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鐵嶺市土地志 | 作????者 | 《鐵嶺市土地志》編纂委員會 |
---|---|---|---|
類????別 | 地方志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封面
鐵嶺市土地志
版權頁
《鐵嶺市土地志》編纂委員會
《鐵嶺市土地志》編纂人員
圖片
鐵嶺市政區圖
198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到鐵嶺地區視察,參觀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銀岡書院
1962年6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鐵嶺縣平頂堡公社地運所大隊田間視察
1996年9月溫家寶同志在鐵嶺調研
1987年6月任遼寧省省長的李長春同志在鐵嶺農村調研
1991年4月鐵嶺市土地管理局局長張富田同志檢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
1999年10月鐵嶺市土地管理局局長范有才同志(左二)陪同省局局長廖維滿同志(右二)在開原與喜獲豐收后的農民交談
2001年4月市委書記王專(左二)、市委秘書長韓鳳玲(左四)、副市長王恩卿(左一)、國土資源局局長劉美生(左三)出席鐵嶺市第一次國有土地拍賣會
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成員審核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左至右常繼民、吳煥臣、裴耀琛、劉美生、高連平、阮瀛洲同志)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趙坤明同志做工作報告
1999年市土地管理局舉辦鐵嶺市實施新《土地管理法》知識競賽
1990年10月市土地管理局舉辦黑土魂書法、美術、攝影展覽
鐵嶺縣腰堡鎮蔬菜生產基地
鐵嶺縣王河流域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施工現場
沈哈高速公路鐵嶺段
鐵嶺電廠
鐵嶺縣蔡牛鄉王千石材場
鐵法煤業集團曉明礦
銀岡書院
清河旅游度假區臥佛
龍首山山門
開原崇壽寺塔
七鼎龍潭寺
鐵嶺市市區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土地資源
第一章 地理疆域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自然概貌
第一節 地勢
第二節 氣候
第三節 水文
第四節 土壤
第五節 植被
第六節 礦藏
第三章 土地現狀
第一節 土地利用類型
第二節 土地利用結構
第三節 土地利用合理性
第四節 土地資源環境
第五節 土地適宜性
第四章 地域分區
第一節 東部低山區
第二節 中部丘陵河谷區
第三節 西部波狀平原區
第四節 西北部風沙區
第五節 城郊區
第六節 高速公路經濟帶
第二篇土地制度
第一章 土地制度沿革
第一節 原始社會公有制
第二節 奴隸社會私有制
第三節 春秋戰國到隋唐封建制
第四節 遼金元封建制
第五節 明代封建制
第六節 清代封建制
第七節 民國時期土地制度
第八節 日本侵略者殖民占地
第二章 農民個體所有制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農民個體所有
第三節 農業互助組
第四節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三章 社會主義公有制
第一節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二節 人民公社三級所有
第三節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第四節 國有土地
第三篇土地開發
第一章 農地開發
第一節 古代開發
第二節 清代開發
第三節 民初放墾
第四節 解放后開荒復墾
第五節 改造農地
第六節 商品糧基地建設
第二章 林牧漁業用地開發
第一節 林地開發
第二節 牧地開發
第三節 園地開發
第四節 漁業開發
第三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城鄉居民點建設
第二節 礦產開發
第三節 煤田開發
第四節 交通建設
第五節 旅游開發
第四章 土地開發成果
第一節 經濟實力增強
第二節 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加快
第四篇地籍管理
第一章 地籍調查
第一節 地籍調查沿革
第二節 解放初期土地丈量
第三節 土管會成立前后的地籍調查
第四節 土地資源調查
第五節 土地權屬調查
第六節 城鎮地籍調查
第二章 土地登記
第一節 清代注冊印契發照
第二節 民國查丈驗契發照
第三節 日偽時期土地登錄
第四節 土改后確權發照
第五節 <土地管理法》頒布后土地登記
第六節 土地變更登記
第三章 土地統計檔案
第一節 初始土地統計
第二節 經常土地統計
第三節 地籍檔案
第五篇建設用地管理
第一章 國家建設用地管理
第一節 征地審批權限
第二節 征地程序
第三節 征地補償
第四節 征地包干
第五節 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
第六節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第七節 臨時用地
