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審計業務實施程序的需求為主線,根據《國家審計準則》(署8號令)具體規定,參照審計署文書格式及相關內容提要編寫。本書內容包括審計程序的管理控制、審計實施重點環節操作控制辦法、審計執法相關文書格式規范要求等,是審計機關審計人員、內部審計人員在操作實施審計項目時很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項目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項目經理崗位責任制1、項目經理應根據企業法定代表人授權的范圍、時間和內容,對項目全面負責,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管理。2、項目經理應與集團公司(分公司)簽訂“項目管理目標責任書”,...
項目進度計劃,干特圖、工程量表都是由項目管理軟件PROJECT生成的。在真實的項目管理中,PROJECT需要輸入,從項目管理人員直至每一個小工的實際人/日,各種需要配套的設備后生成。
項目進度計劃,干特圖、工程量表都是由項目管理軟件PROJECT生成的。在真實的項目管理中,PROJECT需要輸入,從項目管理人員直至每一個小工的實際人/日,各種需要配套的設備后生成。
格式:pdf
大小:179KB
頁數: 22頁
評分: 4.5
1.1 項目實施與管理 1.1.1 項目測試方案 1.1.1.1 測試目的 對系統進行集成測試。 對測試范圍內需要測試的特性進行 “完整性”、“準確 性”、“有效性”、“可靠性”、“穩定性”驗證并對性能指標進行測評。 通過本次測試,達到以下具體目的: 1) 保證軟件基本功能使用正常,嚴重缺陷率小于 5%; 2) 保證系統可靠穩定運行; 3) 保證項目相關文檔符合 CMMI 3級文檔規范。 1.1.1.2 測試對象 1. 系統具有總線基本功能如:協議轉換、交易路由、數據轉換; 2. 服務封裝規范滿足行內存量、增量業務系統; 3. 對各類系統提供的適配器功能滿足性; 4. 系統并發處理能力及響應時間滿足要求; 5. 系統可靠性、穩定性。 1.1.1.3 測試范圍 測試范圍最終 以實際形成的《系統業務需求說明書》的內容為準。 1.1.1.4 測試方法 1.1.1.4.1. 功能測試 配合開發組的
格式:pdf
大小:179KB
頁數: 59頁
評分: 4.5
頁眉內容 頁腳內容 1.1 1.2 項目實施與管理 1.2.1 1.2.2 項目實施方法論 針對南京銀行企業服務總線系統項目, 高偉達公司基于對客戶需求、 業務目 標、業務能力和 IT 環境的理解,結合多年的軟件開發和系統實施經驗,將項目 的實施周期劃分為六個活動階段, 保證在項目生命周期內, 應用合理的項目管理 和控制技術。通過專注于使客戶投資回報最大化, 和使客戶的投資風險最小化的 關鍵戰略和戰術領域, 加快項目實施速度, 使得項目成功地完成。 這些階段的特 性是可循環往復性,使客戶可以盡快地獲得新的應用系統所帶來的好處。 1.2.2.1 1.2.2.2 項目定義階段 在這個階段 , 所有與分期實施相關的項目活動都被明確定義 , 項目的 "項目 利益相關者 "被指定,項目經理和客戶項目經理的角色和職責被傳達給所有的 " 項目利益相關者 "。管理項目所需的項目控制結構被定義 ,所有需要的
審計統計管理,是指對審計統計業務工作的管理。其目的是為了協調審計統計的運作,保證審計統計工作做到準確、及時、全面而又系統地提供內外所需的各種資料。其主要方法是通過制定各種措施和方法,確保各項審計統計任務的完成。
為了保障審計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必須從以下七個方面采取措施,以加強審計統計管理:
(1)審計統計工作應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歸口管理。審計署主管全面的審計統計工作;審計署派出機構負責組織審計統計工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負責本地方的審計統計工作。各級審計機關、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門、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社會審計機構,必須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如實提供審計統計資料和相關情況。
(2)審計統計管理必須由指定部門具體分管,并且要配備專、兼職人員。審計署設立審計統計機構,省級審計機關應當配備專職審計統計人員;其他地方審計機關應根據需要配備專職或兼職審計統計人員;內部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機構也應當配備專職或兼職審計統計人員。審計統計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審計、統計、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對審計統計人員要有計劃地進行專業培訓;審計統計人員要保持相對的穩定。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機構應當領導、監督審計統計機構和審計統計人員,認真貫徹統計法規和統計制度,履行職責,準確、及時地提供審計統計資料,完成各項審計統計工作任務,并保障其必要的工作條件。審計組織如發現統計數據計算或者來源有錯誤,應當責成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和有關人員核實、訂正。審計統計員有權要求有關單位和審計人員提供審計統計資料和相關情況,檢查審計統計資料的準確性,要求改正錯誤的統計資料,有關單位和審計人員不得拒絕或阻撓。審計統計人員不得虛報、瞞報、偽報、篡改或拒報審計統計資料;未經批準,不得自行編制、發布統計調查表;未經核實和批準,不得自行發布審計統計資料。
(3)審計統計管理應加強制度管理。審計署負責制定全國性審計統計調查計劃,規定統一的審計統計制度,制定統一的統計指標、統計標準,統計方法和基本審計統計報表格式,并報國家統計局備案。各級審計機構應按審計署統一規定,組織實施審計統計工作。
(4)審計統計管理應規范統計調查工作。省級以上審計機關可以臨時組織地區性或專業性審計統計調查,但應征得本級審計統計管理部門的同意,并按規定向本級主管部門備案,且不得與審計署下達的專業審計統計報表重復或抵觸。違反規定自行編制、發布的審計統計調查表,有關單位有權拒絕填報。
(5)審計統計管理應健全統計基礎工作。各級審計機構應建立、健全審計統計的各項基礎工作制度,嚴格統計工作程序。審計統計機構和人員應會同審計業務部門和審計人員,根據審計意見書、審計決定等審計公文中的數據資料,登記審計統計各賬,并依據各賬填統計報表,切實保證數出有據。
(6)審計統計管理應實行分析報告制度和保密制度。為了反映審計項目計劃執行情況和審計工作成果,揭示審計工作管理和社會經濟運行中帶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發揮審計統計的信息監督和咨詢服務作用,應當實行按季度上報審計統計分析報告的制度。審計統計資料還應按國家規定,實行保密制度,上報和通報統計資料時,應當經單位負責人審核、簽署或蓋章。
