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大辭海》在線數據庫 提供內容 。
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有機化合物。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的排放,包括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廢水和各類工業廢水。主要污染物質有酚類、石油類、芳烴類、多環芳烴類、硝基苯類、農藥、表面活性劑等。此外還包括一些非揮發性的有機物質,如腐殖質、多糖類、蛋白質和多肽類等。很多有機污染物對人體和生物有毒害作用。在生物降解時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質惡化,破壞生態平衡。
水環境污染源主要包括酸雨、大氣中有害物質沉降、固體廢物滲濾液和排放的各類廢水(生產廢水和生活廢水)。污染物的種類可分為三種,分別為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學性。生物性污染物: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物理性污染物...
目前據統計,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已使大約2221種化學污染物和約1441種有毒藻類、細菌、病毒等進入水體,由此導致水環境和污染,危害人體健康。尤其是人工合成的有機物危害更大。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
《水環境優先控制污染物及應急工程技術》介紹了我國水環境優先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征,重點論述了處理處置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件時,這些污染物的應急處理方法以及應急工程技術方案。內容包括:水環境污染物物...
2014年7月,中國科學院的一項新的研究綜述闡述了食物中幾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烹飪前后含量的變化,以及烹飪過程中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作為一種典型的環境污染物,具有高毒性(可致畸、致癌、致突變)、長期殘留性、半揮發性和高脂溶性的特征。可以在食物鏈中富集傳遞,并且能夠通過多種傳輸途徑在全球遷移分配,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具有嚴重的危害。
日常飲食,尤其是動物性食物的攝入是人體攝入POPs的最主要途徑。結果表明,對于動物性食物,常規烹飪方法,如油炸、烘烤、煙熏等可降低動物性食物中POPs的含量;而對于植物性食物來說,烹飪前的食物準備過程,諸如削皮、清洗,以及烹飪過程本身也能夠顯著降低植物性食物中POPs的含量。在高溫烹飪過程中,食物中的POPs能夠隨油脂揮發到空氣中,或發生分解、氧化等化學反應生成其他的化合物。
食物中最終進入人體的POPs含量與烹飪原料和烹飪工藝存在密切關系。因此中餐和西餐在方烹飪方式上的差異也會導致POPs含量出現很大不同。例如研究中發現,由于POPs的脂溶性特性,很大一部分POPs在烹飪后會轉移到油中。而在西式烹飪中,油很少會循環使用,而中式烹飪則不然。含氯有機物,比如醬油中的雜質氯乙醇、三氯蔗糖等,在烹飪過程中會新生成POPs。
盡管烹飪可降低食物中POPs含量,但研究中使用的油炸、烘烤和煙熏等烹飪方式本身還會生成其他有害物質,比如苯并芘,有些烹調加工工藝會產生對人體危害很大的多環芳烴。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協定
2001年5月22日,包括中國在內的90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簽署一項公約,決定禁止或限制使用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其中8種是有機氯殺蟲劑:艾氏劑(農業上用于防治農作物害蟲,可引起人肝功能障礙、致癌)、氯丹(又稱氯化茚、1068,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蟲、白蟻和衛生害蟲,可使人致癌)、狄氏劑(用于防治蚊、蠅、白蟻、蝗蟲以及地下害蟲、棉花害蟲、森林害蟲,可引起人肝功能障礙、致癌)、異狄氏劑(用于防治棉花害蟲、水稻害蟲、甘蔗害蟲、鼠類,可妨礙人發育、致癌)、七氯(又稱七氯化茚,農業上用于防治地下害蟲及衛生害蟲,可影響人的生殖器官、致癌)、滅蟻靈(用于防治棉象鼻蟲和害蟲、蠅、蟑螂,可使人致癌)、毒殺芬(又稱氯化茨烯、3956,用于防治棉花害蟲、地下害蟲、蠅、蟑螂,可使人致癌)、滴滴涕(又稱二二三,農業、林業、糧食衛生等行業用來防治害蟲,影響人的肝臟、致癌)。以上8種有機氯殺蟲劑中的前7種將在公約正式生效(至少50個國家批準)時停止生產和使用,只有滴滴涕,被允許在大約25個國家,絕大多數是非洲貧困的熱帶國家繼續使用。他們要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下,嚴格限制使用滴滴涕對付傳播瘧疾的蚊子,盡快找到其他經濟適用的殺蟲劑。
被這項公約禁用的還有兩種有機氯殺蟲劑:六氯苯(又名滅黑穗藥,用于防治麥類黑穗病等,可影響人的肝臟)、多氯聯苯(主要用做電力變壓器、電容器中的絕緣液,工業熱載體、特種潤滑油和添加劑,可使人致癌)。使用多氯聯苯的電力變壓器、電容器,只要不發生泄漏事故,可以用到2025年。
公約禁用的最后兩種是由燃燒和工業加工帶來的副產品,都屬于二惡英類物質:多氯二苯并二惡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它們有多種異構體,其中四氯化物質性最強,1999年沸沸揚揚的比利時污染雞事件就是二惡英作的怪。二惡英不但是劇毒物質,而且致癌。
這些有機污染物能夠沿著食物鏈傳播,在動物體內的脂肪中聚集。它們還會引起過敏、先天缺陷、癌癥、免疫系統和生殖器官受損。它們都屬于環境激素,即使濃度極小,也會影響人類的內分泌系統。這些污染已經在土壤和水中長期存在,不僅難于生物降解,而且流動性很強,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包括南極和北極。該公約于2001年5月22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通過,它是繼1987年《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和1992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后,第三個具有強制性減排要求的國際公約,是國際社會對有毒化學品采取優先控制行動的重要步驟。2001年5月23日,中國政府簽署公約;2004年6月25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批準公約。
揮發性有機物是一類重要的室內空氣污染物。它們各自的濃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種揮發性有機物共同存在于室內時,其共同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由于它們單獨的濃度低但種類多,故總稱為VOCs,一般不予以逐個分別表示。以TVOC表示其總量。
揮發性有機物的主要發生源有以下兩類:
(1)家庭常用化學品中揮發性有機物的釋放
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幾乎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各種化學產品。其中不少化學產品能在常溫下釋放出各種VOC。幾種典型的家庭用品和材料中VOC的釋放量以及范圍見表1。從表中可以明顯看出,一些在家庭中常用的物品和材料能釋放出多種有機化合物。如膠粘劑、膠帶等可釋放出多種不同的揮發性有機物。
(2)家用裝飾材料中揮發性有機物的釋放
室內裝飾材料是揮發性有機物的重要來源。不少人對新裝修的房間有一系列的反應,如感覺氣味不佳、刺激、甚至頭痛、惡心等。這是因為所用裝飾材料大多能釋放出各種揮發性有機物。正是它們污染了室內空氣,給人類健康帶來了潛在的危害。應當指出的是,煙草煙霧也是室內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之一。
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