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審計技術方法 | 外文名 | Audit technique method |
---|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01號——審計證據》,將審計技術方法定義和規定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檢查記錄或文件。
檢查記錄或文件是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紙質、電子或其他介質形式存在的記錄或文件進行審查。
檢查記錄或文件包括注冊會計師對會計記錄和其他書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審閱與復核。審閱是為了發現有無不正?,F象而批判性地閱讀書面資料的審計技術,其目的在于確認書面文件是否真實、合法;復核是確認各種書面文件之間鉤稽關系的審計技術,通過書面文件之間的對照檢查,確認雙方對交易或事項的記錄是否一致、計算是否正確。
(二)檢查有形資產。
檢查有形資產是指注冊會計師對資產實物進行審查。運用這種方法的目的在于確定被審計單位實物形態的資產是否真實存在并且與賬面數量相符,查明有無短缺、毀損及其他舞弊行為。它主要適用于存貨和現金的檢查,也適用于有價證券、應收票據和固定資產等。監盤是其常用的操作技術。
(三)觀察。
觀察是指注冊會計師察看相關人員正在從事的活動或執行的程序。注冊會計師按照審計具體目標的要求,前往被審計單位的工作現場,察看業務活動的方法、程序及實施情況,以掌握整個業務活動或執行程序的實際情況,獲取審計證據。
(四)詢問。
詢問是指注冊會計師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向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員獲取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并對答復進行評價的過程。
(五)函證。
函證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獲取影響財務報表或相關披露認定的項目的信息,通過直接來自第三方對有關信息和現存狀況的聲明,獲取和評價審計證據的過程。實施函證的目的是證實影響財務報表或相關披露認定的賬戶余額或其他信息,從外部獨立來源來獲取強有力的審計證據。
(六)重新計算。
重新計算是指注冊會計師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對記錄或文件中的數據計算準確性進行核對。注冊會計師往往需要對文件或記錄中的數字大量地實施重新計算,以驗證其是否正確,獲取必要的審計證據。
(七)重新執行。
重新執行是指注冊會計師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重新獨立執行作為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實施重新執行可以驗證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獲取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審計證據。
(八)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
如果不發生影響財務數據或非財務數據以及數據之間相互關系的事項(如異常業務或事項的發生、會計政策變更、重大錯報等),那么數據之間的關系將會合理存在。利用這一前提,注冊會計師通過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的研究,就可以發現影響事項、獲取審計證據,對鑒證對象信息作出評價。2100433B
所謂比較行為是指注冊會計師為形成關于審計具體目標的心證(謝少敏,2006)而將鑒證對象信息與鑒證對象之間以及鑒證對象信息或鑒證對象與審計標準之間進行對照驗證的具有批判性或懷疑性的心理活動 。
中國聚氯乙烯(PVC)的需求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PVC的回收利用,不僅可以解決環保問題,而且可以緩解這一資源緊缺的壓力。尤其在PVC原料價格持續上漲的今天,其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連翹為落葉灌木,先花后葉,金黃色花艷麗可愛。朔果卵圓形,有翅。喜光耐蔭,能耐-50℃嚴寒,耐旱耐瘠薄但怕澇?,F將其育苗技術介紹如下。  ...
審計是根據竣工圖及設計變更洽商會議記要等資料及施工單位報送的結算資料來審的,而結算資料中有,相關的竣工圖及洽商變更中不顯示的,就不能給,如果給就得讓施工單位補充相關資料,同時施工現場也應該有這些所丟的...
