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這個閾限,人類的活動就要受到自然生態權力的制約或強制。因此,自然彈性閾限,是觸發生態權力的關節點,呈現本質上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一旦被人為破壞,失調的自然生態就幾乎是不可復原的。如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由于污染消解過程極其緩慢,至少在人類生存的時間限度內不可能被消解。因此,人類實踐活動的自然生態閾限規定了人類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如果人類一意孤行,那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生態權力的限制。例如,1998年我國松花江及長江等發生的300年不遇的震驚中外的特大洪災,都是自然生態權力的例證。2100433B
自然生態過程是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通常人類對自然的作用能夠刺激自然的發展,有助于生態動態平衡。破壞閾限地震就是指地震強度已經達到了生態平衡的自然彈性閾限,或者超過這個自然彈性閾限,已經破壞了生態平衡。
地震震級大于5級,會對房屋和人員造成一定傷害的,被稱為破壞性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發生在板塊的交界處,因為這些地方地殼最薄,當板塊移動時,板塊邊緣處的震動最強烈,從而引發地震。像類似中國四川地震,日本關...
一般主要主要有以下三種形態:1)斜壓破壞:發生在剪跨比 ,且箍筋配置過多時。破壞特征:隨荷載的增大,在剪彎區段出現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斜裂縫,斜裂縫將剪壓區段的砼分成一個個的斜向短柱,最后斜壓短柱砼在 荷...
木地板遭受到破壞確實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好好的木木地板就這么被刮花了業主也一定很心疼,不過你也不用擔心,解決這個有妙招哦~~ 第一,漆面修復都是使用廠家專用的修復漆或凝膠等產品,既能保證修復效果又能保...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壞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
直接災害破壞
地震直接災害是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所造成的災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壞,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嘯、地光燒傷等。
地震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征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筑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征(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托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次生災害
地震次生災害是直接災害發生后,破壞了自然或社會原有的平衡或穩定狀態,從而引發出的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災是次生災害中最常見、最嚴重的。
火災: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
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
瘟疫:強烈地震發生后,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污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后疫病是否流行,關系極為密切。
滑坡和崩塌:這類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塬區,由于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水災: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于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
此外,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信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破壞程度
地震災害破壞程度,除了與震級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距震中遠近、震中區的地質條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們的防震抗震意識、應急措施和預報預防程度等有關。
地震成災具有瞬時性。地震在瞬間發生,地震作用的時間很短,最短十幾秒,最長兩三分鐘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地震爆發的當時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的抗御行動。
地震造成傷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元兇,尤其一些地震發生在人們熟睡的夜間。據1988年“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專家組的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全球地震災害死亡總人數超過120萬人,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24.2萬余人,重傷16.4萬余人。1900~1986年間地震死亡人數占在所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8%,其中中國的地震死亡人數最多,占42%,這主要是因為以前中國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統計表明,約60%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磚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還易引起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擴散等次生災害。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發大火,關東地震中死亡14萬人當中,約10萬人因火災死亡。
地震剪切破壞是指框架柱在反復荷載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出現斜裂縫,接著發生鋼筋拉斷或者箍筋張開,然后縱向鋼筋屈曲,最終導致突然的脆性破壞。根據地震破壞形式具體又可分為剪切受壓破壞、剪切受拉破壞、剪切斜拉破壞。 2100433B
建筑地震破壞等級,按建筑受地震破壞程度劃分的等級。一般分為完好(含基本完好)、輕微破壞、中等破壞、嚴重破壞和倒塌五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