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機油泵,所述機油泵包括:限壓閥(1)和泵主體(2),所述泵主體(2)具有高壓油腔(25)、低壓油腔(26)、反饋油道(22)和與所述高壓油腔(25)連通的出油道(21),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壓閥(1)包括:限壓閥芯、彈性件(10)和閥筒,所述限壓閥芯包括第一閥芯盤(11)、第二閥芯盤(12)和閥桿(13),所述第一閥芯盤(11)和所述第二閥芯盤(12)分別同軸設置在所述閥桿(13)的兩端,所述第一閥芯盤(11)的徑向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二閥芯盤(12)的徑向截面積,所述閥筒具有內徑與所述第一閥芯盤(11)外徑相匹配的第一容納筒(14)和內徑與所述第二閥芯盤(12)外徑相匹配的第二容納筒(15),所述第一容納筒(14)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容納筒(15)的一端同軸連通,所述第二容納筒(15)的側壁上設有與所述高壓油腔(25)連通的高壓油口(17)和與所述低壓油腔(26)連通的低壓油口(16),所述反饋油道(22)與所述第一容納筒(14)的另一端連通,所述限壓閥芯滑動設置在所述閥筒內,所述彈性件(10)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納筒(15)內,所述彈性件(10)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容納筒(1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且所述彈性件(10)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閥芯盤(12)相抵,所述高壓油口(17)與所述第一閥芯盤(11)、所述第二閥芯盤(12)和所述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在所述閥筒的軸向上所述第二閥芯盤(12)位于所述低壓油口(16)與所述高壓油口(17)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主體(2)包括:泵殼和設置在所述泵殼內的泵組件,所述泵組件包括內轉子(31)、與內轉子(31)嚙合的外轉子(32)和泵軸(33),所述外轉子(32)套裝在所述內轉子(31)上,所述內轉子(31)與所述泵軸(33)傳動連接,所述內轉子(31)和所述外轉子(32)被配置為將所述低壓油腔(26)內的機油輸送至所述高壓油腔(2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泵還包括設于所述泵主體(2)外部的鏈輪(5),所述鏈輪(5)與所述泵軸(33)傳動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泵還包括罩設所述鏈輪(5)的鏈輪罩蓋(6),所述鏈輪罩蓋(6)固定設置在所述泵主體(2)的外壁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鏈輪(5)上設有減重孔(5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泵還包括安全閥(4),所述安全閥(4)的入油口與所述出油道(21)連通,所述安全閥(4)的泄油口與所述低壓油腔(26)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饋油道(22)上設有排泄口(23)。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泄口(23)內設有碗形塞。
9.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主體(2)上設有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所述機油收集器連接口與所述低壓油腔(26)連通。
10.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潤滑系統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機油泵,所述發動機潤滑系統的發動機的主油道與所述反饋油道(22)連通。
《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涉及潤滑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
圖1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結構拆分示意圖;
圖3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前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前殼體的剖視圖;
圖5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限壓閥的工作原理圖;
圖6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泵主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泵主體的剖視圖;
圖8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俯視圖;
圖9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機油泵的剖視圖;
圖10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主視圖。
圖中各符號表示含義如下:1-限壓閥,10-彈性件,11-第一閥芯盤,12-第二閥芯盤,13-閥桿,14-第一容納筒,15-第二容納筒,16-低壓油口,17-高壓油口,2-泵主體,21-出油道,22-反饋油道,220-反饋油口,23-反饋油道連接通道,24-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5-高壓油腔,26-低壓油腔,31-內轉子,32-外轉子,33-泵軸,4-安全閥,5-鏈輪,51-減重孔,6-鏈輪罩蓋,7-定位銷孔,8-安裝孔。
|
|
|
|
|
機油泵的作用是把機油送到發動機各摩擦部位,使機油在潤滑路中循環,以保證發動機得到良好的潤滑。機油泵多為齒輪泵,它由齒輪泵體等組成。當發動機工作時,凸輪軸帶動泵體的主動齒輪轉動。齒輪甩動機油沿泵體內壁從...
你好親,現在維修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是更換,至于價格應該看看是什么車子,不同的車價格不一樣
機油泵的使用是將油底殼里的機油壓送到濾清器,并使機油經過濾清器后仍能可靠地輸送到各個潤滑油道和各運動件的摩擦表面。當發動機工作時,機油泵不斷地工作,保證機油在潤滑油路中不斷循環。如果損壞了,就有可能出...
