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水環境數值模擬的基本理論,廣泛并有重點地討論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數值模擬的方法以及模擬結果的可視化技術。全書包括第1章水環境保護基礎,講述水環境質量及其表征、保護標準以及水流運動的基本規律;第2章污染物在水流中的遷移轉化,介紹污染物在水流中的擴散、分散、衰減以及水體的耗氧與復氧;第3章河流水質模型,第4章湖泊(水庫)水質模型,第5章海灣水質模型及第7章地下水水質模型,介紹在河流(含感潮河流與河口)、湖泊、水庫、海灣和地下水中水質變化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方法;第6章水處理工藝水質變化數值模擬,介紹在水處理主要工藝流程中的污染物變化的模擬方法;第8章水環境數據模擬結果可視化,敘述水環境數值模擬結果的可視化原理、實現環境和軟件開發技術;第9章水質模型數值求解的實現,介紹實現水質模型數值教育處的FORTRAN語言和MATLAB語言及其應用程序,附有相關數值計算的源程序可供參考。本書適合于作為水資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1 水環境保護基礎
1.1 水環境質量及其表征
1.2 水環境質量標準
1.3 水流運動基本規律
1.4 水環境模擬方法
2 污染物在水流中的遷移轉化
2.1 污染物在水流中的擴散
2.2 污染物在水流中的分散
2.3 污染物在水流中的衰減
2.4 水體的耗氧與復氧過程
3 河流水質模型
3.1 水質模型發展概況與分類
3.2 河流水質模型的基本方程
3.3 河流一維水質模型及其求解
3.4 河流平面一維水質模型及其求解
3.5 河口及感潮河流水質模型
3.6 河流水質模型的應用實例
4 湖泊(水庫)水質模型
4.1 湖泊、水庫的水環境特征
4.2 零維及一維湖庫水質模型
4.3 二維湖庫水質模型
5 海灣水質模型
5.1 海灣水流運動特點及動力學模型
5.2 潮流混合模型
6 水處理工藝水質變化數值模型
6.1 描述三種連續流反應器的基本方程
6.2 沉淀和過濾過程的數值模擬
6.3 活性污泥過程的數值模擬
6.4 生物過程數值模擬
7 地下水水質模型
7.1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遷移轉化
7.2 滲流運動與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方程
7.3 地下水水質模型的求解
8 水質數值模擬結果可視化
8.1 系統可視化研究概況
8.2 耦合模型成果的可視化開發
8.3 系統開發環境
8.4 動態多媒體演示系統的研制
8.5 系統評價
9 水質模型數值求解的實現
9.1 水質模型數值求解的FORTRAN實現
9.2 水質模型數值求解的MATLAB實現 2100433B
我們來到郊外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我們大吃一驚:看看小河,里面都是吃過的食品袋和垃圾袋,還有許多其他的臟物。河里的小魚好象快沒有了氣似的,似乎在請求燕子幫助它們把水里的臟東西給清理一下。然后告訴人們不要...
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河道湖泊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承載著各自然要素間的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河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①通道功能,與交通干線等人工廊道相類似,河道起到不同板塊間運輸和連接通...
格式:pdf
大小:378KB
頁數: 3頁
評分: 4.3
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將三維數據轉化成圖像,輔助建筑的設計、施工、裝飾等各個環節,效果很好且前景廣闊。我國在這方面雖取得了較大成就,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組織力量開發商業軟件已成為當務之急。
格式:pdf
大小:378KB
頁數: 5頁
評分: 4.3
水利信息化系統通常是數據密集型系統,對防汛預警等業務的數據實時查詢要求高.當前,應用于水利系統的圖形可視化技術還需要克服操作復雜,實現過程繁瑣、效率低、缺乏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問題.利用可視化評估準則,對比當前流行的幾種可視化技術,著重分析其渲染功能和使用性能,實驗驗證ECharts不僅能滿足水利系統對業務數據進行快速、高效的展示的需求,而且簡單適用,方便操作.結合水利系統智慧滁河管理項目,提出一種基于ECharts可視化工具的水利系統開發模型,為水利系統可視化提供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什么是可視化?