第二章 鄉(鎮)村建設用地管理
第一節 企事業建設用地管理
第二節 磚廠用地專項管理
第三節 農民建房用地管理
第三章 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管理
第一節 外商投資企業用地手續
第二節 外商投資企業用地期限
第三節 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費
第六篇土地法規與土地監察
第一章 土地法律法規
第一節 土地法律法規制定
第二節 土地法律法規宣傳
第三節 土地法律法規實施
第二章 土地監察
第一節 土地監察機構
第二節 監察業務建設
第三節 土地執法檢查
第四節 土地專項清理
第五節 非農業建設用地清查
第六節 土地違法案件查處
第七節 地權糾紛處理
第八節 土地信訪
第七篇地稅地價
第一章 地稅
第一節 田 賦
第二節 農業稅
第三節 農業特產稅
第四節 耕地占用稅
第五節 契稅
第六節 土地增值稅
第七節 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八節 房產稅
第二章 地價
第一節 荒地地價
第二節 耕地地價
第三節 城鎮地價
第四節 地價評估
第五節 城區土地定級估價
第六節 基準地價標準
第七節 清產核資中土地估價
第三章 土地費
第一節 土地使用費
第二節 土地復墾費
第三節 菜田開發基金
第四節 土地管理費
第五節 土地登記費
第八篇土地勘測與規劃
第一章 土地資源調查
第一節 土地資源概查
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第三節 土地變更調查
第四節 土地勘測
第二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一節 總體規劃編 制
第二節 規劃指導思想
第三節 總體規劃指標
第四節 土地分區規劃
第五節 規劃實施措施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訂
第一節 規劃編 制過程
第二節 規劃目的原則和重點
第三節 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第四節 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
第五節 規劃實施措施
第四章 土地利用專項規劃
第一節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第二節 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
第三節 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的修訂
第四節 土地開發復墾與整理規劃
第五節 銀州區菜田規劃
第六節 城市建設規劃
第七節 城鎮建設用地規劃
第五章 土地利用計劃
第一節 土地利用計劃的編 制
第二節 土地利用計劃的實施
第九篇土地管理機構人員
第一章 土地管理機構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機構建置
第三節 機關中共黨組織
第二章 土地管理人員
第一節 人員構成
第二節 領導人員
第三節 人員培訓
第四節 廉政建設
第三章 先進人物
第一節 先進集體
第二節 先進個人
第三節 科技成果獎
附錄
編篡始末
《鐵嶺市土地志》編寫人員
本志記述鐵嶺市的土地資源以及土地開發利用、土地管理工作的歷史和現狀。
1、個人從開發商處購買的商品房辦房產證費用包括契稅、登記費、公共資金等。購買一套房,若面積低于90平米,契稅按房款的1%征收,超過90平米按房款的 1.5%征收,購買二套房契稅...
鐵嶺龍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鐵嶺市銀州區工人街33號 B:鐵嶺天博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地址:鐵嶺市鐵嶺縣G1京哈高速附近 C:鐵嶺市天易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地址:鐵嶺市銀州區長青路西段北巷和長青路的交...
畢竟鐵嶺現在發展成了比較大的城市,不然也不能把鐵法吐出去。至于開原市心臟里的鐵嶺市清河區,什么時候還開原,那要等開原變成大城市,超過比較大的城市時,開原、清河、老城三兄弟才能團聚。
格式:pdf
大小:168KB
頁數: 2頁
評分: 4.4
總結了鐵嶺市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的主要經驗,結合該地區實際提出了發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基本思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水保意識;國補資金集中使用,更好發揮其引子作用;扶持水保大戶,搞好典型示范;調動社會力量,搞好保護性開發。
格式:pdf
大小:168KB
頁數: 4頁
評分: 4.6
本研究基于水庫群聚合虛擬法、 利用逐步優化算法,制定了鐵嶺地區聚合虛擬水庫的聯合供水調度方案,并采用分水比例法確定了各成員水庫共同供水任務的分配比例.結果表明:該方案可滿足全市各類型的用水需求,利用該優化調度模型可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庫聯合供水優化調度方案,從而為該地區的水資源配置提供參考.
