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一本系統論述植物根系與土壤物理環境關系的學術專著。它是近十年來融土壤物理、森林水文、植物生態與現代數學研究思路為一體,對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科學原理進行的開拓性和系統性研究的總結,反映了當代土壤抗侵蝕性研究前沿領域的最新成果。
全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為:在研究黃土高原土壤剖面構型特征、物理性質與抗沖性關系的基礎上,定量分析了入滲抗沖性土體發生演變的規律、過程、類型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該區土壤抗沖性的區域評價模型及5級分區系統;從系統定量研究喬、灌、草群落根系的形態分布及其強化土壤入滲及抗沖性的動力學性質入手,建立和論證了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和土壤滲透力的有效性方程及其在水土保持優良草樹種選育及其最佳配置中的運用;從綜合定量描述不同植物群落根系參數與土壤水力學和物理性質的改善效應及抗沖性強化值的關系出發,探討了根系提高土壤抗沖力、穩定土層結構,從而防治土壤侵蝕的機理并建立了數學模型,同時對模型在林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應用作了討論;根據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環境的特殊性與根系固土保水的有效性原理,提出了該區創造穩定滲透抗沖性土壤環境系統的途徑。
該書可供水土保持、土壤、地理、林業、草業、農業和生態環境等研究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及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
前言
目錄
第一章 土壤抗沖性的概念及研究簡史
第二章 土壤抗沖性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土壤抗沖性形成機理
第四章 喬灌草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的動力功能
第五章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的有效性方程
第六章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的動力機制
第七章 黃土高原創造滲透抗沖性土壤環境的途徑
參考文獻 2100433B
關于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 黃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干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巖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
關于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干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巖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
格式:pdf
大小:325KB
頁數: 5頁
評分: 4.4
在黃土高原甘肅省涇川縣,采用根鉆法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的細根和土壤水分進行動態調查。結果表明:刺槐林地0~150cm土層是樹木細根的主要分布層,有87%以上的細根表面積分布。刺槐細根表面積垂直分布與剖面土壤水分間呈顯著正相關(p<0.05)。生長季內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為10月>4月>6月>8月,刺槐細根表面積的動態變化為4月>6月>8月>10月。刺槐細根表面積動態與土壤含水量的季節動態不完全一致。總體上刺槐細根表面積季節動態與林地土壤含水量的相關性不顯著。
格式:pdf
大小:325KB
頁數: 4頁
評分: 4.5
以黃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為對象,在調查了5個樣地和測定125個碳含量數據的基礎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機碳密度的變化特征與造林對土壤碳增匯的效應。結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層范圍內,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機碳密度(4.093 kg.m-2)與荒地(4.533 kg.m-2)相比,減少了0.440 kg.m-2,說明黃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機碳密度。對土壤分層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顯改變了原土壤有機碳密度分布,表現為:在0~10 cm土層范圍,有機碳密度顯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層范圍內,有機碳密度則明顯降低(45.5%)。通過土壤層中總有機碳密度的研究顯示,由于根系有機碳不斷積累,林地總有機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顯增加,土壤中總碳增匯率為11.2%,說明黃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顯著的碳匯能力。
植被強化土壤抗沖性的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
1.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沖能力
在相同沖刷坡度和雨強的條件下,與無根系土壤的抗沖性相比,作物根系對土壤抗沖性有明顯的提高作用;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的作用逐漸減弱;不同植物種類,其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的作用具有相對穩定的臨界土層深度,從這一臨界土層深度上看,喬木強化土壤抗沖性的效應要優于灌木,更優于草類;根系提高土壤抗沖性的能力主要取決于有效根密度的大小(有效根密度是指在100cm土壤截面上不大于1mm須根的個數)。根系不但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強化降雨就地入滲的水文生態功能,而且根系尤其是大于1mm徑級的須根,具有穩定土層結構,增加土壤大于2mm粒級水穩性團粒及有機質含量,創造抗沖性土體構型的生物動力學性質之功能。因而植被的生長,尤其是植物根系具有較強的提高土壤抗沖性的功能。
2.植被對土壤表層的保護作用
試驗表明,當地面的苔蘚層厚度不小于5mm、枯枝落葉層厚度不小于15mm時,可抵御雨滴的沖擊和徑流的沖刷,表層土壤已基本不再產生沖刷;植被的繁生是鞏固和提高黃土層疏松通透性能的保證。植被對于土壤表層的保護作用、對土壤結構的改善,以及提高抗沖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增強土壤膠結物質上。
大量的試驗表明,土壤抗沖性隨地面坡度而變化的敏感性與土地利用方式關系密切。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土壤沖刷量,不僅受到土壤性質的影響,而且也受到對土壤的實施處理(即耕作經營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影響。例如,在坡耕地上種植牧草,推廣水平溝條播種植法,修筑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都會減少土壤的沖刷量,從而增強土壤的抗沖性。有枯枝落葉和草被覆蓋的土壤,其抗沖性對地面坡度的反應不靈敏,而坡耕地上的土壤抗沖性對地面坡度的反應十分敏感。
植物生長在地面下的營養器官,主根種皮,胚根突破(main向不生長,root)主根與側根Clateral root).種子萌發時,這種由胚root )。天達到定長垂直向下生長的根叫主根或初生根(primarY側根上又可依認形成新的在一定部位上側向地生出許多分枝的根叫側根。均側根,)定根不定根,如主根,都是由植物有一定發生位置的根叫定根(normalroot.從基、葉胚軸等體固定位置上生長出來的。除主根和側根外,的置上產生的根叫不定根2.根系(adventitious root )。指一株植物體中所具明主、主根發達,所有根的總和叫根系(root system).很之分叫直根系主根tap rootsystem),如大豆、棉花等許多雙子葉植物。發達或早期停根系止生長,整個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組成,呈叢生狀態叫須相,如稻、麥等大部分單子葉植物。
從根的最先端到著生根毛這一段幼嫩部分叫根尖。不論主側根、不定根都具有根尖,它是根中生命活動最旺盛的部分,都由根冠、3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四部分構成。l) 根冠(root cap)。根冠是根特有的一種結構,位于根尖的最前端,形頂帽子套在生長點(分生區) 之外,所以叫根冠。根冠由薄壁的生活細胞根冠細胞的下側分布著許多淀粉體(造粉體)。據研究觀察發現這些造料起著感受重力的作用。根冠外層細胞的外壁黏液化,使根尖易于在土壤顆粒保護生長點。根尖向下生長時,根冠外層細胞不斷地磨損而脫落,此時!生區分裂的細胞加以補充,從而使根冠保持一定的厚度和形態。位于根冠內方的頂端分生組織,全卡(2) 分生區大部分被根冠包圍。此區細胞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除一部分mm.展形成根冠外,大部分向后發展,逐漸形成根的各種結構。(3 )伸長區(elongation zone)。位于分生區上方,長2~5mm2100433B
如刺槐、臭冷杉、紅松、云杉、楊樹等的根系多分布在20厘米-40厘米的土壤表層中,這種具有淺根性根系的樹種,稱為淺根性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