種類繁多的信息源產生的大量數據,遠遠超出了人腦分析解釋這些數據的能力。由于缺乏大量數據的有效分析手段,大約有95%的計算被浪費,這嚴重阻礙了科學研究的進展。為此,美國計算機成像專業委員會提出了解決方法--可視化。可視化技術作為解釋大量數據最有效的手段而率先被科學與工程計算領域采用,并發展為當前熱門的研究領域--科學可視化。 可視化把數據轉換成圖形,給予人們深刻與意想不到的洞察力,在很多領域使科學家的研究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大至高速飛行模擬,小至分子結構的演示,無處不在。在互聯網時代,可視化與網絡技術結合使遠程可視化服務成為現實,可視區域網絡因此應運而生。它是SGI公司在2002年3月提出的新理念。它的核心技術是可視化服務器硬件和軟件。 科學可視化的主要過程是建模和渲染。建模是把數據映射成物體的幾何圖元。渲染是把幾何圖元描繪成圖形或圖像。渲染是繪制真實感圖形的主要技術。嚴格地說,渲染就是根據基于光學原理的光照模型計算物體可見面投影到觀察者眼中的光亮度大小和色彩的組成,并把它轉換成適合圖形顯示設備的顏色值,從而確定投影畫面上每一像素的顏色和光照效果,最終生成具有真實感的圖形。真實感圖形是通過物體表面的顏色和明暗色調來表現的,它和物體表面的材料性質、表面向視線方向輻射的光能有關,計算復雜,計算量很大。因此工業界投入很多力量來開發渲染技術。
可視化硬件
可視化硬件主要是圖形工作站和超級可視化計算機。圖形工作站廣泛采用RISC處理器和UNIX操作系統。具有豐富的圖形處理功能和靈活的窗口管理功能,可配置大容量的內存和硬盤,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輸入/輸出和網絡功能完善,主要用于科學技術方面。 1997年SGI推出了不用總線的UMA結構O2工作站。它采用高帶寬的存儲器系統,取消了視頻卡、圖形卡、圖像卡。圖形處理、圖像處理、視頻處理、存儲器和主存儲器用一個統一的存儲器系統代替,帶寬可達到2.1GB/s。CPU和視頻顯示可直接訪問統一的存儲器系統。此外,它還有一個單獨的窗口界面,能讓用戶通過該窗口訪問Web站點,而一個文件列表在窗口頂部,方便用戶對媒體資源進行管理。 2000年SGI推出強力臺式工作站Octane2。Octane2把具有突破性的新一代Vpro3D圖形系統、先進的交叉開關(Crossbar)結構和最新的MIPS RISC處理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了Octane2及其空前的精確性、交互性和快速的圖形功能,用戶可以解決最富有挑戰性的三維造型、可視化及圖形處理問題。 Octane2含有集成在一塊芯片上的OpenGL 1.2的核心功能及圖像擴展的部分硬件加速功能。可用硬件實現鏡面光照計算、能夠快速準確地展現曲面,并具有48比特RGBA功能。它是當今高水準的可視化臺式工作站。它可為用戶提供雙通道的雙頭顯示。 2000年7月SGI推出了可視化與超級計算完美結合的Onyx 3000系列超強圖形系統。 Onyx 3000在模塊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系統硬件由7種模塊構成:圖形擴展模塊G-brick,基本輸入/輸出擴展模塊I-brick,PCI擴展模塊P-brick,高性能I/O擴展模塊X-brick,路由器互連擴展模塊R-brick,CPU擴展模塊C-brick和磁盤擴展模塊D-brick。全機采用NUMA3體系結構。高性能的模塊化連通性有利于把超級計算能力和可視化處理無縫集成。全機可由2個CPU擴展到512個CPU。Onyx3000采用InfiniteReality3圖形處理流水線,可實時地對三維形體進行渲染。其中包括色彩、透明、紋理、光照等功能。 2002年2月SGI推出Onyx3000IP機,采用性能更好的Infinite Performance圖形處理流水線,速度更快、圖形更精致。Onyx3000其卓越的性能和靈活性可使用戶得到驚人的視覺真實效果,并充分保護用戶的投資。
