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廣東電網公司 | ISBN | 9787508390413 |
---|---|---|---|
頁????數 | 113 | 定????價 | 23.00元 |
出版社 | 中國電力 | 出版時間 | 2009-7 |
前言第一章 線損理論計算基礎 第一節 線損定義 第二節 技術線損的組成和降損措施 第三節 線損計算的基本概念第二章 送電線路的線損計算 第一節 線路的增阻系數 第二節 整條線路阻波器的損耗 第三節 帶有電纜的送電線路的電能損耗 第四節 架空送電線路的避雷線的電能損耗 第五節 架空送電線路的電暈損耗 第六節 送電線路的避雷線的損耗比較匯總第三章 雙繞組變壓器的線損計算 第一節 雙繞組變壓器的損耗參數 第二節 雙繞組變壓器的等值電路和參數 第三節 雙繞組變壓器流過電流的損耗功率第四章 三繞組變壓器的線損計算 第一節 三繞組變壓器損耗參數 第二節 三繞組變壓器損耗的計算原則 第三節 歸算到高壓側額定容量的負載損耗 第四節 歸算到高壓側額定電壓和額定容量的參數計算 第五節 等值電阻的“△-Y”變換 第六節 三繞組變壓器的損耗電能第五章 配電網線損的計算 第一節 配電網等值電阻的定義 第二節 全網配電變壓器等值電阻 第三節 全網配線等值電阻 第四節 配電網線損的其他問題第六章 低壓電網線損 第一節 計算原理 第二節 有總表有功、無功電能讀數情形 第三節 沒有總表情形第七章 基于潮流算法的主電網損耗計算 第一節 基于潮流算法的主電網損耗計算模型 第二節 潮流計算的數學模型 第三節 牛頓-拉夫遜法潮流計算 第四節 潮流計算結果修正第八章 線損理論計算實例 第一節 送電線路線損計算 第二節 主變壓器損耗計算 第三節 低壓電網損耗計算 第四節 配電網損耗計算第九章 線損理論計算語音教程的內容簡介 第一節 教程的內容 第二節 教程的使用 第三節 教程的目錄參考文獻
2100433B
《線損理論計算原理及應用》由廣東電網公司編著,共分九章,主要內容包括線損理論計算基礎、送電線路的線損計算、雙繞組變壓器及三繞組變壓器的線損計算、配電網線損的計算、低壓電網線損和基于潮流算法的主電網損耗計算、線損理論計算實例和線損理論計算語音教程的內容簡介。本書重點收集了大量的計算實例,結合實際工作提供了實操的數據。
《線損理論計算原理及應用》適用于供電企業線損理論計算工作,可廣泛應用于供電企業線損相關單位及各個部門。
計算線損需要知道線路的電阻和流過的電流。 已知鋁線的電阻率ρ=31.7Ω.mm2/km。 那么線路電阻R=ρ*L/S=31.7*2/50=1.268Ω。 按照線路是三相380V的線路計算,功率因數按照...
線損和電壓降計算一、 配電線路損耗計算配電線路損耗有功電量與輸入有功電量之比,叫做配電線路損失率,簡稱線損率。一般大中型企業配電線路的線損率應在1%~3%之間。農網高壓線損率應在10%以下,低壓線損率...
線損就是電阻消耗的電壓或電能,電線的截面積和長度決定電阻的多少,電流決定電壓或電能損失的多少,通過的電流越大,電壓損失越多,電能損失越大,通過的時間越長,電能損失越多,比入你的用電:電阻公式:R=ρL...