《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能避免發動機啟動時,機油泵輸出的機油油壓過高而對發動機造成沖擊。
《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機油泵,所述機油泵包括:限壓閥和泵主體,所述泵主體具有高壓油腔、低壓油腔、反饋油道和與所述高壓油腔連通的出油道,所述限壓閥包括:限壓閥芯、彈性件和閥筒,所述限壓閥芯包括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桿,所述第一閥芯盤和所述第二閥芯盤分別同軸設置在所述閥桿的兩端,所述第一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二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所述閥筒具有內徑與所述第一閥芯盤外徑相匹配的第一容納筒和內徑與所述第二閥芯盤外徑相匹配的第二容納筒,所述第一容納筒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容納筒的一端同軸連通,所述第二容納筒的側壁上設有與所述高壓油腔連通的高壓油口和與所述低壓油腔連通的低壓油口,所述反饋油道與所述第一容納筒的另一端連通,所述限壓閥芯滑動設置在所述閥筒內,所述彈性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納筒內,所述彈性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容納筒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且所述彈性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閥芯盤相抵,所述高壓油口與所述第一閥芯盤、所述第二閥芯盤和所述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在所述閥筒的軸向上所述第二閥芯盤位于所述低壓油口與所述高壓油口之間。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泵主體包括:泵殼和設置在所述泵殼內的泵組件,所述泵組件包括內轉子、與內轉子嚙合的外轉子和泵軸,所述外轉子套裝在所述內轉子上,所述內轉子與所述泵軸傳動連接,所述內轉子和所述外轉子被配置為將所述低壓油腔內的機油輸送至所述高壓油腔。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機油泵還包括設于所述泵主體外部的鏈輪,所述鏈輪與所述泵軸傳動連接。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機油泵還包括罩設所述鏈輪的鏈輪罩蓋,所述鏈輪罩蓋固定設置在所述泵主體的外壁上。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鏈輪上設有減重孔。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機油泵還包括安全閥,所述安全閥的入油口與所述出油道連通,所述安全閥的泄油口與所述低壓油腔連通。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反饋油道上設有排泄口。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排泄口內設有碗形塞。
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泵主體上設有機油收集器連接口,所述機油收集器連接口與所述低壓油腔連通。
另一方面,《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所述發動機潤滑系統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機油泵,所述發動機潤滑系統的發動機的主油道與所述反饋油道連通。
《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中限壓閥的限壓閥芯具有徑向截面積不同的第一閥芯盤和第二閥芯盤,且第一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小于第二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由于第一閥芯盤和第二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不同,在相同壓強下,第二閥芯盤受到的壓力會大于第一閥芯盤受到的壓力,當機油泵的高壓油腔內的機油進入高壓油口與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后,若高壓油腔內的機油壓力達到一定值,第二閥芯盤受到的壓力和第一閥芯盤受到的壓力之間的壓力差足以推動限壓閥芯在閥筒內移動,實現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機油控制限壓閥泄壓的目的。并且,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與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第二閥芯盤位于低壓油口與高壓油口之間。當反饋油道中的機油的壓力過高時,反饋油道中的機油也可以推動限壓閥芯滑動,使低壓油口也與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從而使得低壓油口與高壓油口連通,實現高壓油腔向低壓油腔泄油的目的,由于反饋油道與發動機的主油道連通,因此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也可以控制限壓閥泄壓。通過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機油和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共同控制限壓閥泄壓,能避免發動機啟動時,機油泵輸出的機油油壓過高而對發動機造成沖擊。