封面
林州市土地志
參加《林州市土地志》驗收評審會的專家、領導
安陽市土地志編纂委員會
林州市土地志編纂委員會
林州市土地志編輯室
江澤民題詞
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
圖片
江澤民總書記1996年6月1日在紅旗渠青年洞
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陪同贊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左)參觀紅旗渠時,在任村露水河治灘造地工地參加勞動。
1995年4月14日胡錦濤(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蒞林視察時在紅旗渠參觀。
1997年5月25~26日,喬石(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一排左五)蒞林視察時,與工作人員合影。
層層梯田
高峽平湖
人工天河紅旗渠
林州市區街道
太行秋色
被譽為中州新村的農村住宅小區
林州人民惜土如金,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村莊建設上堅持走舊村改造的道路。圖為農民群眾把房屋建在山坡上,騰出平地造良田
山區新村
全國小城鎮開發建設高級研討會于2001年8月15~17日在林州市召開,參加全國小城鎮開發建設高級研討會的各地代表合影
1999年5月13日,河南省土地管理宣傳會議在林州市召開,省土地管理局局長衛斌、副局長馮光出席了會議。圖為與會人員合影。
2002年5月21~25日,河南省國土資源系統執法監察培訓班在林州市舉辦。省國土廳助理巡視員周進芳、執法監察處處長張振關、林州市委副書記梁雪山等領導出席了開班儀式
2001年8月12~13日,河南省土地學會二屆二次常務理事會在林州市秀水山莊召開
2000年4月28~29日,安陽市小城鎮建設用地經驗交流會在林州市召開
2001年11月3~4日,安陽市土地系統依法行政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林州市召開
安陽市國土資源監察培訓班在林州市舉辦
林州市土地管理村鎮建設工作會議
林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審會議
林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工作會議
2002年12月25日,林州市城鎮土地級別與基準地價,更新成果通過評審驗收
2002年11月6日,林州市召開城鎮住房用地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會議,市委副書記周文軍、市人大副主任李德成、市政府副市長丁慶書出席了會議
林州市召開基本農田保護監督員座談會
市國土資源局召開國土資源信訪例會
2002年5月31日,林州市召開國土資源系統治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會
市土地局組織召開姚村鎮規劃評審會
市國土資源局召開機關作風整頓動員會
國家建設部原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左)來林考察小城鎮建設時與市政府副市長盧留軍合影
2001年6月28日,國土資源部在安陽市召開“土地制度創新(安陽)座談會”期間,與會領導和代表來林參觀紅旗渠。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長潘明才(右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馮光(右三),安陽市土地局局長牛先鋒(右一),與林州市市委書記聶孟磊(左二),土地局局長李土山(左一)合影
2002年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冷宏志率調研組來林調研。圖為調研座談會會場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林景順(左一),陪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冷宏志(左二)來林檢查指導工作
國土資源部法規司司長甘藏春(左)來林檢查工作時與市土地局局長李土山(右)合影
《國土資源報》報社總編劉允洲(左三)來林調研時,與省國土廳副廳長馮光(左四),安陽市副市長王慶海(左二),林州市副市長盧留軍(左一)、市土地局局長李土山(右一)合影
《國土資源報》副總編顧龍友(右)、總編室副主任張鴻志(左)來林調研時與市土地局局長李土山合影
省國土廳廳長林景順(右三),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王月堂(左三),安陽市土地局局長牛先鋒(右二)來林視察時與陪同領導合影
省市國土部門領導陪同國土資源部領導來林考察時合影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領導夏俊(左四)、李躍進(左三)等來林檢查工作時留影