格式:pdf
大小:453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提出了一種基于Web發布的電網理論線損在線計算分析管理系統的設計方案,介紹了該系統構架及其功能實現。該系統通過SCADA系統獲取電網準實時數據,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和聚類算法實現數據自動篩選,以Web方式發布匯總電網理論損耗計算結果,為全面掌握電網損耗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降損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格式:pdf
大小:453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農村配電網的線損在整個電力系統線損中占有很大比例,進行配電網的理論線損計算及分析、采用合理方法降低損耗具有重要意義。針對農村配電網理論線損計算的現狀,系統分析了理論線損的計算方法,設計了理論線損計算及分析系統,對實際線路進行計算,并分析了影響線損的各個因素。
所以在電網的建設改造過程以及正常管理中要經常進行線損理論計算。2100433B
《綠色計算原理與應用》詳細介紹了綠色計算的基本概念、原理、組成、度量、優化、評價與應用等內容。內容主要包括綠色計算的基本概念、原理、分類、研究內容與發展現狀,嵌入式系統的低功耗設計,嵌入式軟件的能耗優化與評價,高能效的可定制異構多核體系結構,低能耗的嵌入式操作系統,Internet的動態能耗優化,綠色軟件工程,移動云計算的綠色設計,物聯網的綠色設計等。
《綠色計算原理與應用》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電子工程、通信工程、微電子、自動化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相關行業從事計算機系統的“綠色化”研究、設計與應用的工程人員的參考書。
緒論
1.1綠色計算的背景
1.2綠色計算的發展與現狀
1.2.1工業界的發展與現狀
1.2.2學術界的發展與現狀
1.3綠色計算的定義
1.4綠色計算的研究內容
1.5本書的主要工作
1.6本書的組織結構
1.7小結
參考文獻
嵌入式系統的低功耗設計
2.1引言
2.2嵌入式系統的組成
2.3嵌入式系統低功耗設計的軟/硬件層次劃分
2.4嵌入式系統的系統層低功耗設計技術
2.5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層低功耗設計技術
2.5.1電路級功耗優化
2.5.2邏輯級功耗優化
2.5.3微結構級功耗優化
2.6嵌入式系統硬件低功耗設計技術的應用
2.7嵌入式系統的電池技術
2.8功耗優化的相關工具
2.9小結
參考文獻
嵌入式軟件的能耗優化與評價
3.1引言
3.1.1嵌入式軟件能耗優化研究的背景
3.1.2嵌入式軟件能耗優化研究的現狀
3.2嵌入式軟件能耗的測量方法
3.2.1ARM指令集尋址特征分析
3.2.2ARM指令周期數的計算
3.2.3ARM指令能耗層次分類測量
3.2.4仿真實驗與分析
3.3嵌入式軟件能耗的測量工具
3.3.1嵌入式軟件能耗的統計模型
3.3.2指令周期數的計算方法
3.3.3軟件能耗仿真器HMSim
3.3.4仿真實驗與分析
3.4源程序結構級軟件能耗建模與優化
3.4.1源程序結構級軟件能耗模型
3.4.2源程序結構級軟件能耗優化方法
3.4.3仿真實驗與分析
3.5算法級軟件能耗建模與優化
3.5.1算法級軟件能耗模型
3.5.2算法特征量的度量
3.5.3算法級軟件能耗優化方法
3.5.4基于BP神經網絡的軟件功耗函數擬合方法
3.5.5仿真實驗與分析
3.6軟件體系結構級軟件能耗建模與優化
3.6.1體系結構級軟件能耗模型
3.6.2軟件體系結構特征量的度量
3.6.3體系結構級軟件能耗優化方法
3.6.4BP神經網絡非線性擬合方法
3.6.5仿真實驗與分析
3.7軟件能耗融合模型
3.7.1融合模型的建立
3.7.2CPI的度量
3.7.3融合模型的線性擬合方法
3.7.4仿真實驗與分析
3.8低功耗編譯技術
3.8.1運算型功耗優化技術
3.8.2存儲型功耗優化技術
3.9軟件能耗屬性與其他質量屬性的關系
3.10軟件能耗優化方法的評價
3.10.1層次灰色評價模型
3.10.2仿真實驗與分析
3.11小結
參考文獻
高能效的可定制異構多核體系結構
4.1引言
4.2高能效的可定制異構多核體系結構的研究現狀
4.2.1多核計算加速比及其能耗
4.2.2異構多核系統概述
4.3面向能耗相關軟/硬件劃分的層次化控制數據流圖建模
4.3.1背景介紹
4.3.2PO—HCDFG的形式化描述
4.3.3PO—HCDFG的主要內容