機油泵作為發動機潤滑系統的一個重要零部件,其為發動機提供一定流量的機油,以保證發動機內各個需要機油潤滑的零部件正常工作。機油泵的排油量通常由發動機的用油需求決定。機油泵排油量和油壓過低會導致發動機工作時的摩擦過大,使發動機性能下降。而機油泵排油量和油壓過高不僅會造成功耗和油耗的增大,還會對發動機、特別是發動機內的密封部件造成沖擊,不利于發動機的工作。
通過反饋控制方式控制機油泵輸出的排油量和油壓。反饋控制方式為在機油泵內設置限壓閥,限壓閥與發動機的主油道連通。當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油壓過高時,發動機主油道內的機油會推動限壓閥的活塞滑動,使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與低壓油腔連通,讓機油泵的高壓油腔內的機油泄入低壓油腔,從而使得從機油泵的高壓油輸出至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油壓降低。
在實現《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2018年11月8日以前的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2018年11月8日以前的機油泵的限壓閥僅由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控制。因此相對于發動機正常工作的情況下,發動機在剛啟動急需機油潤滑時,機油泵會增大機油排量,使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油壓過高。由于限壓閥僅由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控制,待高壓油腔輸出的機油至發動機的主油道后,才能對限壓閥作用,而此時高壓的機油已進入發動機內,容易對發動機造成沖擊,不利于發動機的工作。
圖1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機油泵為轉子式機油泵,包括:限壓閥1和泵主體2。限壓閥1固定在泵主體2上。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中,限壓閥1設置在泵主體2上,可以使機油泵的結構更加緊湊,節省安裝空間。
圖2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結構拆分示意圖。如圖2所示,泵主體2具有高壓油腔25、低壓油腔26、反饋油道22和與高壓油腔25連通的出油道21。
如圖2所示,在該實施例中,泵主體2包括泵殼。泵殼包括前殼體2a和后殼體2b,前殼體2a與后殼體2b可以通過緊固件例如內六角螺栓固定連接。
圖3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前殼體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高壓油腔25和低壓油腔26位于前殼體2a上,且高壓油腔25和低壓油腔26間隔布置互不連通。機油泵工作時,將低壓油腔26內的機油加壓轉移至高壓油腔25,高壓油腔25內的高壓機油則可以通過出油道21將機油輸出至發動機的主油道處。
圖4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前殼體的剖視圖。如圖4所示,限壓閥1包括:限壓閥芯、彈性件10和閥筒。限壓閥芯包括第一閥芯盤11、第二閥芯盤12和閥桿13,第一閥芯盤11和第二閥芯盤12分別同軸設置在閥桿13的兩端,第一閥芯盤11的徑向截面積小于第二閥芯盤12的徑向截面積。其中,閥筒具有內徑與第一閥芯盤11外徑相同的第一容納筒14和內徑與第二閥芯盤12外徑相同的第二容納筒15,第一容納筒14的一端和第二容納筒15的一端同軸連通。
圖5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限壓閥的工作原理圖,結合圖5,第二容納筒15的外壁上設有與高壓油腔25連通的高壓油口17和與低壓油腔26連通的低壓油口16,反饋油道22與第一容納筒14的另一端連通,并且反饋油道22中的機油作用在第一閥芯盤11的端部。在該實施例中,限壓閥芯滑動設置在閥筒內,彈性件10設置在第二容納筒15內,彈性件10的一端與第二容納筒1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且彈性件10的另一端與第二閥芯盤12相抵,高壓油口17與第一閥芯盤11、第二閥芯盤12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在閥筒的軸向上第二閥芯盤12位于低壓油口16與高壓油口17之間。
