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利于該標準的貫徹實施,服務于江西省水生態文明村建設,結合省內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意見:
前期準備
主管部門通過舉辦培訓班、講座等形式,進行標準的宣貫,幫助管理部門、設計、施工、監理、農戶等了解其基本內容及要求,幫助其樹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以便工作開展順利進行。
管理部門要及時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學習,便于技術的順利落實。
主管部門要對標準的實施情況組織專項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及時公布。對于貫徹實施好的單位進行表揚,對不按標準要求實施且存在較大偏差者,應予以定期整改。
施工組織
設計單位嚴格依據該標準,緊密結合實地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相關技術。
與農戶溝通協調,確定施工地點,說明施工帶來的影響,確保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施工單位確保施工隊伍了解相關技術,樹立水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切實貼合標準開展工作。
施工組織單位采取多種責任制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各項建設措施,安排施工進度,確定項目負責人,制定管理制度,確保項目質量。
監督管理
明確建設重點,強化精品工程。項目開工前,建設單位一定要會同參見單位深入現場實地進行方案優化,找出重點、難點和亮點,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嚴把建設程序,強化工程質量控制。參見單位制定施工技術質量標準,施工中嚴格執行。建設單位派技術負責人現場指導,監理進行現場監理和質量監督。
運行管理
建設單位制定《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設施管護制度》,并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全民管護意識,使群眾明白公益性設施有使用的權利和管護的義務,不得侵占和破壞。同時,落實管護責任,加強安全管理,對于損壞處則需及時修整,并對涉事者予以批評教育及適當處罰。
GB 3838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 5084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T 8321(所有部分)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T 14848 地下水質量標準 GB 15776 造林技術規程 GB/T 16453.1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坡耕地治理技術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 18596 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T 37071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導則 GB 50201 防洪標準 GB 50286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GB 50363 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標準 GB 50445 村莊整治技術規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 CJJ/T 54 污水穩定塘設計規范 |
HJ 338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HJ 497 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 HJ 556 農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 HJ 574 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 HJ 2005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 HJ 2031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技術指南 LY/T 2645 鄉村綠化技術規程 SL 657 南方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 DB36/T 1047 南方丘陵地區果園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指南 DB36/T 1067.1 坡耕地侵蝕治理技術規范—第1部分:生態路溝 DB36/T 1067.2 坡耕地侵蝕治理技術規范—第2部分:黃花菜植物籬 DB36/ 110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系列技術指南(環辦〔2014〕111號) 江西省高標準農田面源污染防控工程技術指南(試行)(贛高標準農田組字〔2017〕5號) |
參考資料:
地方標準《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DB36/T 1184-2019)規定了自然村的防洪排澇、飲水工程、治水節水、水文化等相關治理措施。該標準適用于江西省范圍內的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包括新建、改建,為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提供技術指導。
(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把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核心,抓緊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
首先,要樹立生態環保觀念。一要樹立正確的平等觀。人類與自然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天人合一”,馬克思說的“自然天生為人,人天生為自然...