4.3.4仿真實驗與分析
4.4基于離散Hopfield神經網絡的RTOS功耗優化
4.4.1背景介紹
4.4.2RTOS—Power劃分問題的描述
4.4.3一種離散Hopfield神經網絡方法
4.4.4仿真實驗與分析
4.5NoC協議能耗分析
4.5.1背景介紹
4.5.2NoC協議棧及協議能耗的描述
4.5.3NoC物理層協議的能耗分析
4.5.4基于位置概率分布的目錄協議能耗模型
4.5.5仿真實驗與分析
4.5.6NoC協議能耗的進一步討論
4.6智能移動終端的異構多核結構與軟/硬件劃分方法
4.6.1C—Core技術
4.6.2GreenDroid技術
4.7小結
參考文獻
低能耗的嵌入式操作系統
5.1引言
5.2實時任務調度
5.2.1實時任務調度算法
5.2.2低能耗調度算法的問題難度和硬件制約
5.2.3最優低能耗調度定理及其證明
5.2.4影響實時調度算法產生能耗的因素
5.2.5基于DVS的低能耗任務調度算法
5.3操作系統的功耗管理架構
5.3.1功耗管理架構概述
5.3.2常見的功耗管理架構
5.3.3面向嵌入式系統的結構化統一功耗管理架構
5.4嵌入式Linux的節能子系統CPUFreq
5.4.1CPUFreq的由來
5.4.2CPuFreq的設計和使用
5.4.3ondemandgovernor的來源及實現
5.5小結
參考文獻
Internet的動態能耗優化
6.1引言
6.2Internet的能耗特性
6.2.1功耗與負載
6.2.2功耗與配置
6.2.3功耗的評價指標
6.3Internet的低能耗技術分類
6.4節點的動態能耗優化
6.4.1ALR技術
6.4.2Sleeping技術
6.4.3ALR技術與Sleeping技術的比較
6.5節點間協同的動態能耗優化
6.5.1單層網絡能耗優化
6.5.2多層網絡能耗優化
6.5.3節點間協同的動態能耗優化技術面臨的挑戰
6.6面向IPoverTDMoverDWDM的多層網絡能耗優化
6.6.1網絡模型及節能機制
6.6.2多層網絡能耗優化建模
6.6.3仿真實驗與分析
6.7小結
參考文獻
綠色軟件工程
7.1引言
7.2綠色軟件及綠色軟件工程
7.2.1綠色軟件
7.2.2綠色軟件工程
7.3綠色軟件工程過程模型
7.3.1Shenoy綠色軟件工程過程模型
7.3.2GREENSOFT參考模型
7.4綠色軟件的需求工程
7.5綠色軟件的系統設計
7.5.1HS/HA并行軟件架構
7.5.2功率感知軟件架構
7.6綠色軟件的設計、構造與編譯技術
7.7綠色軟件的測試、評價與驗證
7.7.1綠色軟件的測試
7.7.2綠色軟件的評價與驗證
7.8綠色軟件的部署與開發運行保障工具
7.8.1綠色軟件的部署
7.8.2綠色軟件開發與運行保障的集成與驗證平臺
7.9小結
參考文獻
移動云計算的綠色設計
8.1引言
8.2智能移動終端的協同節能設計
8.2.1智能手機硬件體系結構及節能設計
8.2.2智能手機軟件體系結構及節能設計
8.3無線通信網絡的綠色設計
8.3.1基于proxy的移動設備節能技術
8.3.2基于云計算的移動設備節能技術
8.4“云端”的資源管理
8.4.1數據存儲體系結構
8.4.2數據資源管理
8.5“云端”與“終端”的虛擬化技術
8.5.1“云端”的虛擬化技術
8.5.2“終端”的虛擬化技術
8.6“云端”的并行任務調度算法及編程模型
8.7數據中心的制冷系統和電力系統
8.8小結
參考文獻
物聯網的綠色設計
9.1引言
9.2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管理策略
9.2.1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管理概述
9.2.2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級能耗分析和管理
9.2.3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級能耗管理
9.3無線傳感器網絡節能動態任務分配
9.3.1問題描述
9.3.2節能動態任務分配算法
9.3.3仿真實驗與分析
9.4基于預測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動態功耗管理
9.4.1動態功耗管理引言
9.4.2傳感器節點的狀態模型
9.4.3基于灰色模型的動態功耗管理算法設計
9.4.4仿真實驗與分析
9.5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有效的簇頭選擇
9.5.1簇頭選擇引言
9.5.2基于模糊邏輯的簇頭選擇
9.5.3仿真實驗與分析
9.6小結
參考文獻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