省土地局副局長范修芳(左三)來林州調研小城鎮建設
河南省建設廳廳長蔣書銘(左四),在林州市委副書記梁雪山、郭日憲、土地局局長李土山陪同下深入河順鎮指導小城鎮建設工作
河南省建設廳副廳長鄧留獻(左三)2001年蒞林指導村鎮建設工作
寧夏國土資源廳廳長嚴烈宏(中)來林參觀時與安陽市土地局副局長張文祥(左三)、林州市土地局局長李土山(左五)等陪同人員合影
河南省土地管理局地藉處處長牟用吉(左三)、安陽市土地局副局長孫忠學(左四)來林檢查驗收土地詳查工作
市委書記王哲(右二)、市政府副市長盧留軍(左二),深入石板巖鄉進行土地管理和村鎮建設調研
市政府市長來亮(右二)、市委副書記翟建周(右三)等領導到市土地管理局指導工作
林州市政府副市長張冰(前排左二)、市政協副主席蘇琦書(左一)到臨淇鎮進行小城鎮建設調研
市土地管理局局長李土山(左二)在野外檢查坡耕地調查工作
市土地管理局局長李土山(左一)、副局長牛先成(右一)深入田間搞調研
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一錘一釬苦干十年,在太行山腰開鑿了人工天河紅旗渠
土地詳查工作人員在野外調查
小流域治理
臨淇鎮省級投資土地整理項目,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招標。圖為土地整理項目開標會會場
臨淇鎮土地整理項目開工儀式
利在當今,功在千秋——臨淇鎮土地整理項目區的六個村委會,為表示感謝給市國土資源局送來了錦旗
臨淇鎮土地整理現場
市委書記王哲(左二)、副書記梁雪山(右一)、市政府副市長李學勤(右二)和土地局局長李土山一起,走上街頭參加土地日宣傳
省國土廳辦公室副主任、信訪辦主任王乃元(二排左六)、安陽市土地局副局長張文祥(二排左五)、林州市委副書記梁雪山(二排左七)、市委宣傳部部長李建梅(二排左四)、市人大副主任李德成(二排左三)等領導與土地日宣傳演出人員合影
林州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會現場
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牌
林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建梅(左六)、市政府副市長李學勤(右三)、盧留軍(左四)、常慧芹(左二)參加慶祝建黨80周年金土地杯書畫展剪彩儀式
市國土資源局舉辦慶新春聯歡晚會
安陽市“情注金土地——送法下鄉”宣傳活動首場在林州演出
觀眾在觀看“送法下鄉”文藝演出
市土地局干部職工走上街頭參加市委組織的計劃生育宣傳活動
市土地管理局組織宣傳車宣傳《土地管理法》
市土地管理局在街頭設立法律咨詢臺
市土地管理局舉辦“保護耕地——為了美好的明天”文藝晚會
市土地管理局舉行“保護耕地——為了美好的明天”萬人簽名活動
市土地管理局在國慶節舉行升旗儀式
市土地管理局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唱國歌
市國土資源局組織中層以上領導學習中共“十六大”報告
位于紅旗路東段的林州市土地管理局辦公大樓
市國土資源局舉行揭牌儀式
市國土資源局參加市直單位歌詠比賽。圖為全體參賽人員合影
市土地儲備整理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市國土資源局組織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
市國土資源局開展扶貧濟困獻愛心活動
市國土資源局領導深入農村進行扶貧慰問
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在研究工作,左起李保吉、王慶林、李土山、宋新喜、韓廣德
市土地管理局辦公室
市土地管理局用地科
市土地管理局規劃科
市土地管理局地籍科
市土地管理局監察科
市土地管理局信訪科
市土地管理局村鎮科
林州市歷年來獲得的省部級榮譽
市地地管理局歷年來獲得的部分榮譽
附圖
市國土資源局于2002年8月7日召開土地志編纂工作會議
參加林州市土地志編纂工作人員合影
2002年7月15日,原河南省地方史志編委會主任邵文杰(中)、省方志協會副會長楊靜琦(右)同本志編纂人員研究志書編纂問題
《林州市土地志》評審會于2003年1月10日在林州賓館召開。圖為評審會會場
《林州市土地志》評審結束后,魯德政(左二)、鄧永生(右二)、高文德(右一)、李土山(左一)合影
《林州市土地志》評審組的專家和領導與編志人員合影,前排左起:禹宏偉、任樹平、李土山、鄧永生、魯德政、高文德、常中元、郭金和、桑繼祿
林州市地圖
林州市區圖
林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林州市土地利用現狀圖
林州市城市用地規模與布局控制圖
序一
序一
凡例
目錄
概述
特載
一、江澤民蒞林期間就土地等問題談話紀實
二、在林召開地市級以上土地工作會議簡況
全國小城鎮開發建設高級研討會在林州召開
河南省土地管理宣傳工作會議在林州召開
