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群落結構評價環境質量,不需要貴重的儀器就可綜合反映污染對生物的直接危害和發展趨勢,但是不能說明污染物的性質和含量。因此,群落結構的生物學評價只有與化學、物理學評價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準確的監測結果。鑒于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并不僅是來自污染,因此,廣泛調查不同類型污染水體的生物群落,開展正常生態和污染生態的群落結構研究,以及運用數學模型,以信息論原理來概述群落結構等,都是當前較重要的研究課題。
群落結構的特征主要在種類組成、群落外貌、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方面表現。群落的生物種類是群落結構的基礎;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是群落中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志。群落中的各種生物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周圍環境起了變化,它們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表現為群落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增減;群落外貌、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水體污染必然引起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研究這些變化,就可以評價水體的質量狀況。
丹麥學者E.弗耶丁斯塔在1963~1965年根據污水中的優勢群落把水體分成9個生物帶,用以評價水體的污染狀況。他提出可用裸藻群落表示甲型多污帶,即溶解氧甚至可以低到零并含有硫化氫(H2S)的污染水體。在這種水體中,優勢種是耐低溶解氧的綠色裸藻(Euglenaviri-dis)、靜裸藻(E.deses)、華麗裸藻 (E.phaecodies)等。而主要由羽枝竹枝藻(Draparnaldia plumosa)和河生胭脂藻 (Hildenbrandia rivularis)等不耐污種類組成的綠藻群落,則可表示清水帶。
70年代英國人根據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群落結構的變化提出了評價河流水質的四級標準。近年來,北美和歐洲大多利用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群落結構變化,作為生物監測手段,因為這些動物個體較大(成體長度最小為3~5毫米),活動力較差,壽命較長,易于采集和識別。
60年代初,中國一些單位調查了第二松花江污染引起的水生生物群落結構變化。70年代,又廣泛開展了長江、湘江、官廳水庫、鴨兒湖等水體的生物群落研究,利用底棲動物群落結構變化來評價這些水域所受的有機農藥或重金屬污染,并根據寡毛類、水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的比例,劃分評價標準的等級。
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成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群落的成層性包括地上成層和地下成層。層的分化主要決定于植物的生活型,生活型不同,植物在空中占居的高度...
(一)凡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 1、取得環境保護相關專業(見附表,下同)大專學歷,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滿7年;或取得其他專業...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 凡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并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 (一)取得環境保護相關專業大專學歷,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滿...
格式:pdf
大小:358KB
頁數: 6頁
評分: 4.7
于1979~2000年對大伙房水庫6個站點進行了不同季節浮游植物、底棲動物群落特征的生態調查和水化學分析。共發現藻類174種,底棲動物34種。分析了水庫水生生物種類組成、數量變化和群落演替。水質生態學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大伙房水庫水體只受到輕度污染,水質等級為2級,屬中-富營養型水平。
格式:pdf
大小:358KB
頁數: 5頁
評分: 4.4
大浪淀水庫建成后,因營養物質過剩,于1997年發生水華,水體失去飲用功能。經過研究分析,水生生物群落對水質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合理配置和調控水生生物種群結構組成和數量,使水體得到凈化。為控制或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提高水體質量,保護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文中對大浪淀水庫水生生物群落分布、種類、生物量的變化及對水質的影響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
本書主要闡述了水生生物棲息地模擬相關的基本概念、理論、方法和模型,系統地介紹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梳理了作者在水生生物棲息地適宜度模擬方面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柯流生態系統的特征,生態需水計算方法,河道地形及水文數據的采集,指示物種的篩選、野外調查及數據分析方法,棲息地適宜度評價方法,數學模型建立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步驟及模型優劣的評價方法,同時基于長江珍稀魚類中華餌和瀕危河岸帶植物一一水楊柳的棲息地適宜度模擬進行了案例介紹。
水生態系統中的水生生物,依其環境和生活方式,可分為5個生態類群;①浮游生物。借助水的浮力浮游生活,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前者如硅藻、綠藻和藍藻等。后者有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②游泳生物。能夠自由活動的生物,如魚類、兩棲類、游泳昆蟲等。③底棲生物。生長或生活在水底沉積物中,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棲動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著生藻類,后者有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④周叢生物。生長在水中各種基質(石頭、木樁、沉水植物等)表面的生物群,如著生藻類、原生動物和輪蟲。⑤漂浮生物。系生活在水體表面的生物,如浮萍、鳳眼蓮和水生昆蟲。
水中的為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放線菌等,分屬于上列不同的類群。這類生物數量多,分布廣,繁殖快,在水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各種生物在水中分布是長期適應和自然選擇的結果。
①多數重金屬進入生物體后,常與酶蛋白結合。破壞酶的活性,影響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動,使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排泄系統等功能異常,導致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②重金屬可被水生生物攝取,在體內可形成毒性更大的重金屬有機化合物,例如水中微量的貢經微生物攝取、轉化而形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