前言 |
Ⅱ |
---|---|
1 范圍 |
1 |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
1 |
3 術語和定義 |
2 |
4 建設規劃 |
2 |
5 防洪排澇 |
3 |
6 飲水工程 |
4 |
7 治水節水 |
4 |
8 水文化 |
7 |
參考資料:
標準計劃
地方標準《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DB36/T 1184-2019)經江西省水利廳向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批,標準編制任務列入2018年四月公示的第二批擬立項地方標準項目。該標準由江西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
成立標準起草小組
為高質量的完成標準起草任務,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抽調相關技術人員成立“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技術地方標準工作組”,下設調研組、資料組、標準起草組及技術研究組,各小組分工合作,迅速投入工作中。
起草階段
江西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技術總結完畢,查閱搜集相關資料,因地制宜歸類細化,最終形成一本內容豐富的技術指南。組織召開內部會議,征求意見。結合相關文件精神及涵蓋內容,將所擬定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排水和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門塘水系綜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人居環境整治措施等,完善為水安全保障技術、水資源合理配置技術、水生態環境改善技術、水文化建設等。
為探索不同地區、不同水資源特點和水生態條件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加快推進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在完成水生態文明村建設相關事宜的基礎上,向水利廳提出制定江西水生態文明村建設關鍵技術標準的提議并獲得通過。2018年5月3日江西省標準技術審評中心組織召開2018年第一次地方標準立項評估會,該標準順利通過評估并列入“2018年四月公示的第二批擬立項地方標準項目”,并于2018年5月7日進行網上公示。立項評估會上,鑒于該標準內容較為豐富、技術種類搜集較為齊全,專家組建議《水生態文明村建設關鍵技術指南》更名為《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
征求意見及修改過程
依據“地方標準立項評估會”專家所提意見,項目組成員各司其職迅速投入標準修改工作中,經多次修訂形成初稿。歷經一年的時間,在項目負責人及相關領導的指導下,最終形成標準征求意見稿,并于2019年6月21日召開了專家意見征求會。根據專家們的寶貴意見,項目組成員收集大量相關文件,僅僅圍繞實際需求,對意見稿進行了修改,切實提高合理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等。
發布實施
2019年12月27日,地方標準《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DB36/T 1184-2019)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6月1日,地方標準《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DB36/T 1184-2019)實施。
地方標準《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DB36/T 1184-2019)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單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楊潔、劉艷、英愛社、謝頌華、喻榮崗、房煥英、謝睿、袁芳、吳小毛、肖磊徐宏萬、張春杰、潘峰、張磊、謝林波、錢堃、王嘉、陳浩。
地方標準《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范》(DB36/T 1184-2019)的制定,不僅對鄉村整體空間環境是一種保障,對整個鄉村空間也是一種整合,在鄉村整體和局部地段的改造與建設實踐中彰顯出強大的功能。不僅為上一層次規劃設計的目標與原則作出進一步解釋與說明,同時也為下一步規劃設計奠定基礎,并為管理部門開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參照依據。水生態文明村建設重在特色,把握“源”與“流”的關系,該標準主張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煉,保持并發揚,形成特色。旨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是為了給廣大民眾創建一個宜居的空間環境,不僅關注外表的美度,更是從民眾的角度考慮究竟建造一個怎樣的鄉村環境。依據該標準還可避免單方面的考慮經濟因素,造成對鄉村整體空間環境品質的破壞,從而達到保障公眾的利益。通過追求鄉村環境的連續性,從整體入手,著眼于局部要素,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規模內統一秩序,從而保證其中每一個較小組成要素的合理與完善,最終形成鄉村的整體特征,從而保證成長中構建環境的相對整體性。水生態文明村建設還是一個倡導公眾參與性的過程,即最終的使用者或其代表應參與到這一過程中。因此,該標準通過指導建立水生態文明示范村,對其建設模式和關鍵技術進行應用,可進一步明確合理開發利用流域水資源,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發展農村小流域特色產業,進而提高社會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為政府部門推進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工作提供指導依據。 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tymsocq" class="single-tag-height">18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 摘 要:水生 態文明 城市, 是按照 生態學 原理,遵 循生態 平衡法 則和要 求建 立 的,滿 足 城市良 性循環和 水資源 可持續 利用、水 生態體 系完整 、水 生態 環境優 美 、水文化 底蘊深厚 的城市 ,是傳統 的山水自 然觀和 天人合 一的哲 學觀在 城市發 展 中的具 體體現 ,是 城市 未來發展 的必然 趨勢,是 “城在 水中、水 在城中 、人 在 綠 中”的 人—水 —城相依 相伴、和 諧共生 的獨特城 市風貌 和聚居 環境,是 人工環 境 與自然 環境的 協調發展 、物理空 間與文 化空間的 有機融 合。簡述 了水生 態文明 城 市建設 的背景 ,分 析了水 生態文 明城市 的內涵和 建設的 重要意 義,提出 了水生 態 文明城 市建設 的關鍵環 節,對 水生態 文明城 市建設發 展進行 了初步 探討。 關 鍵詞:水 生態文 明;城 市;建