可視化軟件
可視化軟件一般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操作系統,該層的一部分程序直接和硬件打交道,控制工作站或超級計算機各種模塊的工作,另一部分程序可進行任務調度,視頻同步控制,以TCP/IP方式在網絡中傳輸圖形信息及通信信息。 第二層為可視化軟件開發工具,它用來幫助開發人員設計可視化應用軟件。 第三層為各行各業采用的可視化應用軟件。 大多數可視化工作一般都在圖形工作站上進行,少數大型的、需要協同工作的可視化工作在超級圖形計算機上進行。 SGI是視算技術的先驅之一,在強有力的高速圖形硬件支持下,SGI推出了一系列功能強大的可視化軟件開發工具,如IRISGL(圖形庫)、IL(圖像庫)、VL(視頻庫)、ML(電影庫)、CASE Vision(軟件工程可視化開發工具)等,其中IRISGL后來被工業界接受,成為業界開放式標準,稱為OpenGL。 OpenGL支持一種立即方式的接口,信息可以直接流向顯示器。SGI還開發出許多OpenGL的應用程序接口(API),如OpenGL Optimizer是一種多平臺工具箱,提供高層次的構造、交互操作,在CAD/CAM/CAE和AEC的應用中提供最優的圖形功能。OpenGL Volumizer是體渲染的突破性工具,便于對基于體素的數據集可視化。OpenGL Performer是實時三維圖形渲染工具。OpenGL Inventor是三維視景處理工具。Open GL VizServer是一種提供遠程可視化服務的工具。 自從OpenGL推出以來,已有兩千多個三維圖形應用軟件在其上開發出來。如A/W公司的三維動畫軟件Maya、PTC公司的CAD/CAM/CAE應用軟件Pro/Engnieer。Landmark公司的石油勘探與開發軟件R2003,MultiGen公司的視景仿真軟件Paradigm等。
數據可視化
數據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 ,關于數據表現形式的科學技術研究 。
可視化區域網絡
當前推動圖形技術進步的動力是: ·隨著數據的不斷增長,能提供商品化的圖形渲染產品; ·隨著數據的不斷增長,能經濟地提供大量數據的寬帶網絡; ·為了加強協作,要求為全球性的團體提供全球化的數據。 解決以上三個問題的核心技術是:采用可擴展的圖形計算機,例如Onyx3000和采用OpenGL VizServer遠程可視化服務器軟件。采用OpenGLVizServer后,可以使通用的客戶機設備通過網絡訪問先進的可視化計算資源。 以Onyx超強可視化計算機和遠程可視化服務器軟件OpenGL VizServer為核心的可視化區域網絡(VAN)可供全球性的群體利用一般的客戶機通過互聯網訪問放置在某處的超強可視化計算資源。
為什么VAN現在可行?
五年前,由于技術上的原因,人們集中在開發先進的圖形渲染技術。而當前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使圖形渲染產品變得更便宜。今后五年內主要問題是如何使圖形渲染結果能供任何地方的群體和個人使用。 要解決以上問題可采用VizServer 2.0軟件,這可以使全球任何地方的團體和個人得到圖形渲染的結果,這是實現可擴展的、協同式的、全球可得到的圖形關鍵。VizServer消除了要和先進的圖形渲染系統必須有形連接的障礙,使得協同研究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實現應用透明的協作。
VizServer如何工作?