第一章 地域概況
第一節 建置政區
第二節 自然環境
第三節 礦產
第四節 動、植物
第五節 人文景觀
第二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壤普查
第二節 查田定產
第三節 農業資源調查與區劃
第四節 “四低、四荒”資源調查
第五節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第六節 坡耕地與耕地后備資源調查
第三章 土地與人口
第一節 土地面積
第二節 耕地
第三節 土地與人口
第四章 土地制度
第一節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第二節 奴隸社會土地所有制
第三節 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
第四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土地制度
第五節 新民主主義時期農民土地所有制
第六節 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
第五章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一節 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二節 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節 地產市場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規劃
第一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二節 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
第三節 城鄉建設規劃
第七章 土地利用
第一節 農業用地
第二節 建設用地
第三節 未利用土地
第八章 土地開發與保護
第一節 以紅旗渠建設為中心的農田水利
第二節 水土保持
第三節 耕地保護
第四節 土地開發復墾整理
第九章 地籍管理
第一節 地籍管理沿革
第二節 地籍調查
第三節 土地登記與確權發證
第四節 地籍檔案
第五節 非農業建設用地清查
第六節 市區土地定級估價
第七節 土地統計
第十章 建設用地管理
第一節 國家建設用地管理
第二節 集體建設用地管理
第三節 農村宅基地管理
第十一章 土地法制與監督檢查
第一節 土地監察
第二節 土地法規宣傳教育
第三節 創建土地執法模范縣(市)活動
第四節 土地信訪
第十二章 土地科技
第一節 科研成果
第二節 出版論著
第三節 調研報告
第十三章 土地稅賦
第一節 農業稅
第二節 耕地占用稅
第三節 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四節 契稅
第五節 土地管理規費
第十四章 土地管理機構
第一節 市(縣)級土地管理機構
第二節 鄉(鎮)村土地管理機構
第十五章 土地文化
第一節 民間傳說
第二節 詩賦、題詞
第三節 歌謠、諺語
第四節 對聯
第五節 碑刻
第六節 戲劇、小品、曲藝
第十六章 人物與榮譽
第一節 人物
謝思聰
韓欲明
石玉殿
劉振源
張新才
谷文昌
李順達
成百福
楊貴
毛萬春
常中元
王海水
李土山
牛先成
宋新喜
許啟順
李才順
郭金和
宋全洲
常健增
郭林峰
第二節 榮譽
大事記
附錄
一、土地管理重要文件選輯
二、2002年大事補記
三、《林州市土地志》驗收評審意見
編后記
版權頁
封面
開封市土地志
《河南省土地志》叢書編纂委員會
通許縣《土地志》編纂工作領導小組及編纂辦公室名冊領導小組
《土地志》編纂辦公室
編輯人員
序
凡例
圖片
通許縣以地圖
河南省通許縣土地利用現狀圖
河南省通許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河南省通許縣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圖1995-2010
通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國立
通許縣土地房屋管理局局長袁永功
通許縣土地房屋管理局黨組書記李新平
通許縣土地房屋管理局領導班子在研究工作
通許縣土地房屋管理局黨組成員左起于兆東 李新平 袁永功 常玉明
通許縣《土地志》編寫人員前排左起羅海燕 趙振剛 常玉明 岳朝舉 張琳 張仕新 楊洪生 張浩晗
通許縣《土地志》市級評審會現場
環境優美的通許縣地局辦公大樓
局視導及工作人員現場勘測土地利用規劃情況
6.25土地日宣傳活動場面
整齊·繁華的通許縣城街景
地開發復墾現場
本農田保護區一角
動果樹進村,實行宅田接鉤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縣域概況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建制沿革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四節 自然條件