其中,彈性件10可以是彈簧或其他彈性回復件,《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在此不做限制。
《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中限壓閥的限壓閥芯具有徑向截面積不同的第一閥芯盤和第二閥芯盤,且第一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小于第二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由于第一閥芯盤和第二閥芯盤的徑向截面積不同,在相同壓強下,第二閥芯盤受到的壓力會大于第一閥芯盤受到的壓力,當機油泵的高壓油腔內的機油進入高壓油口與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后,若高壓油腔內的機油壓力達到一定值,第二閥芯盤受到的壓力和第一閥芯盤受到的壓力之間的壓力差足以推動限壓閥芯在閥筒內移動,實現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機油控制限壓閥泄壓的目的。并且,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與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第二閥芯盤位于低壓油口與高壓油口之間。當反饋油道中的機油的壓力過高時,反饋油道中的機油也可以推動限壓閥芯滑動,使低壓油口也與第一閥芯盤、第二閥芯盤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連通,從而使得低壓油口與高壓油口連通,實現高壓油腔向低壓油腔泄油的目的,由于反饋油道與發動機的主油道連通,因此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也可以控制限壓閥泄壓。通過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機油和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共同控制限壓閥泄壓,能避免發動機啟動時,機油泵輸出的機油油壓過高而對發動機造成沖擊。
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實施例中,限壓閥1固定在前殼體2a上。在其他實施例中,限壓閥1也可以固定在后殼體2b上。此外,高壓油腔25、低壓油腔26、反饋油道22和出油道21的布置方式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例如布置在后殼體2b上,只要滿足與限位閥1的連接關系即可。
可選地,泵主體2包括用于安裝在外部結構上的安裝結構,例如,位于泵殼上的安裝孔8以及固定螺栓。可以通過位于安裝孔8內的固定螺栓將泵主體2固定在例如框架、平衡軸殼體等外部結構上。
可選地,泵主體2還包括固定在泵殼上的定位結構。示例性地,定位結構可以為定位銷孔。在《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中,機油泵固定安裝在框架、平衡軸殼體上,且框架、平衡軸殼體設有定位銷孔,相應地,如圖1所示,機油泵的后殼體2b上也設有定位銷孔7,在機油泵安裝定位時,使用銷軸穿過泵殼上的定位銷孔7與安裝板或安裝架上的定位銷孔,以實現機油泵的安裝定位。
圖6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泵主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7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泵主體的剖視圖。如圖6、7所示,機油泵還包括位于泵殼內部的泵組件。在該實施例中,泵組件包括:內轉子31、與內轉子31嚙合的外轉子32和泵軸33,外轉子32套裝在內轉子31上,內轉子31與泵軸33傳動連接,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被配置為將低壓油腔26內的機油輸送至高壓油腔25。
示例性地,《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中,機油泵的內轉子31可以有6個的凸齒,外轉子32的凹齒數則比內轉子31的凸齒數多一個,這樣使得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同向而不同步的旋轉。并且內轉子31轉到任何角度時,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間均能形成6個空間,隨著內轉子31的轉動,這6個空間的容積是不斷變化的。機油從低壓油腔26進入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形成的空間后會隨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轉動。這樣,隨著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不斷旋轉,機油就不斷地從低壓油腔26轉移至高壓油腔25,并通過與高壓油腔25連通的出油道21輸送至發動機。從而實現將機油輸送至發動機的主油道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內轉子和外轉子的齒數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
