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減排”:短期取得突破可能性小
國際上仍在以煤炭和石油為主要能源來源,而目前的技術實力尚不能較快的實現減排目標,
“碳減排”任務仍“路漫漫而修遠”。以汽車為例,按照全球平均汽車保有量大約150輛/千人的平均水平計算,中國汽車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約為6億噸,按照每年增加1500萬輛汽車估計,以當前國產汽車接近200g/km的排放、年均每車的行駛里程以3萬公里,每年汽車新增加碳排放為0.9 億噸,傳統能源排放問題短期內仍有擴大的趨勢。
而目前國家提倡的低碳經濟主要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目標,包括火電、汽車、建筑、工業減排,以及循環經濟和節能材料等。據清科研究中心調查,今年,我國清潔技術市場投資可能超過20億美元,新能源行業和水/污水處理行業可能成為今年清潔能源產業投資熱點。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盡管“碳減排”行業投資風風火火,但目前階段,甚至是發達國家對于新能源的標準未來發展方向仍處在摸索之中。仍以新能源汽車(EV汽車)為例,目標是采用汽車電池技術提供動力,從而徹底擺脫對石油的依賴,但當前的問題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標準尚在制定中,正負極材料、電池組連接技術和管理單元,以及電池的容量和放電功率,特別是安全標準等等,均在制定中,因此未來3年內,專家估計新能源汽車還很難取得較快的發展和推廣,目前國際上仍采用混合動力車等為發展主流。這也說明“碳減排”的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下,是一個較為長遠的任務。
2.“碳吸收”:森林碳匯優于碳捕捉(CCS)
通俗而言,碳捕捉(CCS)就是在二氧化碳排放之前就對其捕捉,然后通過管線或者船舶運到封存地,最后壓縮注入到地下,達到徹底減排的目的。在氣候變化成為公眾話題背景下,歐美政治家認為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不會短期改變的情況下,那么CCS似乎是控制二氧化碳的必然選擇。其始作俑者來自奧巴馬政府宣稱在未來10年投入4.5億美元在美國7個地區進行CCS項目試驗。八國集團峰會上,歐洲甚至制訂了CCS推廣時間表:到2010年,至少有20座發電廠使用CCS技術,到2020年前,歐洲和美國開始推廣該技術,并在2025年前在全球推廣。
但CCS的推廣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長期在中美之間奔波的能效問題專家程裕富指出,CCS是一項原理簡單運行復雜的技術,使用起來相當昂貴,而且具有高耗能和有泄漏的風險。以華能北京高碑店熱電廠為例,該電廠是我國目前惟一在熱電廠實現工業級應用碳捕集技術的項目。該項目于08年7月開始運行。高碑店熱電廠每年約排放400萬噸二氧化碳,碳捕集系統能夠捕集其中的0.075%,約3000噸,而捕集能耗占電廠能耗則在30%以上。顯然,其捕集的二氧化碳并不多,“幾乎不到1%”。之所以如此,因為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的能耗一般都比較高,耗資比較大。
以30萬千瓦規模的電站,一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為例,以往的電站投資大致在每千瓦4000元,一旦加上CCS裝置,其成本將變成每千瓦8000到10000元。這意味著30萬千瓦的電站幾乎增加一倍以上的投資,達12億元之巨,然而效能卻不甚理想,目前火電廠發一度電大約排放一公斤二氧化碳,但是要對其進行捕捉,其中要耗費量的能源、蒸汽甚至電,這樣發一度電幾乎要增加30%能耗,電價成本大概提高20%到30%。因此,至少在目前為止,“碳捕捉”技術仍在不成熟,至少在國內不是一個可以工業化利用的有效手段。
在這一背景下,森林碳匯這種較為節約成本的吸收方式更為可取,植林的成本分為租地成本,種植林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成本:租地成本,育林基金、樹苗、化肥、檢疫費、各項稅收等,一般約在400元~600元,按照每方吸收0.57噸碳的計算,森林是目前最為經濟的減排手段。
設法減少大氣中的碳存量,也稱為“碳吸收”,即通過技術手段將游離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化,并儲存起來。
廣西:林業嘗試“碳吸收林”清潔環境
2011年1月17日,獲世界銀行貸款支持的“廣西綜合林業發展和保護項目”在南寧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為16.55億元人民幣,其中世行貸款1億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525萬美元,國內配套資金8.04億元,為廣西林業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中外合作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一例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清潔能源發展機制的造林計劃,也作為項目的一個部分落戶廣西。這是全球首例嘗試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
該項目將增加生態林覆蓋,營造多功能防護林1.8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在蒼梧、環江等縣營造4000公頃的試驗林,以進行碳吸收和碳貿易的測試,同時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在廣西實施石灰巖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屬“碳吸收林”概念。本項目的碳吸收試驗林,是全球首例嘗試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利用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實施林業項目在廣西也屬首次。該項目的實施對于改善化工企業周圍的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碳吸收也稱“碳匯”。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上升,帶來了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森林或其他植物能夠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這個過程就是“碳匯”。根據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發達國家出資在發展中國家實施造林和再造林項目,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這樣的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叫作“碳匯項目”,這一交易稱為“碳貿易”。2100433B
完全有這個可能,只是這個過程有點長
結算模式,你這個說法好象不嚴謹,結算是用清單形式還是用定額計算形式,無非是這兩種形式。投標模式也是清單計價模式。如果要改成定額計價模式,就要重新以定額模式建立工程,可以將原清單中的定額子目逐個復制過來...
