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紫色土區坡地植被水土保持效應及機理 | 作????者 | 鄭江坤等 |
---|---|---|---|
ISBN | 9787030532275 | 類????別 | 農學 |
出版社 | 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7-06 |
叢????書 | 博士后文庫 |
《博士后文庫》序言
序
前言
第一章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
第二章坡地水土流失監測技術與方法
第三章酸性紫色土區典型牧草的水土保持效應
第四章石灰性紫色土區植物籬的水土保持效應
第五章酸性紫色土區坡地苦竹林降水再分配過程與水化學特征
第六章石灰性紫色土區坡地林分改造的水土保持效應
第七章酸性紫色土區不同植被類型的水土保持效應
第八章石灰性紫色土區植被建設的水土保持效應
第九章中性紫色土區林地表層土壤理化性質對滑坡的響應特征
參考文獻
編后記 2100433B
隨著一系列生態工程的實施,紫色土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定量評價紫色土區生態工程的水土保持作用尤為重要。本書基于長時間的野外定位觀測和室內分析,以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為研究亞類,分別探討了典型牧草、植物籬、柏木低效林改造、苦竹林、巨桉和柳杉栽植、植被建設和滑坡后柏木林對紫色土坡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微生物數量特征及其空間分布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研究植被對降水的垂直分配過程及水化學循環機制,進而分析坡地植被下產流產沙規律,并探討其攜帶養分的輸移特征。
水土保持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個特點:一是其科學性,涉及多學科,如土壤、地質、林業、農業、水利、法律等。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和當地經濟水平、土地利用、社會狀況...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個特點:一是科學性, 二是地域性, 三是綜合性,四是群眾性。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改良于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持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水土保持的措施有農業措施...
格式:pdf
大小:244KB
頁數: 8頁
評分: 4.3
為科學合理選擇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利用特爾斐(Delphi)法和模糊數學原理,對紫色土丘陵區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進行區域適宜性評價。以問卷調查為基礎進行評價指標的篩選,從\"求-供\"和\"產-望\"2個角度建立2套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指標與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之間的關系選擇單項指標評價模型,采用特爾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最后結合加權求和與幾何平均方法對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進行綜合評價,并以四川省遂寧市群力村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專家注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自然環境效益,當地農民則看重措施實施后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群力村較為普遍的4種水土保持措施中,退耕還草最為適宜,其次為退耕還林,等高耕作和梯田的適宜性相對較小,與實際推廣情況一致;梯田和等高耕作的適宜性較低主要受到農村勞動力數量、農民投資能力和措施社會經濟效益的限制。
格式:pdf
大小:244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對于防治土壤侵蝕、促進農業增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簡要介紹國外水土保持耕作技術措施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東北黑土區應用較廣的橫坡壟作、壟作區田、少耕免耕、間混作、深松耕法、鼠道耕法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防蝕機理及其效果。
本書主要針對紫色土區的土壤侵蝕形成機制,闡述紫色土區土壤理化性質的空間變異特征,以及土壤侵蝕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影響因素;重點針對紫色土區的梯田、等高耕作、退耕還林、退耕還草4種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從“求–供”和“產–望”兩個角度建立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分別從“點”尺度進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比較評價和從“面”尺度進行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空間評價,指出目前紫色土區比較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適宜區域;建立數量結構優化和空間優化配置相結合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方法,并在小流域進行實證研究,提出該區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最優空間配置模式。
第1章 緒論 1
1.1 紫色土的分布及特征 1
1.1.1 紫色土的區域分布 1
1.1.2 紫色土的主要特征 2
1.1.3 我國紫色土的利用現狀 3
1.1.4 本書的切入點 4
1.2 國內外水土保持措施研究進展 5
1.2.1 我國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概況 5
1.2.2 我國水土保持措施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7
1.2.3 國外水土保持措施研究進展 8
1.3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與優化配置研究進展 10