·圖形渲染完全在超強的可視化計算資源(如Onyx3000)上實現; ·圖形渲染結果一幀一幀地通過網絡傳送給客戶端; ·客戶端對圖形渲染結果解壓縮。 客戶端只要發送控制流,而后端的可視化資源根據客戶要求發送數據流(見附圖)。在VAN中首先要有先進的可視化結點,例如可采用機構級的Onyx3000或部門級的Onyx300或個體級的SiliconGraphicsFuel工作站或Onyx3000先進可視化計算機,其次要采用遠程可視化服務器軟件OpenGLVizServer2.0。VizServer的應用性能、帶寬均能滿足在當前現有網絡上經濟地傳送圖形渲染結果的要求。
遠程可視化服務器的應用
SGI公司在加拿大演示了遠程可視化服務。2001年11月8日SGI宣布該公司進行的遠程可視化服務試驗獲得了成功。這次演示的目的在于展示SGI公司基于SGIOpenGLVizServer技術開發的SGI可視化服務環境的各種功能和整體性能。SGI公司從2001年6月到8月,在CANARIE公司貫穿整個加拿大的高帶寬網--CA*net3上進行了這次遠程可視化服務試驗。所使用的OpenGLVizServer解決方案使得運行IRIX、Linux、Solaris或WindowsNT操作系統的普通臺式機用戶也能夠使用SGI Onyx3000系列高性能可視化系統的所有功能。這一解決方案實現了廣大網絡用戶通過網格共享網格上的數據、計算能力以及可視化系統等資源。所謂的網格計算是一種通過Internet或專用網絡,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各種計算資源,如超級計算機、機群、存儲系統和可視化系統,進行互聯,形成一個資源整體的方法。 這次試驗使用了位于McConnell大學McConnell腦圖像研究中心的一臺SGIOnyx系列可視化系統,并從距離該中心100到1900英里遠的城市遠程運行這一系統生成的各種圖形顯示和操作功能。試驗的結果再次證實了桌面工作站能夠交互地訪問位于蒙特利爾的一臺SGIOnyx系列系統上生成的圖形,可視化服務使任何用戶都能夠通過網格,與超級計算結果進行交互。現在,全加拿大的科學家都能夠使用位于加拿大境內任何地方計算的可視化資源,并且能夠在他們的桌面電腦上對這些資源實現交互可視化。 SGI公司在格拉斯哥的科學中心召開了該公司的可視化峰會,其間,SGI以生動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可視化區域網絡概念的最新進展。有了可視化區域網絡,科學家和工程師能在一個地方進行數據存儲和處理;然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網絡上的任意一臺客戶端設備,單獨地或者通過現有網絡協同地操作這些數據,這樣,世界各地的外科醫生、科學家、工程師和創新型技術人員就都可以利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強大功能了。
成果登記號 |
20190434 |
成果名稱 |
地下管線時空安全分析與可視化技術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自然資源部第六地形測量隊(自然資源部地下管線勘測工程院、四川省第三測繪工程院) |
主要完成人 |
吳思、陳勇、王澤根、楊洋、謝磊、宋超、郭偉、田晨、張芳、王明洋、陳小平、胡本剛、何露露、李曉娟、周業、張憲政、王云、羅雨、郭夢宇、翁榮皇、李曉靜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7-08-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8-07-01 |
主題詞 |
地下管線 時空安全分析 |
《華夏英才基金學術文庫:地礦工程三維可視化技術》是作者在多年從事地礦工程可視化領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體現了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地礦工程體視化仿真技術基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礦床及其開采設計的體現化仿真技術”的一些研究成果,獲得了華夏英才基金資助。
《華夏英才基金學術文庫:地礦工程三維可視化技術》包括研究現狀、理論基礎、關鍵技術、系統設計、系統實現、典型應用等,反映了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地礦工程領域中研究與應用的新發展和新水平。
《華夏英才基金學術文庫:地礦工程三維可視化技術》可供從事礦山地質工程、采礦工程、礦產資源開發、礦山安全生產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科學計算可視化等相關學科領域工作的高等學校教師、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