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非均勻地形的低矮建筑物風荷載干擾效應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
項目負責人 | 陳波 | 依托單位 | 北京交通大學 |
低矮建筑房屋高度低,風荷載易受到周圍建筑物的干擾效應影響,建筑物表面風壓分布與單體建筑物存在較大區別。本項目通過風洞實驗,并結合CFD數值模擬,針對工業園區低矮建筑群和處于城市中心區的低矮建筑物等兩大類典型建筑群開展干擾效應研究;針對平屋面低矮建筑群,系統研究了風向、間距等對2個相同低矮建筑物、1排3列、3排1列以及多排多列低矮建筑群的風荷載干擾效應影響規律,給出了屋面平均風壓和極值風壓系數的干擾因子變化規律,建筑群角部建筑物風荷載放大效應明顯,其建筑物屋面角部區域放大更為明顯,中心區域建筑物主要呈現遮擋效應;給出了不同建筑群布置下,建筑物之間流動模式的界限,阻力系數曲線在不同流動模式間距界限處出現跳躍性變化,建筑物表面風壓也呈現特殊分布形式;揭示了非均勻地形條件下單體建筑物和群體建筑物的風荷載變化規律,建筑物之間距離較近時干擾效應受非均勻地形影響比建筑物間距較大時的影響更為顯著;研究了高層建筑對低矮建筑物風荷載的影響規律,高層建筑物對低矮建筑物的風壓特性影響顯著,當低矮建筑物位于高層建筑物迎風上游時,距離較近時出現明顯的正壓現象,當位于高層建筑物的迎風下游時,低矮建筑物表面負壓出現明顯的放大現象,且間距越近,高層建筑物高度越大時,影響越顯著。 2100433B
針對平屋面、雙坡屋面和柱狀屋面等三種典型低矮建筑物,通過風洞實驗的測速、測壓和流場粒子顯示技術,并結合CFD數值模擬,研究上游遠距離地形、中距離地形和近距離附近建筑物,對近地邊界層風場和低矮建筑物風荷載的影響機理,提出適合屋面風荷載特性、考慮空間相關性折減效應的極值風壓計算方法,建立水平非均勻地形的近地邊界層風速模型和典型形式單體低矮建筑物的平均與極值風荷載模型。通過風洞實驗,并結合人工神經網絡技術,針對工業園區低矮建筑群和處于城市中心區的低矮建筑物等兩大類低矮建筑物,研究在水平均勻和非均勻地形條件下,地形粗糙度長度系數、風向、周圍干擾物分布形式、建筑物密度、低矮建筑物自身幾何形狀等參數,對建筑群周圍的氣流流動模式、湍流特性、建筑物表面平均和極值風壓的影響規律,揭示地形和周圍建筑物對低矮建筑物的風荷載干擾機理,建立考慮干擾效應的低矮建筑物圍護結構抗風設計方法。
中國規定的基本風壓w0 以一般空曠平坦地面、離地面10米高、風速時距為10分鐘平均的最大風速為標準,按結構類別考慮重現期(一般結構重現期為30年,高層建筑和高聳結構為50年,特別重要的結構為100年)...
對建筑的影響是使建筑產生側向變形,風大時產生振動,(主要是對高層建筑的影響)。主要由基本風壓,風壓高度變化系數,風荷載體形系數,風振系數。這些系數和所在地的風的大小,建筑高度,建筑的外形,和地區粗糙度...
1噸的力作用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就是10KPa,1Pa=1N/平方米,自然1KN=1KPa*平方米,可以理解成1噸=10KPa=10KN。但是關于采用天然地基或樁基,地勘如果沒有現成的資料如何估算呢?能...
