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在西漢時代(公元八世紀)賈讓在“治河三策”中就提出:“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者”。就是要“還灘于河”不與水爭地的主張。有的國家很早出現以舟為家,甚至形成水上村鎮,以適應自然的防御洪水的方法。這是防洪非工程措施思想的萌芽。根據防洪實踐運用的經驗,防洪工程措施必須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效能。故在20世紀60年代就正式形成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得到較快的發展。中國在50年代就采用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洪水預報、警報和救濟相結合的辦法,對減少洪災損失取得明顯的效果。有些國家也正在試辦,其中美國發展得較快。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發展主要由于:
①只靠工程措施既不能解決全部防洪問題,又費用高昂,必須考慮非工程措施的結合。
②洪泛區的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人口和財富迅速增長,以致世界各國雖作了大量的防洪工程,但洪水所造成的損失仍然有增無減。
③現有防洪工程多數防御標準不高,提高標準在經濟上又不合理,而超標準的洪水又可能發生。
④大型防洪工程投資大,占地多,移民問題突出,開發條件越來越差,可興建的工程越來越少。因此,以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來減少洪災損失的途徑,日益為人們重視。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理論與方法日益得到發展。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基本內容,一般可概括為;
①洪泛區管理。按洪水危險程度和排洪要求,將不宜開發區和允許開發區嚴格劃分開;允許開發區也根據可能淹沒的機率規定一定用途,并通過政府頒布法令或條例進行管理,防止侵占行洪區,達到經濟合理地利用洪泛區。
②對洪水易淹區內的建筑物及其內部財物設備的放置等方面都給予規定。例如規定建筑物基礎的高程、結構,規定財物存放在安全地點,或在洪水到來前移至安全地點等。
③洪水保險。通常指強制性的洪水保險,即對淹沒機率不同的地區,對開發利用者強制收取不同保險費率,從經濟上約束洪泛區的開發利用。
④制定居民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在洪水易淹區設立各類洪水標志,并事先建立救護組織和準備搶救器材,根據發布的洪水警報進行撤離。
⑤超標準洪水緊急措施的部分措施。
⑥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把實測或利用雷達遙感收集到的水文、氣象、降雨、洪水等數據,通過通訊系統傳遞到預報部門分析,有的直接輸入電子計算機進行處理,作出洪水預報,提供具有一定預見期的洪水信息,必要時發出警報,以便提前為抗洪搶險和居民撤離提供信息,以減少洪災損失。它的效果取決于社會的配合程度,一般洪水預見期越長,精度越高,效果就越顯著。中國1954年長江洪水預報和1958年黃河洪水預報,以及美國1969年密西西比河洪水預報,均取得良好效果。
⑦救災。從社會籌措資金、國家撥款或利用國際援助等進行救濟,給受災者以適當補償,以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居民生產生活。救災雖不能減少洪災損失,但可減少間接損失,增加社會效益。
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用防洪工程措施控制洪水是有限度的。因此,防洪非工程措施作為減少洪災的綜合措施之一,越來越被重視。防洪非工程措施還待繼續發展完善,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的合理結合及其各自效益的評價尚需研究。
主要是攔蓄分泄。攔;主要是保持水土,攔截徑流,泥沙,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有治坡工程,生物措施有植樹造林,封山育林育草。蓄;主要是攔蓄洪水,削減洪峰。分;處理超額洪水,修建分洪閘開辟分洪道。泄;充分發揮河道...
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是防治山洪災害的工程措施,還是非工程措施?
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是國家防治山洪災害的一項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除了水文監測系統,還有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也算非工程措施的一種,相對于工程性的措施,如加固河堤、拓寬河道、植樹造林等都是工程性措施,非工...
格式:pdf
大小:92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縱觀近年的防洪安全建設,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投入不斷加強,工程措施的建設日趨完善,非工程措施的建設逐漸成熟,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緊密結合,在防洪安全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形成防洪非工程措施源起何時現難以定論,但有關資料表明,從發生洪水災害起,就已經形成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只不過那時的防洪非工程措施還比較原始。實際上是先有防洪非工程措施,后有防洪工程建設的。隨著發生洪水頻率的加大和社會的進步發展,防洪工程逐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火力發電廠的防洪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在于輔助工程措施發揮功能、協調人與洪水之間關系、緩解洪水災害影響的 措施,主要包括洪水預報、洪水警報、蓄滯洪區管理、洪水保險、河道清障、河道管理、超 標準洪水防御措施、災后救濟等,通過這些非工程措施,可以避免、預防洪水侵襲,適應各 種類型洪水的變化,更好地發揮防洪工程的效益,從而減輕洪災損失。火力發電廠根據其防 洪標準應采取以防洪工程措施為主,防洪非工程措施為輔的防洪體系,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防 洪堤、排洪溝、河道整治、水庫、擋水圍墻、場地整體墊高等構筑物來防御洪水的威脅。防 洪堤主要適用于遠離城鎮,地形開闊的工程建設中,就近有充足的土石方來源,并且洪水位 較高;排洪溝主要是對自然形成的溝渠進行整治與連通,要求有地勢較低的排泄源,能快速 將洪水排泄;河道整治和水庫工程是水利主管部門負責建設的,火電廠建設工程位于上述工 程規劃的防洪范圍之內,且防洪標準能滿足電廠工程的防洪要求,電廠可利用其防洪;擋水 圍墻適用于洪水位較低、場地條件有限、土石方來源較困難的工程,并且適宜于要求形象較 高的工程中;場地整體墊高主要適用于洪水位較低的工程。
流域防洪調度就是運用防洪工程或防洪系統的一類專業非工程性措施。
各種防災預報和預案的制定也落實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應用。
這是近20年出現的一種防洪觀點。其產生的背景是:防洪工程措施防御洪水的能力有一定限度,防洪工程投資日益增大,工程措施的利用率不高,投資與效益不相適應等。美國從1958年開始接受這一概念,采取非工程性措施來預防或減輕洪災損失。例如,對洪泛區進行規劃和管理,充分發揮其分洪、蓄洪的作用;發展洪災保險和救濟事業;建立先進的洪水預報和警報系統等。非工程防洪雖未形成完整的理論,但已成為目前世界防洪工作上的一個新概念,對于結合城市所在地區的河流流域規劃,統籌擬定城市防洪措施,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