格式:pdf
大?。?span id="ooliwkk" class="single-tag-height">341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公路工程是呈線形分布的一種人工構造物,是通過設計和施工,消耗大量的人工、材料和機械而完成的建筑產品,這種產品體形龐大,結構復雜多樣,整體性強且投資額巨大。因此,公路工程的施工不同于一般工業生產和其他土建工程的施工,具有施工流動性大、施工管理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長、受自然因素影響大和投資額巨大等特點。審計人員在對公路工程審計過程中,要對公路工程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正是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周期長等特點,使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無法知道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而只能看到已經建設完畢的公路工程,
格式:pdf
大?。?span id="iaoc6rw" class="single-tag-height">341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4
一、從前期管理入手,參與工程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規范建設、勘察、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只有明確了責、權、利,才能規范各級工程管理人員在設計變更和現場簽證中的行為,認真履行職責。完善相關監督及責任追究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資工程管理水平.減少工程變更現象發生。提高投資效益。同時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工程設計變更及現場簽證的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審計評價的技術方法:
由于內部審計是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進行監督和評價,目的是加強組織經濟管理,實現經濟的目標,所以,內部審計評價職能的履行,是實現組織經濟目標的根本要求,是為組織的經濟目標服務的,但內部審計評價職能的發揮和履行,要受到內部審計評價內容的復雜化、內部審計評價方式、方法、手段、被審計單位對內部審計評價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內部審計評價信息的客觀性、科學性、相關性等相關因素的影響,所以內部審計評價過程復雜,具體操作繁雜,它不是對被審計單位作出一種就事論事的簡單評價,而是要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對被審計單位進行總體的分析、判斷和評價,反映組織在管理、決策、經營、效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揭示其未來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評價的作用,創造組織價值。
(一)定量的方法
1.總量分析與評價:就是從總體上對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進行分析判斷、評價所采用的一種方法。通過檢查、核對有關賬戶金額、會計憑證的填制、會計賬簿的登記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與分析,分析判斷組織的會計處理是否遵守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財經法規的規定,對被審計單位資產、負債、利潤的構成比例及總額變化,對被審計單位成本費用開支范圍的合理性,資金使用效率,組織的盈利水平和營運能力等相關方面,進行全面地分析、評價,從而對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情況作出一個總體上的分析、判斷,并形成審計報告意見,以滿足組織管理層的決策需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評價的功能作用。
2.差量分析與評價:根據實際發生值與目標值(設定值)之間差異的變化情況,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財政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及效益,進行分析判斷,并發表審計意見的一種方法。通過被審計單位或項目實際提供的會計信息(資產、負債、成本、收入、費用、利潤等)同原來設置的目標值進行比較,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差異(正差異、負差異),通過對差量的分析判斷,可以反映被審計單位或項目財務收支的真實性、財務狀況變動情況、盈利水平和營運能力,以考核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財務收支活動、經濟活動是否達到經濟、效率和效果,從而為被審計單位或項目作出一個恰當的分析和判斷,以便組織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
3.比率分析與評價:把組織同一時期財務報表中若干相互關聯的項目進行比較,計算出比率,通過比率變化,對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財務收支、財政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進行分析判斷、評價所采用的一種方法,以反映組織的財務狀況及財務成果,揭示組織未來的發展趨勢。比率分析有三種方式:結構比率分析、效率比率分析、相關比率分析。其中,結構比率分析,是指組織某一經濟指標的構成項目占總體項目的比率,通過該比率的變化,反映組織財務狀況的變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如: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率;流動負債占總負債的比率等等。效率比率分析,是指組織的某一經濟活動的投入與產出的比率,通過該比率的變化,分析組織某一經濟事項的盈利水平及經濟效益的高低。如:成本利潤率、銷售利潤率等。相關比率分析,是指組織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關經濟事項的比率,通過該比率的變化,可以反映各項經濟活動之間相互關系,分析組織的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前景,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
4.趨勢分析與評價:是指組織選擇某兩期或者連續若干期相同的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計算百分比,通過百分比的變化,對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財務狀況變動情況以及經濟活動的效益性,進行分析、判斷、評價所采用的一種方法。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對組織的運營績效、盈利水平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一個客觀的公正的評價,以促進組織加強經濟管理,實現其經濟目標。如:比較財務報表法、比較財務比率法。
5.相關分析與建立模型:相關分析,是指組織的一個變量同另一個變量的相互關系,可以是正相關的,也可以是負相關的。建立回歸模型,是指組織的一個變量變化引起另一個變量的變化或者一個變量變化引起若干個變量的變化時,可以通過建立如y=a bx(a為常數項,b為回歸系數)的回歸模型方程,對變量之間的變化加以分析、判斷、評價,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對組織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進行量化,通過回歸模型估計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分析判斷有關數據的真實性及誤差率并對新的數據進行預測。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利用相關分析和建立回歸模型,檢查、分析、判斷組織經濟活動中,有關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及數據的合理性、真實性,指出組織在生產、經營、管理、決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組織更好地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目標。
(二)定性的方法
