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傳遞、承載和處理信息的媒介和通道。包括基礎信息管線、通信局房、無線基站、衛星接收站、長途通信光纜等。
《建筑學名詞》第二版。
如何看待城市基礎設施融資的bot模式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作用
論文摘要: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基礎設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甚至成為制約現代城市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在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融資渠道不足。本文對傳統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B...
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費基礎設施配套費主要用于建設項目以外的市政公用配套設施,包括城市主次干道、給排水、供電、供氣、路燈、公共交通、環境衛生和園林綠化等項目的建設和維護,是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補充,與各項...
BOT模式在標準的BOT模式中,私人財團或國際財團自己融資來設計、建設基礎設施項目。項目開發商根據事先約定,經營一段時間以收回投資。經營期滿,項目所有權或經營權將被轉讓給東道國政府。BOT融資模式的基...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基礎設施的定義和分類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 , 是用于 保 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 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 的 一般物質條件。 “基礎設施 ”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 公共 設施 ,即俗稱的 基礎建設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而且包括教育、科技、 醫療衛生、 體育、 文化等社會事業即 “社會性基礎設施 ” (social infrastructure 。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 化、 環境保護、 文化教育、 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 等。 它 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 , 經濟越發展 , 對基礎設 施的 要求越高 ; 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 , 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 著 巨大的推動作用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 7頁
評分: 4.6
1 城市品牌的定義及分類 第一節 城市品牌的內涵 正如人們對品牌的理解千差萬別一樣, 實踐界和學術界對城市品牌的認識也 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對城市品牌研究和實踐現狀的廣泛整理, 筆者嘗試 著給予如下定義 :所謂城市品牌( Urban Brand )是指城市建設者分析、提煉、整 合所屬城市具有的獨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稟賦、歷史文化沉淀、產業優 勢等差異化品牌要素, 向城市利益相關者提供持續的、 值得信賴的、 有關聯的個 性化承諾,以提高城市利益相關者對城市的認同效應和滿意度, 增強城市的聚集 效應、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杜青龍等, 2004 張燚等, 2006)。城市品牌是城 市管理者需要悉心經營和培育的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它所帶來的持久品牌價值和 品牌力將創造出遠高于資本成本的收益, 并給這座城市和利益相關者帶來無限的 發展機會。 從城市品牌的概念上看, 城市品牌塑造的目標就是
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由城市中可以發揮調節空氣質量、水質、微氣候以及管理能量資源等功能的自然及人工系統和元素組成,這些系統和元素發揮著類似于自然過程與功能的作用。這一類基礎設施中最為常見的內容包括林地、開放空間、草地與公園以及河流廊道等,也就是所有具有滲水性地表和能夠支持植物生長的土壤的場地。因為它模仿自然系統,所以這種“綠地結構”具有整體性,同時也包括了由植被、土地和水體所產生的水系和微氣候系統——本質上是城市系統所依賴的生態基礎設施。2100433B
城市基礎設施對生產單位尤為重要,是其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之一。城市基礎設施一般分為兩類,分別是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
1、工程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能源供給系統、給排水系統、道路交通系統、通信系統、環境衛生系統以及城市防災系統等六大系統。
2、社會性基礎設施則指城市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基礎性商業服務、教育科研、宗教、社會福利及住房保障等。
我國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
據造價通工程造價信息網獲悉,江西住建系統不斷加強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江西著力完善配套管網。由省財政補助10億元、國開行融資33億元重點支持48個市、縣污水管網建設,確定建設項目804個,管網長度1823公里,目前項目建設已全面啟動。重點加強對列入國家重點減排責任項目的20座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的督導,目前項目已全部建成,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7.5萬立方米/日。積極推進城市排水防澇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把城市排水防澇規劃作為加強城鎮地下管線規劃統籌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各地排水防澇規劃編制工作的督導。目前,南昌市、贛州市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規劃編制并獲批復。
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南昌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南昌市餐廚垃圾試點項目已建成并投入試運行,填補我省空白。2014年底,全省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3.09%。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確定了南昌市、宜春市為全省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宜春市被列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全省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積極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確定了南昌市、景德鎮市、共青城市和進賢縣四個市縣為全省試點市、縣。景德鎮市昌南拓展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建成長度6.2公里,南昌市洪都大道電力管廊建設長度3.9公里。加強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指導,萍鄉市列入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推進園林城市創建。全省11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國家園林城市行列,設市城市的綠化三大指標居全國前列。積極推進防災避險公園建設。全省建有防災避險公園32個,面積1218公頃。各地按照相關標準和規范,在防災避險公園建設中配備供水、供電、排污等必要的應急設施,留出開敞空間,保證綠地防災避險功能的實現。
嚴格執行群眾健身相關設施配套標準。在城鄉規劃編制和審查過程中,要求各地新建居住區和社區嚴格執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確保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達到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江西省住建設廳要求強化城鄉規劃批后監管,未經核實或者經核實不符合規劃條件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房屋權屬登記機關不得辦理權屬登記,切實將群眾健身相關設施配建指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