(7)審計統計管理應建立獎懲制度。審計機關可依據考核、檢查的結果,對那些提供統計資料成績優異的,開展統計分析成效顯著的,改進和完善審計統計管理卓有成效的,以及其他方面有特殊貢獻的機構和人員,應給予表彰;對那些違反統計法規和統計制度,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后果的機構和人員,應當嚴肅處理。 2100433B
管理審計是以改善企業的管理素質和提高管理水平為目的,審查被審計事項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決策等管理職能上的表現,促使被審計單位提高管理水平以提高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項管理活動
管理過程審計是指以計劃、組織、決策和控制等管理職能為對象的一種經濟效益審計。它通過對各種管理職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評估,以考查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素質的優劣以及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并針對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意見。如對決策職能的審查,主要應查明是否制定科學的決策和程序,是否遵守合理的決策原則;決策的方法是否科學、恰當,決策的結果是否正確等。對控制職能的審查,主要應查明有無健全和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各項控制制度是否嚴格執行,其實際效果如何等。
管理部門審計,是以企業的各管理部門為基本對象,通過對企業各管理部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及其履行狀況以及管理人員素質的審計,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審計活動。如對設備物資管理部門的審計,應查明是否履行了對物資消耗和存儲定額的制訂、采購、保管、收發和維護等職責。
對財務部門的審查,應查明會計工作是否遵循了會計法規,有無嚴格的成本控制制度;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進行資金的籌措,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開展管理審計后,從過去的糾錯防弊、扮演“警察”角色為主向高層次的“參謀、耳目、助手”方向發展;從真實性、合規性審計為主向注重效益審計方向發展;從以財務報表為中心的財務收支審計向以內部控制為中心的財務基礎審計的方向發展;從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審計方向發展。
1.轉變觀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為審計主體的審計人員中,有些人對管理審計存在一些模糊認識,認為在企業管理活動中,管理審計是服務,財務收支審計是監督,擔心管理審計會削弱審計監督的職能。事實上,管理審計是監督與服務的有機結合,財務收支審計與管理審計都兼有監督與服務的職能,監督與服務可以統一于一種審計形式之中。管理審計從財務審計入手,在搞好財務收支的基礎上,先披露違紀違規問題,再披露管理方面的問題,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和方法,提出改進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建議。因此,審計人員要引入先進的審計理念,樹立管理審計的思想。
審計客體即被審計單位也應轉變觀念,不能認為審計就是查問題的,不能真正解決企業存在的管理問題。審計客體必須認識到,審計行為真正的目的是促進企業提高競爭力,達到效益最大化,與管理者、被審者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應支持配合審計工作,共同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總之,審計的主、客體應努力進行觀念自我更新,建立審計監督與審計對象、業務部門的伙伴關系,使審計監督與企業管理相結合,避免孤軍作戰,使審計工作難以開展。
2.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的基本原則,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通過審計機構設置和審計的客觀性來體現的。內部審計部門應在整個組織或單位中處于較高的權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層的領導或授權。只有這樣,審計業務才會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擾和限制,從而有效地行使審計職權。審計部門的獨立性有利于審計的客觀性。審計部門應獨立于管理部門、經營部門之外,審計部門只有獨立于被審計活動,才能做到審計結論的客觀、真實、公正。
3.內部審計要立足“內向服務”。管理審計的目的是提高被審計單位的管理水平,幫助他們挖掘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進管理工作的建議。這就要求審計部門必須轉變工作重點,立足于企業內向服務,對于企業主要經濟活動進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務于管理層;要發揮獨立的監督、評價職能,正確理解審計的獨立性原則,堅持獨立審計與積極參與管理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內審貼近經營、熟知管理的優勢。
審計人員要擴大視野,將審計視點和分析問題的著眼點從具體經濟業務轉移到管理過程上來,運用各種分析性審計程序,將傳統的直觀反映審計發現轉變為分析評價內部控制,揭示經營管理、內控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分析其深層次原因,提出建設性意見,提高審計服務質量。
4.從內部控制入手,加強事前事中審計,對企業經濟活動實施全過程監督。內部控制是企業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一種管理控制系統,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人員在進行管理及效益審計時,應按照內部控制評審的要求,采用靈活多樣的審計方法,對內部控制進行功能性測試和遵循性測試,找出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和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對癥下藥,從而促進企業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