1.經驗判斷法: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根據自己工作的經驗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水平,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分析判斷所采用的一種方法。很顯然,由于這種方法受內部審計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工作經歷、主觀意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內部審計評價的結論意見,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觀隨意性和不真實性,不能真實地反映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所以在實際內部審計工作當中,很少采用這種方法。
2.調查詢問法,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情況及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采取詢問有關財務負責人、當事人,調閱有關的賬簿資料,查看會議記錄及有關規章制度和文件,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狀況及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分析、判斷、評價所采用的一種方法。同樣,這種評價方法也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財政收支及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內部審計評價與相關技術方法的關系:
(一)內部審計評價與財務(報表)分析的關系
內部審計評價與財務報表分析具有內在的聯系。財務報表分析包括:資產負債表分析、損益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等三個方面,通過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可以反映組織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水平并揭示未來組織的發展趨勢。內部審計評價的結論是否真實合理,直接影響著財務報表分析結果的有用性和客觀性,同樣,通過對財務報表分析所提供的有關財務指標變化情況的研究,將有助于內部審計人員,分析、判斷和掌握組織財務狀況變動情況,揭示未來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完善內部審計評價工作。
(二)內部審計評價與業績(績效)評價的關系
內部審計評價與業績(績效)評價具有一定的關系。內部審計評價的內容,既有真實性、合法性,又有效益性,內部審計關于效益性的評價與管理部門業績(績效)評價有一定的關系,但不能代替組織管理部門的績效評價,兩者在評價的程序、標準、目標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內部審計人員或機構可以為管理部門提供效益性方面的有關資料信息,滿足管理部門績效評價的相關需要,以幫助管理部門進行績效考評,確保管理部門績效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三)內部審計評價與全面(綜合)評價的關系
內部審計評價與全面(綜合)評價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隨著內部審計范圍的擴大,內部審計內容也從單一財務審計領域,向內部控制審計、質量審計、績效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管理審計等多種領域轉變,內部審計的評價已經滲透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決策、服務等諸多方面,提供的內部審計評價信息具有全面性,能滿足相關方面對信息的需求。管理部門通過分析內部審計評價的信息,指出組織在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加強經營管理,實現經濟目標。2100433B
關于審計方法概念的表達,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狹義的審計方法,即認為審計方法是審計人員為取得充分有效審計證據而采取的一切技術手段;另一種是廣義的審計方法,即認為審計方法不應只是用來收集審計證據的技術,而應將整個審計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方式、方法、手段、技術都包括在審計方法的范疇之內。
隨著審計實踐的豐富與審計理論的發展,審計方法也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個別到群體的漫長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有系統的方法體系。從系統論的觀點看,審計方法體系,是指為了完成審計任務,實現審計目標,由一組相互關聯的審計方法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對于這個整體,有人認為它只包括能搜集審計證據的各種技術,也有人認為它包括整個審計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方法。一般認為后一種看法是正確的,因為要想完成審計任務,實現審計目標,僅僅依靠搜集審計證據是不夠的,還要運用規劃的方法以科學地確定目標,組織證實目標;還要運用記錄、評價、報告的方法來反映、衡量反饋目標被證實的過程與結果;同時還要運用各種管理手段控制審計過程、審計效率和質量,否則就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行,社會對審計的需求增加,人們對審計的要求提高,廣大審計工作者不得不認真總結經驗、尋求科學的方法,努力提高審計質量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借鑒、吸收與創新,審計方法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發展道路。
正確地選用審計方法則是保證有效發揮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實現審計目標的重要條件。要做到選用正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注意相關的問題。
選用原則
1.依據審計對象和審計目標的具體情況選用審計方法
一般地,進行財務審計時,主要運用查賬的方法,如審閱法、復核法、核對法、函證法等;進行經濟效益審計時,則既要運用財務審計的一般方法,又要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及現代管理方法,如經濟活動分析、技術經濟分析、決策分析和數學分析等。但就每個具體的審計項目而言,則應具體分析以后才能決定選用何種方法。
2.依據被審單位的實際情況選用審計方法
被審單位情況不同,需要選用的審計方法也不相同。
3.依據不同的審計類型選用審計方法
一般地,不同類型的審計或同一類型的不同審計項目,或是同一審計項目,可能都需要經過不同途徑獲取多種證據。不同證據要用不同方法才能獲得。如實物證據的獲得必須運用盤點法,第三方的外來證據要運用函證法或詢問法等。
4.依據審計人員的素質來選用審計方法
審計作為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既要求審計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其他學科的專門知識,又要求審計人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敏銳的觀察力和職業判斷能力。但是,審計職業人員同其他事業人員相比,也并無“先見之明”,要真正讓每個職業審計人員都成為“通才”,是很難做到的。因此,為充分利用每個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又能保證收集到所需的合理證據,在選用審計方法時必須考慮審計人員的素質,即看看該審計人員的素質是否與運用該方法時所需具備的能力相適應。
5.依據審計方式選用
審計方式不同,選用審計的方法也不同。如行政事業單位實行報送審計,則一般就不需要運用盤存法去核實資產(特例除外);而進行就地審計時,則盤存法核實資產的實有數,常常是必須經過的步驟。如在進行全面審計時,則一般可以采用逆查法和抽查法;若進行專題審計,則一般要用詳查法、順查法等。如要真正徹底查清問題,則需要很多方法配合使用。因此,在選用審計方法時,應該考慮審計的方式。
6.依據審計結論的保證程度和審計成本選用審計方法
審計結論的保證程度不同,需要辦理的審計手續也各不相同,保證程度越高,辦理的審計手續也要求越精密,從而也就決定了審計方法選用。如若要保證審計結論100%可靠,則必須進行詳查,其結果也就必然要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方法;如果保證程度是90%,那么就可以采用抽樣審查。
審計成本也決定了審計方法的選用。審計人員既要考慮成本的限度,同時又要考慮由于降低成本而對審計結論產生的影響,通過綜合比較后,再決定應選用的審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