格式:pdf
大小:18KB
頁數: 4頁
評分: 4.8
水 2012.23 中國水利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 王文珂 (水利部綜合事業局 ,100053,北京 ) 摘 要:水生態文明 城市 ,是按照生態學 原理,遵循生態 平衡法則和要求建 立的,滿足城市良性循環 和水資源可 持續利用 、水生態體 系完整、水生態 環境 優美、水文 化底蘊 深厚的城市 ,是傳 統的 山水自 然觀和 天人合一的 哲學 觀在 城市 發展 中的具體體現 ,是城市 未來發展的 必然趨勢 ,是 “城在水 中、水在 城中、人在綠中”的人— 水—城相 依相伴、和諧共生的 獨特城市 風貌和聚居環境 ,是人工環境與 自然環境 的協調發展 、物理空間與 文化空間 的有機 融合。簡述 了水生態文明 城市 建設的 背景 ,分析了 水生態文明 城市 的內涵和建設的重要 意義 ,提出了 水生態文明 城市 建設的 關鍵 環節,對水生態文明 城市 建設發展進 行了初 步探討 。 關鍵詞 :水
內容簡介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農村水生態建設與保護概述、農村水生態監測調查與評價、農村水環境治理、農村水安全建設與保護、農村水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技術。 2100433B
昨日,筆者從宿城區水務局獲悉,自全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宿城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任務分工,精心部署安排,狠抓措施落實,全力做好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迎檢各項準備工作。
多措并舉,營造水生態文明良好氛圍。制定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迎檢責任分工方案,區領導召開專題推進會,對宣傳任務進行詳細布置。在政府機關辦公場所電子屏幕、公交車、三星級以上酒店、沿街商鋪電子屏、播放水生態文明宣傳標語;設置2處高炮宣傳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在城區主要交通干道設置水生態文明宣傳標語300余塊。
突出重點,打造水生態文明觀摩點。投資2.65億元,實施船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灌溉面積增加6萬畝,灌溉保證率提高25%以上,為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撐;興建工業用水泵站,滿足工業用水;增強水系溝通,通過灌區主干渠向河道補水,將死水激活,改善水質,區內水環境承載能力大幅度提高。遵循建筑與景觀交融理念,形成處處有水利建筑,處處有水利景觀,處處有水利藝術。近年來,船行灌區先后榮獲 “省級水利風景區”、“節水教育基地”“ 宿遷市灌區水效領跑者”等稱號。
強化整治,推進中運河水源地達標建設。為有效保障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安全,維護河湖生態健康,我區中運河全線開展“三亂”整治,現已拆除違章建筑8萬余平方,已拆解非法碼頭4座,拆除水上船舶維修設施9個,清理砂場5處,清理非法菜地2萬余畝。計劃投資2000萬元,對中運河水源地取水口環境、沿線排口、魚塘等進行整治。 (高玲姝)
1.我國水情決定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已迫在眉睫
我國水資源及其短缺,水環境嚴重污染,水生態嚴重退化。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北方和城市缺水尤為嚴重,隨著氣候變暖,近年來,我國2/3城市缺水,南方不少地方也呈現干旱嚴重;非法排放污水現象屢禁不止,水污染嚴重,1/3以上河流受到污染,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47.4%;部分河流水資源開發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全國地下水超采面積約19萬平方千米,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湖泊、濕地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湖泊富營養化不斷加劇。面對極其嚴峻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形勢,為順利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2.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
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要求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用水方式。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監事,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條件的關系,引導各地在發展過程中主動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合理需求,又滿足河湖健康基本要求。
3.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的必然選擇
水生態的健康直接影響氣候、地理和生活質量。黨的十八大對城鄉居民喝上干凈水,享有優美水環境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提出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是提高人民群眾福祉的必然要求和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4.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水生態環境問題,打造和諧優美人居環境,也要求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