰域高層建筑物、多層建筑物和老舊民居群(低層建筑物),分別介紹了其安全性評估方法及其程序。
《測繪科學與技術著作系列:漫灘軟土地鐵隧道運營期沉降監控理論與技術》對地鐵發展歷史、地鐵隧道運營期沉降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地鐵隧道結構沉降監測的方法與技術要求,以及漫灘軟土地鐵隧道運營期沉降成因分析、沉降預測、沉降穩定性分析與預警、沉降監控信息系統研發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論述,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為作者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工程實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