一、地形地貌
二、地質、水文
三、氣候
四、土壤
五、植被
六、景觀
第五節 社會經濟狀況
一、農業
二、工業
三、交通
四、郵電
第六節 人口與土地
第二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調查
第二節 “四低”、“四荒”資源調查
第三節 土地質量評價
第四節 土地利用分區
第三章 土地制度
第一節 原始社會土地制度
第二節 奴隸社會土地私有制
第三節 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
一、私有制的確立
二、兩晉占用制和五朝均田制
三、不立田制的田制
四、金元土地制度
五、明代土地制度
六、清代租佃制
七、中華民國立法制度
第四節 人民政權土地所有制
一、土地改革
二、互助組
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五節 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一、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人民公社
三、自留地
四、國有土地
第六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一、聯產承包責任制
二、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
三、城鎮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四章 土地賦稅
第一節 歷代田賦契稅
第二節 建國后土地稅
第三節 土地房屋管理費
第五章 土地開發與整治
第一節 平整土地
第二節 土壤改良
第三節 深翻改土修臺田,改良土壤治鹽堿
第四節 植樹造林,防風固沙
第五節 土地污染治理
第六節 平墳擴耕
第七節 水利建設
第八節 農田保護
第九節 糧食生產基地工程
第十節 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
第六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一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二節 通許縣城發展規劃
第三節 通許縣村鎮發展規劃
第四節 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
第七章 地籍管理
第一節 地籍管理沿革
第二節 土地申報登記
第三節 確權發證
第四節 城鎮地籍調查
第五節 土地分等定級
第六節 土地統計
第七節 土地權屬糾紛調處
第八章 建設用地管理
第一節 審批權限
第二節 審批程序
第三節 征用土地補償
第四節 剩余勞動力的安置
第五節 建設用地報批圖件資料
第六節 建設用地計劃管理
第七節 鄉(鎮)村、組集體建設用地管理
第九章 土地監察
第一節 土地監察機構與業務建設
第二節 清查非農業用地
第三節 清查干部職工違章建房用地
第四節 土地違法案件查處
第五節 “三無”鄉鎮活動
第六節 土地信訪
第七節 清查土地隱形市場
第八節 土地行政訴訟
第十章 科研成果及檔案、財務管理
第一節 科研成果
第二節 檔案管理
第三節 財務管理
第十一章 機構和隊伍建設
第一節 土地管理機構
第二節 隊伍建設
一、黨團組織
二、工會、婦聯
三、隊伍素質
第十二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簡介
袁永功
李新平
常玉明
于兆東
閆保軍
第二節 先進單位及人物表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附錄八
附錄九
附錄十
附錄十一
附錄十二
附錄十三
版權頁
封面
九臺市土地志
《九臺市土地志》編纂領導小組
《九臺市土地志》編纂人員
《九臺市土地志》編審小組成員
參與修志和提供材料人員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凡例
概述
圖片
九臺市行政區劃圖
九臺市土地綜合利用新面貌
土肥糧豐
興隆鄉東崗子村農田保護區
放牛溝鎮農田保護區整地起垅
興隆鄉開發洼地變良田
其塔木鎮馮家村治理坡耕地
土們嶺鎮綜合治理坡地后的林地和耕地
土們嶺鎮馬鞍山村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合理利用土地
飲馬河鎮蓮花村水田保護區
九郊鄉楊木林子村利用泡澤地建立養魚池
興隆鄉利用水塘養漁、岸邊放牧
九臺市團結街菜田保護區
沐石河鎮永安村利用坡地開發果園
沐石河鎮果樹園地
春陽鄉牧草地
長春至吉林北線公路用地
加工河鄉林地與旱田保護區
放牛溝鎮五一村農房建設用地規劃
九臺市政府召開土地管理先進單位表彰大會副市長張紹君頒獎
九臺市召開各級各部門會議貫徹《土地管理法》
目錄
第一章 自然概況與土地資源
