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申請針對鐵、鈷、鎳及其合金相關緩蝕劑作用理論發展的滯后性以及衰減全反射表面增強紅外光譜(ATR-SEIRAS)對此研究的優勢和挑戰而提出的。具體上,在鐵系金屬及合金表面上構建新型、綠色和具有高效緩蝕功能的分子薄膜,如咪唑啉衍生物類分子自組裝型的緩蝕膜、氨基酸類吸附膜和電嫁接或電聚合的修飾膜等,利用高靈敏度、寬頻檢測和配有流動池架構的電化學ATR-SEIRAS 技術,輔以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結合經典電化學測量與非原位表面分析手段,從分子水平上多方位探討上述緩蝕劑官能團結構、金屬組分及環境介質(含水體系、有機和離子液體體系)等因素對緩蝕效應的影響機制。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發展鐵系金屬及其合金電極上緩蝕研究的新體系和新方法,闡明新型緩蝕劑的作用機理,為研發新一代金屬緩蝕劑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搭建了原位衰減全反射—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測試平臺,從微觀角度對鐵系金屬及合金表面緩蝕劑分子的緩蝕機理研究。針對緩蝕分子結構復雜,對稱性差,譜圖解析困難的特點,輔以理論計算(密度泛函理論、第一性原理等)解析吸附構型。同時,結合經典電化學測量手段(極化曲線、交流阻抗技術),對緩蝕劑的構效關系進行評估。具體的,借助上述分析表征方法,尋找出喹喔啉羧酸、喹喔啉硫醇、2,2聯吡啶-5,5-二羧酸等自組裝型緩蝕劑分子,喹喔啉、2-巰基苯并噻唑等添加型緩蝕劑分子,對硝基苯四氟硼酸重氮鹽等電嫁接型緩蝕分子作為Fe、Co、Ni、Cu及合金上的綠色、廉價、高效緩蝕劑,從分子水平上探討了緩蝕分子官能團結構、金屬類型、環境等因素對緩蝕作用的影響,了解其構效關系,明確其緩蝕機理。此外,以CO為探針分子,對CuNi合金納米博膜電極表面的ATR-SEIRAS研究,了解合金成分對吸附分子的影響。通過本研究,發展了鐵系金屬上緩蝕研究的新體系和新方法,明確了新型緩蝕劑的作用機理。
紅外光譜的原理:當一束具有連續波長的紅外光通過物質,物質分子中某個基團的振動頻率或轉動頻率和紅外光的頻率一樣時,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來的基態振(轉)動能級躍遷到能量較高的振(轉)動能級,分子吸收紅外輻射...
你好,紅外光譜儀報價如下 廣州市杰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 價格是 4680元 東莞市華耘實業有限公司的 ...
紅外光譜用于分析化學中的光譜區段是中紅外區,即波數4000~400cm-1的范圍內.KBr在中紅外區沒有吸收,用它來壓片測定不會對樣品信號產生干擾.紅外光譜中對用來進行壓片的對溴化鉀需要做如下要求及處...
格式:pdf
大小:276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溴化鉀壓片法制備固體樣品的方法; 2、學習并掌握美國尼高立 IR-6700型紅外光譜儀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學會對紅外吸收光譜圖的解析。 二、實驗原理 紅外光是一種波長介于可見光區和微波區之間的電磁波譜。波長在 0.75~1000μm。通常又把這個波段分成三 個區域,即近紅外區:波長在 0.75~2.5μm(波數在 13300~4000cm-1),又稱泛頻區;中紅外區:波長在 2.5~50 μm(波數在 4000~200cm-1),又稱振動區;遠紅外區:波長在 50~1000μm(波數在 200~10cm-1),又稱轉 動區。其中中紅外區是研究、應用最多的區域。 紅外區的光譜除用波長 λ表征外, 更常用波數 σ表征。波數是波長的倒數, 表示單位厘米波長內所含波的數目。 其關系式為: 三、儀器和試劑 1、儀器: 美國尼高立 IR-6700 2、試劑: 溴化鉀,聚乙烯,
格式:pdf
大小:276KB
頁數: 5頁
評分: 4.5
為獲得性能優良的熔錐型光纖耦合器,利用740FT-IR顯微紅外光譜儀,研究了不同制作工藝條件下耦合器中石英玻璃結構的差異。測定了在不同拉伸速度時制作的光纖耦合器,石英玻璃在650~2000cm-1波數范圍內的紅外吸收光譜,觀察到了石英光纖玻璃的兩個特征峰,由Si-O-Si反對稱伸縮振動引起的特征峰940~950cm-1和由Si-O-Si對稱伸縮振動引起的特征峰770~780cm-1。由于工藝條件的不同,特征峰的強度和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并測量了其變化的大小。拉制速度越快,石英玻璃中Si-O-Si鍵的不對稱伸縮振動越強,且波數的移動與光纖耦合器的性能密切相關。
通過表面修飾,制備具有熒光增強效應的金屬納米粒子,研究金屬納米粒子對生物染料小分子熒光表面增強效應的基本問題,了解表面增強熒光效應的本質,據此優化金屬納米粒子對熒光的表面增強效應。在此基礎上,進行電極表面金屬納米粒子的二維修飾,研究固定于電極表面的金屬納米粒子對生物電催化過程中所涉化學發光分子熒光的增強,實現表面增強熒光技術在電化學發光生物分析中的應用。同時,在金屬納米粒子的二維組裝結構中植入免疫和生物芯片識別生物分子,制備表面增強熒光檢測基底,研究金屬納米粒子對探針分子熒光的增強效應,以提高熒光免疫檢測和生物芯片檢測的靈敏度。本項目研究不僅為更全面理解金屬納米粒子的特異光學性質提供信息,也為發展新的生物分析、免疫檢測和生物芯片檢測方法和技術進行必要的基礎探索。
批準號 |
20473056 |
項目名稱 |
金屬納米粒子及其二維組裝體的表面增強光譜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B0205 |
項目負責人 |
鄭軍偉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蘇州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經費 |
24(萬元) |
混凝土表面增強劑具有極低的表面張力,能快速滲透至混凝土內部,與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的副產物如氫氧化鈣發生二次反應,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硅凝膠,這些凝膠能堵塞混凝土內部毛細微孔,從而增加混凝土表面的密實性、抗壓強度、硬度和耐磨性,一般能提高混凝土強度的15-30%。某些雙組份的混凝土表面增強劑與混凝土中相關成份的化學反應更為復雜,除了生成二氧化硅凝膠,還會生成一些致硬、致密的物質,使混凝土的強度增加更為明顯,雙組份的水泥地面起砂處理劑即屬于這類材料,它能將表面強度差、起灰起砂的水泥混凝土地面硬化至完全不起砂、不起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