格式:pdf
大小:1.0MB
頁數: 6頁
評分: 4.3
低矮建筑通常都是成群出現的,周邊建筑對被包圍建筑的風荷載存在干擾效應。通過剛性模型表面測壓風洞試驗對被同類周邊建筑所包圍的平屋面低矮建筑表面風壓系數進行測量,分析周邊建筑的建筑面積密度、相對高度及排列方式對被包圍建筑平屋面上的最大局部負風壓及最大屋面升力的干擾因子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最大局部負風壓的干擾因子除少數周邊建筑面積密度很低或相對高度較矮時大于1.0外,多數情況下都小于1.0;所有存在周邊建筑的試驗工況中最大屋面升力的干擾因子總是小于1.0;兩個干擾因子都隨周邊建筑面積密度的增大而減小;當周邊建筑的相對高度小于1.0時,兩個干擾因子都隨周邊建筑相對高度的增大而減小,但當周邊建筑的相對高度大于1.0時,兩個干擾因子對周邊建筑相對高度的變化不敏感。基于上述試驗結果,將兩個干擾因子擬合成周邊建筑面積密度及相對高度的函數形式,為低矮建筑的設計提供依據,為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的修訂提供參考。
格式:pdf
大小:1.0MB
頁數: 7頁
評分: 4.8
采用可實現的k-ε湍流模型,對處于B類地貌風場中由4棟復雜體型高層建筑組成的建筑群進行了靜力風荷載和風場的數值模擬,計算得出了群樓周圍的流場分布和建筑表面各測點的風壓,與風洞試驗結果比較表明:數值模擬方法具有較好的精度,可用于兩個以上的復雜體型高層建筑群樓的靜力干擾研究。著重討論了復雜體型高層建筑物之間的靜力干擾效應,結果表明:串列布置時,上游建筑對下游建筑的迎風面和側風面都有影響;而并列布置時,靜力干擾作用只發生在相鄰建筑物的側風面,對相鄰建筑物的迎風面影響很小;靜力干擾效應隨高度有顯著的變化,尤其對高低錯落的建筑群,表現為明顯的三維效應。
本項目主要研究構建一套能夠滿足低矮建筑物風荷載和復雜地貌的近地面風場狀況實測研究需要、同原型尺寸基本相當、可移動的的模型房屋及測試系統。在臺風登陸時將該系統布置在臺風登陸地區開展實測研究,變被動的等待臺風登陸為主動的尋找臺風,創造開展實測研究的機會。重點研究強臺風時近地面風場狀況(風速剖面、湍流度剖面、功率譜等)和低矮房屋風荷載狀況,獲得具有工程意義和科學價值的實測數據。將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方法和新技術應用于實測系統的建造和實測數據的分析,以獲得更加準確和可靠的實測數據,發現低矮建筑物風效應的典型性特征。將現場實測、風洞試驗、數值模擬等研究手段結合起來開展低矮建筑物抗風問題的研究,挖掘不同研究手段所獲得結果的相似性特征,檢驗風洞實驗和數值模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一步的改進風洞實驗和數值模擬方法。提出在臺風作用下低矮建筑物的等效風荷載確定的新方法,為低矮建筑物的抗風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2100433B
批準號 |
50778072 |
項目名稱 |
臺風作用下低矮建筑物風荷載的實測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E0810 |
項目負責人 |
李正農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湖南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經費 |
34(萬元) |
采用現場實測、風洞試驗和LBM模擬,研究近海山地區域的風場與低矮房屋風荷載。本項目擬在我國近海的3種典型山區地貌上,以既有典型2-7層低矮民宅和擬研制的1套可移動式2層足尺實驗房為試驗對象,建立近海山地風場和低矮房屋風荷載的現場實測基地、并進行實測,獲取臺風作用下近海山地的風場和低矮房屋風荷載特性。接著通過開展低矮房屋風荷載的風洞試驗和LBM模擬研究,結合分形等數據分析方法,將現場實測結果與風洞試驗和LBM模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根據總結出的相關規律和特征改進風洞試驗和LBM模擬方法,以提高風洞試驗和LBM模擬的準確性,并以此解決低矮建筑物風荷載研究的一些重要基礎性問題,澄清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認識,為此類結構的抗風設計和以后規范中相關條文的修改、增加積累數據和提供參考。本項目成果對于提高我國近海山地區域低矮房屋的抗風能力、減輕風災損失、提高城鄉建設規劃和低矮房屋建設的技術水平具有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