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卷棚頂 | 外文名 | round ridge roof |
---|---|---|---|
別????名 | 元寶頂 | 拼????音 | juàn pénɡ dǐnɡ |
解????釋 | 卷棚式屋頂 | 含????義 | 古代中國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 |
卷棚頂是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做大脊,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與脊部呈弧形滾向后坡,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
卷棚頂風格溫馨、平和優雅,廣泛用于園林的亭、軒、廊、榭等類建筑,在宮廷、寺院內也有卷棚頂的附屬建筑。民間戲臺也多采用卷棚頂。
卷棚頂是中國古代建筑中雙坡面屋頂的一種,又稱元寶頂。其特征是前后兩坡面相交處不安正脊,仍以瓦件相接成弧形曲面。卷棚頂建筑的梁架結構多采用雙數架,如:四架、六架、八架等,平梁上用雙瓜柱,上用羅鍋椽或平椽。但也有采用單數梁架,用苫背層做出弧形曲面。在梁架的構架上,有用通梁的,也常見用中柱前后插梁或接梁的,民間做法非常靈活。
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根據左右山墻的懸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頂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
卷棚頂線條流暢、風格平緩,因此多用于園林建筑,在宮殿中也多用于太監、傭人等所居的邊房。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頂,以表現此為離宮,和正式宮廷相區分。
卷棚頂在單獨使用時,多應用于游廊,它常與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結合而用。圓明園天然圖畫景區內的建筑,幾乎全部采用卷棚頂,體現了整體建筑的統一性。其中一組建筑的勾連搭屋頂,還設置成三個卷棚頂相連的形式,使屋頂形式更加多樣化。
卷棚頂其實是歇山、硬山、懸山式屋頂的一種變化型體,屋面前后兩坡之間呈彎曲的弧線形,沒有正脊。頤和園東宮門附近的建筑,屋頂形式很多,有卷棚歇山頂、卷棚硬山頂,較遠處還有卷棚懸山頂,充分說明了卷棚頂在園林建筑中的應用之廣。
在卷棚形式的屋頂中,卷棚歇山頂是園林內應用最廣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園林,還是南方的私家園林,屋頂形式都以卷棚歇山頂為多。這種屋頂形式,是兩種屋頂相結合而得成,具有很強的創意感。
我認為只有返工重新吊頂.
您好,我認為盡量保證原頂高度,少做降低空間的造型,根據整天設計,選擇合適的風格造型根據自己喜好,添加燈帶,射燈,石膏線,花格,木線什么的,稍加點綴簡潔的最好,層高夠得話要不然吊石膏頂,要不然貼地板或者...
家庭裝修吊棚,一般就是吊客廳的轉棚。 寬度也就是400--500 毫米 高大概200--300 毫米高的轉棚。 臥室一般不用吊,為了美觀,可以用石膏線做一圈。在轉角處為了出效果,可以做步步高升...
格式:pdf
大小:176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天棚頂面玻璃鏡安裝施工工藝 以玻璃鏡作為室內裝飾是近年來在高級賓館、超級商場和 大型餐廳等建筑工程上一項具有擴大空間感和豪華感的裝飾做 法。對于用在天花板面的裝飾玻璃,其基材最好使用安全平板 玻璃。制成后的裝飾玻璃鏡應具有抗鹽霧、抗溫熱性能好,使 用壽命長,同時還具有成像清晰逼真的特點。 1. 操作程序 天棚頂面玻璃鏡安裝共有三種方法, 即嵌壓式,玻璃 釘固定和粘結與玻璃釘雙重安裝式。 三種安裝方法均需注意以下 操作程序。 2. 操作要點: 2.1 出翻樣圖 在玻璃訂貨,安裝前,一定要出翻樣圖,翻樣圖要根據設計 說明、施工面的形式、面積大小確定玻璃分格分塊或壓條尺寸、 出翻樣圖 基層處理 彈基層安裝線 釘木筋 鋪釘襯板 玻璃裁割 玻璃安裝 玻璃固定 玻璃的品種、規格、尺寸、安裝的方式,包括基層龍骨的排列, 基層木板的規定等等內容。 2.2 基層處理 一般均為結構物下面吊龍骨釘板面基層,
卷棚頂的最明顯的標志是沒有外露的主脊,兩坡出水的瓦隴一脈相通。左右兩山墻可有懸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種建筑,園林中居多。宮殿建筑群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
坡屋頂雙坡或多坡屋頂的傾斜面相互交接,頂部的水平交線稱正脊;斜面相交成為凸角的斜交線稱斜脊;斜面相交成為凹角的斜交線稱斜天溝。沒有正脊的坡屋頂,則稱為卷棚頂。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均可做成卷棚頂形式。
此外,歇山頂、廡殿頂和攢尖頂也可根據需要布置成重檐的形式。
正脊裝飾簡介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頂前后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中國傳統建筑的正脊兩端常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
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均有正脊,卷棚頂、攢尖頂、盔頂沒有正脊,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
漢朝以前,正脊平直,漢朝起正脊開始出現兩端翹起,曲線,這種做法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時期,則多恢復直線。
吻獸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一種脊獸,通常指正吻,又稱大吻、吞脊獸,位于房屋正脊兩端,也可用于墻脊上。正吻通常為龍型,獸頭朝內張口銜脊,背部有釘子和屋脊相連。另外,吻獸還包括合角吻,位于圍脊四角,由兩個正吻組成,直角相接、單面向外。合角吻的作用在于保護角柱外皮,并起裝飾作用。此外,合角吻的使用受到等級限制,只有使用正吻的屋頂才有合角吻,如果屋頂等級較低使用望獸,則轉角處用合角獸,不使用合角吻。正吻位于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滲漏。吻獸起初并非龍型,僅是由瓦當頭堆砌而成的簡單翹突,后逐漸形成動物形狀,有鳳凰、朱雀、孔雀等鳥形以及魚龍形。有"避火"之用。晉代以后的文獻中出現了"鴟尾"一詞(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其外形類似于魚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至唐朝中葉和末期,"尾"字變成"吻"字,故又稱為鴟吻,下部是張口銜脊的獸頭,上部則仍與鴟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種圖案逐漸增多。金國出現龍形吻,龍頭吞脊,龍尾向內卷曲,稱"龍吻"。元朝時,尾部逐漸改為向外卷曲,背部出現劍柄。據《營造法式》記載,正脊兩頭還垂有五尺長的鐵索,即"吻索"。明朝以后,龍吻逐漸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龍。清朝龍吻已非常普遍,龍頭怒目張口銜住正脊,背上插著一把寶劍,但形狀逐漸程序化,清朝中葉之后,正吻和小龍都顯得沒有生氣。明清年間,中國南方有些地方稱大吻為鱗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攏,邊緣還有很多花紋。
望獸是東亞傳統建筑的一種屋脊飾件,位于房屋正脊的頂端。和吻獸朝內吞脊不同,望獸的獸頭向外望去,故稱望獸。
望獸的等級不如吻獸,常用于城墻上的城樓、鋪房,例如北京鼓樓、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國子監正脊上均用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