1.3.1 水土保持措施采納程度 11
1.3.2 世界水土保持方法與技術縱覽 12
1.3.3 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 14
1.3.4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評價 14
1.3.5 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 15
1.3.6 紫色土區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 16
1.3.7 GIS在適宜性評價中的應用 17
1.3.8 存在的不足 19
1.4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框架 19
1.4.1 本書的研究目標 19
1.4.2 本書的主要內容 20
1.4.3 本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21
1.4.4 本書的特色 22
1.5 小結 23
第2章 紫色土區土壤性質的空間分布規律 25
2.1 土壤性質的空間變異及其影響因素 25
2.1.1 母質的影響 25
2.1.2 氣候的影響 25
2.1.3 植被的影響 26
2.1.4 地形的影響 26
2.1.5 農業土地利用的影響 27
2.2 土壤性質空間插值方法 27
2.2.1 樣條函數法 28
2.2.2 反距離加權法 28
2.2.3 趨勢面法 28
2.2.4 克里格法 29
2.2.5 人工神經網絡法 29
2.3 紫色土區土壤性質的空間分布預測 30
2.3.1 小流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31
2.3.2 回歸克里格法 32
2.3.3 土壤性質空間預測精度評價 33
2.3.4 基于回歸克里格法和遙感的土壤性質空間預測 33
2.3.5 土壤性質的空間分布特征 37
2.3.6 土壤性質不同空間預測方法的精度比較 42
2.4 小結 48
第3章 紫色土區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服務功能 49
3.1 紫色土區土壤侵蝕特征 49
3.1.1 土壤侵蝕類型 49
3.1.2 土壤侵蝕強度 50
3.1.3 土壤侵蝕影響因素 52
3.2 紫色土區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蝕空間預測 53
3.2.1 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53
3.2.2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 57
3.2.3 土壤侵蝕評價因子的確定 58
3.2.4 曲水河小流域土壤侵蝕空間分布 61
3.3 紫色土區典型小流域土壤保持服務功能 62
3.3.1 土壤保持服務功能評價模型 63
3.3.2 曲水河小流域土壤保持服務功能評價 63
3.4 小結 66
第4章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理論與方法 69
4.1 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內涵 69
4.2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70
4.2.1 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原則 70
4.2.2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70
4.2.3 自然和社會相結合原則 71
4.3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71
4.3.1 “求–供”評價指標體系 73
4.3.2 “產–望”評價指標體系 73
4.4 評價方法 74
4.4.1 指標權重的確定 74
4.4.2 單項指標評價 77
4.4.3 綜合評價 78
4.5 小結 79
第5章 紫色土區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比較評價 81
5.1 研究區概況 81
5.1.1 基本情況 82
5.1.2 水土保持概況 83
5.2 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指標權重的確定 83
5.2.1 評價指標的選取 83
5.2.2 指標權重的確定 84
5.3 數據獲取與評價標準的確定 85
5.3.1 評價指標的“要求值”和“提供值” 85
5.3.2 評價指標的“產出值”和“期望值” 87
5.4 結果與分析 88
5.4.1 評價指標權重的差異性分析 88
5.4.2 單項指標適宜性評價結果 90
5.4.3 綜合適宜性評價結果 90
5.4.4 評價結果驗證 91
5.5 小結 91
第6章 紫色土區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空間評價 93
6.1 評價指標選取及其權重的確定 93
6.1.1 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 93
6.1.2 指標權重的確定 94
6.2 數據來源及關鍵指標的確定 95
6.2.1 數據來源 95
6.2.2 關鍵指標的確定 96
6.3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空間分布特征 100
6.3.1 梯田 101
6.3.2 等高耕作 104
6.3.3 退耕還林 106
6.3.4 退耕還草 109
6.4 小結 111
第7章 紫色土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 113
7.1 基本流程 113
7.2 水土保持措施數量結構優化 114
7.2.1 優化目標 115
7.2.2 水土保持措施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估算 115
7.2.3 線性規劃模型構建 119
7.2.4 數量結構優化結果 123
7.3 水土保持措施空間優化配置 124
7.3.1 優化目標 125
7.3.2 GIS支持下的多目標決策 125
7.3.3 空間優化配置結果 127
7.3.4 水土保持措施空間優化配置模式 128
7.4 小結 130
參考文獻 131 2100433B
批準號 |
50474060 |
項目名稱 |
露天臺階爆破邊坡地震效應及控制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E0405 |
項目負責人 |
楊軍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北京理工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經費 |
25(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