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柱墩 | 別????名 | 墩基 |
---|---|---|---|
類????型 | 一般位于筏基上部,柱根部 | 性????質 | 擴壁或不擴壁成孔 |
單墩承載力特征值或墩底面積計算不考慮墩身側摩阻力,墩底端阻力特征值采用修正后的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或按抗剪強度指標確定的承載力特征值。巖石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不進行深寬修正。
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5.2.3條的規定。甲級設計等級建筑物的墩底承載力特征值可通過孔內墩底平板載荷試驗、深層平板載荷試驗、螺旋板載荷試驗等方法確定。荷載不大的墩,也可直接進行單墩豎向載荷試驗,按單樁豎向載荷試驗方法直接確定單墩承載力特征值。墩埋深超過5m且墩周土強度較高時,當采用公式計算、室內試驗、查表或其他原位測試方法(載荷試驗除外)確定墩底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時,可乘以1.1的調整系數,巖石地基不予調整。
墩身混凝土強度驗算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8.5.9條的規定。
墩底壓力的計算、墩底軟弱下臥層驗算及單墩沉降驗算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5章地基計算中的有關規定。
墩身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
墩身采用構造配筋時,縱向鋼筋不小于8Φ12mm,且配筋率不小于0.15%,縱筋長度不小于三分之一墩高,箍筋Φ8@250mm。
對于一柱一墩的墩基,柱與墩的連接以及墩帽(或稱承臺)的構造,應視設計等級、荷載大小、連系梁布置情況等綜合確定,可設置承臺或將墩與柱直接連接。當墩與柱直接連接時,柱邊至墩周邊之間最小間距應滿足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表8.2.5—2杯壁厚度的要求,并進行局部承壓驗算。當柱與墩的連接不能滿足固接要求時,則應在兩個方向設置連系梁,連系梁的截面和配筋應由計算確定。墻下墩基多用于多層磚混結構建筑物,設計不考慮水平力,墻下基礎梁與墩頂的連接只需考慮構造要求,采取插筋連接即可。可設置與墩頂截面一致的墩帽,墩帽底可與基礎梁底標高一致,并與基礎梁一次澆注。在墩頂設置墩帽可保證墩與基礎梁的整體連接,其鋼筋構造可參照框架頂層的梁柱連接,并應滿足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
墩基成孔宜采用人工挖孔、機械鉆孔的方法施工。墩底擴底直徑不宜大于墩身直徑的2.5倍。
相鄰墩墩底標高一致時,墩位按上部結構要求及施工條件布置,墩中心距可不受限制。持力層起伏很大時,應綜合考慮相鄰墩墩底高差與墩中心距之間的關系,進行持力層穩定性驗算,不滿足時可調整墩距或墩底標高。
墩底進入持力層的深度不宜小于300mm。當持力層為中風化、微風化、未風化巖石時,在保證墩基穩定性的條件下,墩底可直接置于巖石面上,巖石面不平整時,應整平或鑿成臺階狀。
多用于多層建筑,由于基底面積按天然地基的設計方法進行計算,免去了單墩載荷試驗。因此,在工期緊張的條件下較受歡迎。
施工應采用挖(鉆)孔樁的方式,擴壁或不擴壁成孔。考慮到埋深過大時,如采用墩基方法設計則不符合實際,因此規定了長徑比界限及有效長度不超過5m的限制,以區別于人工挖孔樁。當超過限制時,應按挖孔樁設計和檢驗。
單從承載力方面分析,采用墩基的設計方法偏于安全。
格式:pdf
大小:162KB
頁數: 7頁
評分: 4.5
圓柱墩模板受力計算書 廣東云浮(雙鳳)至羅定(榃濱)高速公路工程 圓柱墩模板受力計算書 廣西壯族自治區公路橋梁工程總公司 廣東云浮至羅定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項目部 2011年 11月 1 目錄 1、圓柱墩設計概況 ------------------------------------------2 2、受力驗算依據 --------------------------------------------3 3、圓柱墩模板方案 ------------------------------------------3 4、模板力學計算 --------------------------------------------3 4.1、模板壓力計算 --------------------------------------3 4.2、面板驗算 --------------
例1:SZD3,600\50\350,14 Φ16\ Φ10@100(4*4),表示3號棱臺狀上柱墩,凸出基礎平板頂面高度600,底部出柱邊緣寬度350,頂部出柱邊緣寬度為50,共配置14根Φ16斜向縱筋,箍筋直徑Φ10間距100,X向與Y向為4肢。
注:當為非抗震設計且采用素混凝土上柱墩時,則不注配筋2100433B
、注寫編號:SZDxxx
2、注寫幾何尺寸:按“柱墩向上凸出基礎平板高度hd\柱墩頂部出柱邊緣寬度c1\柱墩底部出柱邊緣寬度c2”的順序注寫,其表達形式為hd\c1\c2。
3、當為棱柱形柱墩c1=c2時,c2不注,表達形式為hd\c1。注寫配筋,按:豎向(c1=c2)或斜豎向(c1≠c2)縱筋的總根數、強度等級與直徑/箍筋強度等級、直徑、間距與肢數(X向排列肢數m*Y向排列肢數n)”的順序注寫當分兩行注寫時,則可不用反斜線“\”。
4、柱截面相對均勻分布(先放置柱角筋,其余按柱截面相對均勻分布),其表達形式為:XX ΦXX\ ΦXX@XXX.
,詳見圖集16G101-3第109頁(附圖)。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