第一節 自然概況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氣象資源
四、水資源
五、林業資源
六、水生動植物
七、植被與礦產資源
第二節 行政區劃與社會經濟概況
一、行政區劃
二、人口與民族
三、經濟發展狀況
第三節 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二、土壤類型
三、地勢走向
四、土壤成因與土地質量
附:土地面積、地類面積匯總、地貌類型等圖表
第二章 土地開發
第一節 土地初墾
第二節 局部開墾土地
第三節 沖破封禁大量開發土地
一、旗地開發
二、蒙地開發
三、民地開發
第四節 淪陷時期掠奪性開墾土地
第五節 建國后全面規劃、合理開發土地
第六節 綜合整治、改土造田
一、建國前地力減退、災害頻繁
二、綜合治理、改土造田
第三章 土地所有制變革
第一節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一、土地私有制形成與演變
二、清代土地所有制的沿革
第二節 清代土地所有制的轉化
一、旗地轉化
二、蒙地轉化
第三節 民地發展沿革
一、額征陳民地
二、續征陳民地
第四節 土地兼并與土地出租
一、土地兼并
二、土地出租
三、典押土地
四、以高利貸剝奪農民土地
五、依靠土地雇工剝削農民
第五節 淪陷時期日本侵占土地掠奪資源
一、強行侵占土地、從日本國移民
二、侵占農民土地、建立日本軍營和“治安村”
三、掠奪森林與礦產資源
四、掠奪土地,建立日本“會社”
第六節 土地改革、平分土地
一、減租減息
二、開展土地改革
三、新解放區土地改革政策
第七節 土地由個體所有變為集體所有制
一、互助組土地制度
二、初級農社土地制度
三、高級農社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
四、集體土地由生產隊經營使用
第四章 田賦與地捐地費
第一節 建國前田賦與地捐地費
一、清代田賦與地捐地費
二、民國期間田賦與地捐地費
三、淪陷時期加重土地捐稅
四、國民黨實行苛捐雜稅
第二節 建國后減輕土地稅費
一、農業稅
二、土地方面收費
三、土地承包管理費
第五章 地籍管理
第一節 土地勘丈
一、清代土地勘丈
二、民國時期土地清丈
三、淪陷時期土地勘測
四、清查地籍
五、土地重新丈量
六、建國后土地勘測
第二節 土地證書與土地執照
一、歷代土地執照
二、民國時期土地執照延用
三、偽政權更換土地執照
四、人民政府頒發土地執照
第三節 地籍管理
一、清代與民國地籍管理
二、淪陷時期“地籍整理”
三、建國后地籍管理
第四節 地價管理
一、清代與民國的地價情況
二、淪陷時期與國民黨統治時期地價情況
三、土地定級評價
第六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建國前土地管理
一、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土地管理
二、淪陷時期土地管理
第二節 建立與健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
一、建國初期土地管理(1949-1965年)
二、用地管理失控、土地面積流失(1966-1976年)
三、依法加強土地管理(1977-1994年)
第三節 土地征撥
一、建國前土地征用情況
二、建立新的土地征撥法規
第四節 土地監察
一、建立土地監察機構
二、土地監察工作職責與任務
三、土地法規監察效果
第七章 土地管理機構沿革
第一節 清代土地管理機構設置
第二節 民國時期土地管理機構設置
第三節 淪陷時期土地管理機構設置
第四節 國民黨統治時期土地管理機構設置
第五節 建國后建立與完善土地管理機構
一、解放初期建立土地管理機構
二、建國后土地管理機構設置
三、建設時期土地管理機構設置
四、建立專業土地管理機構
五、健全土地管理體系建立土地專業隊伍
第八章 土地詳查與土地利用規劃
第一節 土地詳查
一、土地詳查的依據和目的
二、建立組織、搜集資料
三、詳查內容與項目
四、九臺市土地詳查成果驗收鑒定
五、土地詳查成果
第二節 土地利用規劃
一、土地利用中的特點與問題
二、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
三、土地利用規劃依據
四、土地利用具體規劃內容
五、實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具體措施和執行情況
第九章 大事記
第一節 明、清代時期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三節 淪陷時期
第四節 解放戰爭時期
第五節 建國后,經濟建設時期
第六節 土地管理局建立以來
附錄
一、中共九臺縣委《關于土改區工作的指示》
二、中共九臺縣委《關于貫徹土改充分發動群眾的決議》
三、《九臺縣的土地改革與對敵斗爭》(原縣委書記李綱)
四、《郭爾羅斯前旗開放蒙荒地調查報告書》(第三編九臺縣)
五、《吉林省清丈民旗各項地畝暨兼放零荒暫行規則》
六、《九臺市土地適宜性評價研究》
本志編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