圖8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俯視圖,圖9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機油泵的剖視圖。如圖8、9所示,機油泵還包括設于泵殼外部的鏈輪5,鏈輪5與泵軸33傳動連接。其中,發動機的曲軸通過鏈傳動帶動鏈輪5轉動,鏈輪5則通過泵軸33帶動內轉子31,使內轉子31驅動外轉子32,從而將機油不斷地從低壓油腔26轉移至高壓油腔25,實現將機油輸送至發動機的主油道的目的。
如圖8所示,機油泵鏈輪5還包括罩設鏈輪5的鏈輪罩蓋6,鏈輪罩蓋6固定設置在泵殼的外壁上。設置鏈輪罩蓋6用于保護鏈輪5,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延緩鏈輪5轉動產生氣泡的擴散。
如圖9所示,鏈輪5上設有減重孔51。設置減重孔51使得鏈輪5更加輕量化,方便使用。
如圖9所示,反饋油道22上設有反饋油道連接通道23。其中,反饋油道連接通道23通過堵塞封堵,堵塞可以是碗形塞,碗形塞可以良好地實現與反饋油道22圓孔的密封配合,避免出現泄漏。該實施例中,反饋油道22設置在泵殼上,使得機油泵的結構更加緊湊,且節省了為潤滑系統鑄造油道的成本。
圖10是《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機油泵的主視圖。結合圖7、10,機油泵還包括安全閥4,安全閥4的入油口與出油道21連通,安全閥4的泄油口與低壓油腔26連通。如圖7所示,安全閥4的閥芯為球狀閥芯,球狀閥芯與安全閥4的入油口接觸緊密且無縫隙,可以有效防止機油從安全閥4處泄漏,安全閥4內還設有閥芯彈簧,閥芯彈簧用于抵住球狀閥芯,當從入油口流入的機油推動球狀閥芯向閥芯彈簧施加的壓力足以推動閥芯彈簧移動時,安全閥4開始泄油并將機油泄入機油泵的低壓油腔26內。《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在機油泵的出油道21設置安全閥4可保證機油泵的高壓油腔25輸出的機油壓力不超過安全限壓,保證機油泵和發動機得以安全工作。其中,為避免安全閥4先于限壓閥1排泄機油而影響限壓閥1的正常使用,安全閥4的泄油壓力可以設置為不小于限壓閥1的泄油壓力。該實施例中,安裝閥4設置在機油泵的泵殼上,使機油泵的結構緊湊,節省空間。
如圖1、10所示,泵主體2上設有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6與低壓油腔26連通。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用于連接機油收集器,機油收集器可以將機油箱內的機油抽吸至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并通過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流入低壓油腔26。其中,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為標準化設計的連接口,在后續發動機升級后,直接通過調整機油收集器連接尺寸,即可將機油收集器安裝在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上,保證機油泵的通用化。
下面簡單描述《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的機油泵的工作過程。
首先,將機油收集器安裝在機油收集器連接口24上,并將機油收集器通入機油箱內,以待機油泵工作時吸取機油;然后,啟動發動機,通過發動機機油泵的曲軸通過鏈傳動帶動鏈輪5轉動,并由鏈輪5帶動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一起轉動,此時機油收集器將機箱內的機油吸取至低壓油腔26,在內轉子31和外轉子32的驅動下機油不斷地從低壓油腔26轉移至高壓油腔25,完成加壓過程;加壓完成后,一方面,機油從出油道流向發動機的主油道為發動機潤滑,另一方面高壓油腔25內的機油通過高壓油口17流入高壓油口17與第一閥芯盤11、第二閥芯盤12和閥筒圍成的環形空間內(如圖4所示)。此時若高壓油腔25內的機油壓力達到一定值,第二閥芯盤12受到的壓力和第一閥芯盤11受到的壓力之間的壓力差足以推動限壓閥芯在閥筒內移動并壓縮彈性件,使高壓油口17和低壓油口16同時位于環形空間,從而實現將機油從高壓油腔25向低壓油腔26泄油的目的;此時若第二閥芯盤12受到的壓力和第一閥芯盤11受到的壓力之間的壓力差不足以推動限壓閥芯在閥筒內移動,則限壓閥不動作。同時發動機的主油道與反饋油道22連通,因此進入到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也會通過反饋油道22回流至機油泵,如圖1所示,機油從機油泵頂部反饋油道22開始進入機油泵,然后流入機油泵底部并通過機油泵底部的反饋油道22改變流動方向,最后通過反饋油道22與限壓閥1的反饋油口(如圖3所示)220,進入限壓閥1的第一容納筒14內,此時若反饋油道22內的機油壓力達到一定值且足以推動限壓閥芯在閥筒內移動,使高壓油口17和低壓油口16同時位于環形空間,從而實現將機油從高壓油腔25向低壓油腔26泄油的目的;此時反饋油道22內的機油壓力不足以推動限壓閥芯在閥筒內移動,則限壓閥不動作。通過機油泵的高壓油腔25輸出的機油和發動機的主油道的機油共同控制限壓閥1泄壓,能避免發動機啟動時,機油泵輸出的機油油壓過高而對發動機造成沖擊。