就計算燈箱個數就行,就像買手機,手機有振動模式、響鈴模式等,這些只是它的功能。
格式:pdf
大小:232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近幾年中,隨著節能環保號召的不斷深化,建筑物的節能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不斷強化。如何解決低碳經濟與節能建筑兩者之間的能源與環境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在本世紀需要面臨的嚴重挑戰。本文以此為基礎,對低碳經濟與節能建筑的發展模式進行了綜合的研究,闡述低碳經濟視角下建筑設計的原則與要求,然后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給出了節能建筑的設計內容,最后討論了綠色建筑的未來發展方向。
格式:pdf
大小:232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傳統的水泥工業的生產和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推進水泥工業的產業升級,已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此,水泥工業的發展必由之路,就是低碳經濟.目前,水泥工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創建清潔生產機制,促進水泥工業大幅度節能減排,更好的應用和研發低碳生產技術.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經濟的內涵,提出了水泥工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通過探討目前水泥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水泥工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模式.
在我們解決“植物如何吸收碳元素”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碳元素是什么,植物中碳的來源是什么。繼續閱讀以了解更多信息。
什么是碳?
所有的生物都是以碳為基礎的。碳原子與其他原子結合形成鏈,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從而提供其他生物的營養。碳在植物中的作用被稱為碳循環。
植物如何使用碳?
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使用二氧化碳,植物將來自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碳水化合物分子。植物使用這種碳化學物質來生長。一旦植物的生命周期結束并分解,二氧化碳就會再次形成,重新回到大氣中,重新開始循環。
碳和植物生長
如前所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化為能量用于生長。當植物死亡時,二氧化碳從植物的分解中釋放出來。碳在植物中的作用是促進植物更健康和更有活力的生長。
在有機肥料中加入肥料或分解植物部分(富含碳元素或堆肥中的褐色肥料)到生長植物周圍的土壤中,基本上可以使它們受到肥料的滋養,使植物生長旺盛。碳和植物生長是內在聯系的。
什么是植物碳的來源?
植物中的這種碳源中的一些被用來制造更健康的產品,一些被轉化成二氧化碳并釋放到大氣中,但是一些碳被鎖定在土壤中。儲存的碳有助于通過與礦物質結合來防止全球變暖,或者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分解的有機形式,有助于減少大氣中的碳。全球變暖是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燃燒而導致的碳循環不同步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氣體在地下儲存數千年后釋放出來的結果。
用有機碳改良土壤不僅有利于植物的生長,而且排水良好,防止水污染,有益于微生物和昆蟲,不需要使用化學肥料。同時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是使我們陷入混亂的首要原因,利用有機園藝技術是應對全球變暖崩潰的一種方法。當然這也是我們推廣使用有機肥堆肥的原因!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或土壤中的有機碳,碳和植物生長的作用是非常有價值的; 事實上,沒有這個過程,我們所知道的生活就不存在了。
大多數太陽紫外輻射在高層大氣中被氧和氮所吸收(2600A至更短波長),所以高層大氣中氧和氮分子遭受光化學離解,以原子態出現。2000 -3000A左右的太陽紫外輻射,主要由臭氧吸收。太陽可見光輻射的吸收較少,因為這里是大氣窗區。
在紅外范圍內主要的吸收氣體是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圖 1 中列出了它們的吸收帶中心波長。在微波范圍內,主要吸收成分是氧氣(波長4 - 6mm)和水汽(波長1.35cm 和 1.6mm附近)。
氧分子具有磁偶極矩,水分子具有剩余電偶極矩。在電磁場的作用下,當電磁波的頻率與分子轉動能級躍遷頻率一致時,分子吸收電磁波的能量,其轉動能級由低向高躍遷,形成共振吸收。在分子碰撞的情況下,這種共振吸收譜線不是頻率單一的譜線,而是有一定的頻譜寬度。這樣,氧和水汽不僅激烈地吸收頻率與吸收譜線中心頻率十分相近的電磁波,也會吸收頻率不一致的電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