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4月,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5個本科專業。
截至2020年4月,學院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2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 “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3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具有“電子與信息工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靶畔⑴c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為吉林省優勢特色學科。
截至2020年4月,學院先后獲吉林省精品課5門,吉林省優秀課11門。近三年,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智能車競賽、智能互聯創新大賽“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等競賽國家一等獎15項、二等獎30余項、省部級獎130多項。
長春理工大學前身是長春光機學院,始建于1958年。在建院之初就設立“電子技術”專業、“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專業和專業教研室(簡稱三系)。
在六十年代的專業調整時,電子技術專業改名為光電子專業。
1984年10月長春光機學院機構調整建立了電子工程系,下設“電子技術專業”和“電子儀器與測量專業”,成為電信學院之前身。
1985年“電子技術專業”改名為“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下設光電技術教研室、電子測量技術教研室、自動控制教研室、電子技術基礎教研室、實驗教研室。
1993年增加“工業自動化”專業,1995年申報成功“通信工程”專業,同年將“實驗技術教研室”分解為“基礎實驗教研室”和“專業實驗教研室”。
1998年全國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原“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改名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原“工業自動化”專業改名為“自動化”專業,“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專業被劃撥給光電工程系。同年,長春光機學院機構調整成立“電子信息工程分院”,下設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系,并成立電子技術研究所。
2001年申報成功“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專業。
2002年4月長春光機學院改名為“長春理工大學”,同時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由原電子工程系單獨成立“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同年申報本科專業,新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是國防特色專業。
截至2020年4月,學院擁有國家級納米操縱與制造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吉林省微波通信技術工程實驗室、吉林省光電檢測和智能信息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林省機器視覺智能裝備與檢測科技創新中心、吉林省先進控制技術與智能自動化裝備研發工程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及省部級學科科研平臺。
截至2020年4月,學院近五年先后承擔國家、部委等科研項目140余項、科研總經費7000余萬元;授權國防發明、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4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學獎勵12項;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EI收錄220余篇。
助理職稱評定條件(1)、中專畢業生,一年見習期滿后,考核合格,可初定員級資格;員級資格滿4年后,初定助理級職稱資格(如中專畢業后工作時間已滿五年即可直接初定助理級職稱資格);(2)、大專畢業生,一年見...
廊坊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廊坊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是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積110畝,建筑面積5萬平米,現有中專專業17個,大專專業2個,教學班近百個,在校生4500人...
不錯的,好好學
格式:pdf
大?。?span id="tp5f5pp" class="single-tag-height">479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江西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原自動化系(部分)和學校計算中心組建而成。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社會對IT人才需求的急劇上升,信息工程學院的辦學規模不
格式:pdf
大小:479KB
頁數: 5頁
評分: 4.8
1 / 5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科研論文統計( 2012-2016) 序號 論文名稱 期刊(會議)名稱 作者 時間 1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Theory in the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 MEESC 2014,EI 馬宏鋒 2014 2 Network Topology Discovery Algorithm Based on MIB AMM2014 ,EI 何輝 2014 3 Research of AFroge in Motion Video Detection AMM2014 ,EI 龔成瑩 2014 4 Improving Of Compound Modulation Signal Parameter Estimation SCICT2014,EI 陶冶 2014 5 PCNN Model Analysis and
2021年6月,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黨委被評為“吉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院徽由原子核結構的圖案構成,下面是一本展開的書,“SNSE ECUT”是學院英文簡稱。
2016年3月,學院與中國廣核集團南昌地區管理委員會志愿者團隊于3月5日展開“核”你一起學雷鋒活動活動; 與中國廣核集團在青春廣場共同舉辦“中國夢,核協夢”主題系列活動之“藍色大亞灣,綠色中廣核”展板宣傳活動,舉辦“廣納賢才,核你相約”經驗交流會以及“藍色夢想,核你有約”知識競賽活動。
2015年3月28日,成立核能與核技術協會,提供平臺方便學生進行核科學技術學術交流,進行核科普知識宣傳來提高大學生和普通群眾對核電知識的了解。
截至2020年4月,學院擁有四個本科專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測控技術與儀器、信息對抗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其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測控技術與儀器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吉林省品牌專業;信息對抗技術是國防特色專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測控技術與儀器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信息對抗技術是吉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光學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分別擁有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博士后流動站。
截至2020年4月,學院擁有《應用光學》國家級雙語示范課、《應用光學》國家級精品課、《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省級精品課、《信號與系統》省級精品課,《光學測量》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建有光電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長春理工大學)。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獎2項、部省級教學獎24項,其他級別教學獎2項。
截至2020年4月,有教職工172名,其中教授(研究員)28名,副教授(副研究員)51名,講師63名;擁有博士生導師58名(校內博導39人,外聘博導19人)。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吉林省高級專家3人,吉林省學科領軍教授2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8人。
截至2020年4月,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教育部)、1個國家級光學教學團隊(教育部)、1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1個首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國防科工局)、1個吉林省首批黃大年式科研團隊、4個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等高水平教學和科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