《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該發動機潤滑系統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機油泵。其中,發動機潤滑系統的發動機的主油道與機油泵的反饋油道連通。
2021年8月16日,《機油泵及發動機潤滑系統》獲得安徽省第八屆專利獎金獎。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385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78 78 第 9章 發動機潤滑系統拆裝與檢測實訓 9.1 實訓內容 1.汽車發動機潤滑系統主要部件拆裝檢測 2.潤滑油路分析 3.汽車發動機常用潤滑油識別 9.2 實訓目的與要求 1.學會汽車發動機機油泵、機油濾清器拆裝與檢查 2.學會分析發動機的潤滑油路 3.了解汽車發動機常用潤滑油牌號 9.3 實訓器材 1.汽車發動機 1 臺 2.發動機拆裝架 1臺 3.汽車發動機常用拆裝工具 1 套,專用拆裝工具 1 套 4.零部件存放臺、盆各 1個 5.機油壺、潤滑油、棉紗等 6.汽車發動機潤滑系統油路示教板 1 塊 7.汽車發動機常用潤滑油樣品 1 套(含汽油機機油與柴油機機油 各種牌號) 8.發動機拆裝實訓錄像片及相 關的教學掛圖等 9.多媒體教室 1 間 9.4 實訓時間及組織安排 1.實訓時間: 3 學時 2.組織安排:每 5~6 人一組, 由實驗老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拆 裝和檢
機油泵的功用是保證機油在潤滑系統內循環流動,并在發動機任何轉速下都能以足夠高的壓力向潤滑部位輸送足夠數量的機油。
機油泵結構形式可分為齒輪式和轉子式兩類。齒輪式機油泵又分內接齒輪式和外接齒輪式,一般把后者稱為齒輪式機油泵。
齒輪式機油泵的優點是效率高,功率損失小,工作可靠;缺點是需要中間傳動機構,制造成本相應較高。國產桑塔納、捷達和奧迪等轎車都采用齒 輪泵。
內嚙合齒輪式機油泵也稱內接齒輪泵,其工作原理與外嚙合齒輪式機油泵或齒輪式機油泵相同。內接齒輪泵的結構。其外齒輪是主動齒輪,套在曲軸前端,通過花鍵由曲軸直接驅動。內接齒輪是從動齒輪,裝在機油泵體內,泵體固定在機體前端。 因為內接齒輪泵由曲軸直接驅動,無需中間傳動機構,所以零件數量少,制造成本低,占用空間小,使用范圍廣。但是這種機油泵在內、外齒輪之間有一處無用的空間,使機油泵的泵油效率降低。另外,如果曲軸前端軸頸太粗,機油泵外形尺寸隨之增大,發動機驅動機油泵的功率損失也相應有所增加。
轉子式機油泵主要由內、外轉子,機油泵體及機油泵蓋等零件組成。內轉子固定在機油泵傳動軸上,外轉子自由地安裝在泵體內,并與內轉子嚙合轉動。內、外轉子之間有一定的偏心距。轉子式機油泵的優點是結構緊湊,供油量大,供油均勻,噪聲小,吸油真空度較高.
機油泵必須在發動機各種轉速下都能供給足夠數量的機油,以維持足夠的機油壓力,保證發動機的潤滑。機油泵的供油量與其轉速有關,而機油泵的轉速又與發動機轉速成正比。因此,在設計機油泵時,都是使其在低速時有足夠大的供油量。但是,在高速時機油泵的供油量明顯偏大,機油壓力也顯著偏高。另外,在發動機冷起動時,機油黏度大,流動性差,機油壓力也會大幅度升高。為了防止油壓過高,在潤滑油路中設置安全閥或限壓閥。一般安全閥裝在機油泵或機體的主油道上。當安全閥安裝在機油泵上時,如果油壓達到規定值,安全閥開啟,多余的機油返回機油泵進口。如果安全閥安裝在主油道上,則當油壓達到規定值時,多余的機油經過安全閥流回油底殼。
機油濾清器的功用是濾除機油中的金屬磨屑、機械雜質和機油氧化物。如果這些雜質隨同機油進入潤滑系統,將加劇發動機零件的磨損,還可能堵塞油管或油道.
機油濾清的方式有兩種:全流式和分流式。全流式機油濾清器串聯于機油泵和主油道之間,因此全部機油都經過它濾清。目前在轎車上普遍采用全流式機油濾清器.
現代汽車發動機所采用的全流式濾清器多為過濾式。機油從紙濾芯的外圍進入濾清器中心,然后經出油口流進機體主油道。機油流過濾芯時雜質被截留在濾芯上。如果濾清器使用時間達到了更換周期,就把整個濾清器拆下扔掉換上新濾清器。紙濾芯由經過酚醛樹脂處理的微孔濾紙制造,這種濾紙具有較高的強度,較好的抗腐蝕性和抗濕性。紙濾芯則具有質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濾清效果好、阻力小和成本低等優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機油濾清器的濾芯還可以采用其他纖維濾清材料制作。
分流式機油細濾器有過濾式和離心式兩種類型。過濾式存在著濾清能力與通過能力的矛盾,而離心式則有濾清能力高,通過能力大,且不受沉淀物影響等優點。因此,車用發動機多以離心式機油濾清器作為分流式機油細濾
增強發動機的潤滑性能,避免發動機磨損,以養代修。
定期更換發動機油,最好不要添加機油,如果長期添加機油,會使發動機內部油污積炭越積越多,堵塞機油集濾器,造成發動機運動部件得不到潤滑而嚴重損壞發動機機件。
對于汽車發動機潤滑系統,只要能做好定期維護工作,不僅可以延長發動機的使用壽命,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其產品已用于汽車、農機、工程機械等領域。泵類產品已形成了柴油機/汽油機機油泵、機械及電控變排量機油泵、燃油輸油泵、變速箱液壓泵、冷卻水泵,共計200多個品種。產品及年生產能力機油泵: 500萬臺,輸油泵: 50萬臺,液壓工程泵: 10萬臺,精密齒輪: 600萬臺,黑色鑄造10000噸,有色鑄件: 8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