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類同的土質條件下非發震斷裂上震害無明顯加重的新結論。此外,他還首先提出要區分地面震動和地基在地震中因喪失承載能力而產生的兩種震害,并提出應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他同時還研究發現地基受震后形成的“液化”等低速層在一定條件下對地震波的傳播有衰減作用。
10-8萬年以來有過活動的斷裂,這些斷裂稱為活動斷裂,也就是潛在發生地震的斷裂,換句話說,也就是有可能在這些斷裂帶中發生地震。2100433B
非發震斷裂是指場地內與震源無構造聯系的斷裂。根據對通海和海城兩次地震的宏觀震害調查,證實非發震斷裂無加重震害的趨勢。例如海城地震后調查了500多個村莊,其中28個村莊位于非發震斷裂上,它們的震害指數在同類場地平均震害指數衰減曲線上是隨機分布的(圖3-20)。因此,不應提高非發震斷裂的場地烈度。
仔細看看抗震規范4.1.7條? 抗震設防烈度小于8度的地區,可忽略發震斷裂錯動對地面建筑的影響
氣泡膜防震隔音的原理: 大家都知道氣泡膜被大量用于手袋箱包的彈性襯里,工業生產的隔音、隔熱材料、農用保溫材料、水產養殖的漂浮設備、體育用品的防護墊,水上作業救生器材,家庭、賓...
你好,非具象藝術裝飾畫往往是在抽象的筆觸、狂奔的意念之間,意旨凝結于具體形象所暗含的隱喻之上。通常在形式與造型上介于抽象與具象藝術的兩極之間。 希望能幫到你!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 5頁
評分: 4.7
基于水口水庫誘發地震震源機制解及震中時空分布特征,探討了水口水庫誘發地震的發震斷裂。通過對ML4.1地震及后期地震震源機制解的對比,認為ML4.1地震的發震斷裂為北西向的閩江斷裂帶。
地震是斷裂活動的一種方式,因而地震的孕育與斷裂的形成之間有緊密內在聯系,除極端脆性巖石材料外,巖石破裂和地震發生常經歷三個階段:①巖石松弛或擴展階段,與之相應的是孕震階段;②巖石硬化階段與之相應的是臨震階段;③巖石裂開階段,相應的是發震階段。從發震角度可將斷層滑動分為穩定滑動(蠕滑)和黏滑兩類,前者表現為斷層蠕動,后者則往往伴生地震,兩種滑動形式交替貫穿于斷裂運動的全過程,形成明顯的階段性。斷裂活動與地震活動的階段性和周期性是兩個共同的重要特征,斷裂活動的階段性、周期性與地震孕育、發生之間的對應關系,不但揭示了斷裂與地震間的內在聯系,而且可據此作出正確的地震預報。
1.對符合規定之一的情況,可忽略發震斷裂錯動對地面建筑的影響:
1)抗震設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動斷裂。
3)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和9度時,前第四紀基巖隱伏斷裂的土層覆蓋厚度分別大于60m和90m。
2.對不符合規定的情況,應避開主斷裂帶。其避讓距離不宜小于規范對發震斷裂最小避讓距離的規定。
10.1 調查范圍
發震構造調查在震級6級及6級以上的極震區進行,對極震區以外的地區僅作孕震構造環境的補充性考察。對6級以下破壞性地震的發震構造調查只做發震構造環境分析工作。
10.2 調查內容
發震構造調查包括地震地表破裂帶和地震斷層的幾何學及運動學特征調查和發震構造環境的調查。
10.2.1 地震地表破裂帶幾何學和運動學特征調查項目:
a) 地震地表破裂帶幾何結構和空間展布;
b) 發震斷層的運動學性質;
c) 斷層位移及其空間分布特征;
d) 發震斷層晚第四紀活動習性;
e) 小型地塹、褶皺隆起、擠壓性凹陷、地震鼓包、擠壓壟脊等各種伴生構造的調查。
10.2.2 發震構造環境調查項目:
a) 發震斷層運動學性質、產狀、規模、分段性、古地震復發模式、平均滑動速率等;
b) 結合震源深部構造和近場測震等資料,確定本次地震的發震構造。
10.3 技術要求
10.3.1 對地震地表破裂帶進行l:1 000~1:50 000比例尺的條帶狀地質填圖和水平或垂直位移的實測。
10.3.2 對地震地表破裂帶的總體形變特征(空間展布、幾何結構等)以及反映地震斷層運動學性質的構造現象(次級斷層的幾何組合、標志地質體、地貌面或構造線的位移、各種典型伴生構造等)進行詳細地拍照、攝像,并做必要的文字和聲像說明。
10.3.3 對地震期間發生位移的標志地質體、地貌面或構造線,應采集必要的年代或標本樣品,用便攜式GPS接收儀測定其經、緯度,標繪在地震地表破裂帶條帶狀地質圖上。
10.3.4 野外調查結束之前,應對原始資料做如下核實:
a)野外記錄本的檢查:包括觀察點、觀察現象的描述和圖表、樣品編號及采樣地點等是否清晰準確;
b)樣品整理:確定是否需要補采樣品;
c)重要平面圖和剖面圖的核查z地震地表破裂帶條帶狀地質圖、實測剖面圖等是否完整準確10.4 編寫調查報告
現場調查結束按附錄F編寫發震構造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