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 歷史
制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文中字
上映日期: 2005
片長: 30分鐘/集,共3集
現代主義建筑是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這種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筑師擺脫傳統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和要求的嶄新的建筑,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現代派建筑。
2100433B
現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這種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筑師要擺脫傳統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
“現代主義建筑已經死亡”——這句話在建筑史上是有所記載的,史實如下。 1977年,美國建筑評論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在這本書中,詹克斯...
后現代主義建筑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晚期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相反的一股新思潮也開始登上西方建筑舞臺。晚期現代主義的一些特點:技術暢想、極端理論性、極端強調交通線、...
格式:pdf
大小:1.9MB
頁數: 5頁
評分: 4.4
501/2011 HUAZHONG ARCHITECTURE華中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24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739X (2011)01-0005-05 摘 要 白天鵝賓館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建設的 大型公共建筑物。在全面接受現代主義建筑思想 設計的同時,將嶺南文化與現代建筑進行了完美 結合。通過對建筑空間、型體、細部進行分析研 究,對現代主義建筑形式中蘊含的審美(文化) 現代性意義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 現代主義建筑 嶺南文化 現代性 白天 鵝賓館 Abstract W h i t e Sw a n H o t e l i s t h e construct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in China afte
格式:pdf
大小:1.9MB
頁數: 1頁
評分: 4.5
老實說,《迷失的建筑帝國》這本書讀起來確實有那么一點艱澀。若不是小巧的開本和并不巨大的篇幅讓它捧在手里不會令人“本能”地感到太過沉重,僅憑引經據典的正文之后那長達27頁的參考文獻目錄,就足以嚇退大多數讀者。但是對于那些真正喜愛建筑,或者那些從事著相關職業的人們來說,出于對“壓力”的畏懼而與邁爾斯的這本書失之交臂又著實可惜。
1977年,美國建筑評論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出版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書中寫道:“現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時32分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為這段陰陽怪氣的評述,一時之間,“現代主義建筑死亡說”甚囂塵上。而“后現代主義建筑”這一新的大旗,也從此在歷史舞臺上拉開。當然,真正為后現代主義建筑打造理論的是羅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談話里說:“就某種意義而言,我想我們自己是現代主義的一部分,是從中發展出來的一部分。”
事實上,關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界定,從來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國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中的300多幅精美圖片,亦為不可多得的珍貴建筑資料。
前言
第1章現代主義建筑產生的背景
1.1 現代主義建筑起源期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1.2 科學技術革命與新建筑產生的科學技術基礎
1.319世紀與20世紀初的藝術發展概況
1.419世紀與20世紀初的建筑發展概況
1.5 現代主義建筑的四項基本特征
1.5.1 技術觀
1.5.2 功能主義
1.5.3 時空觀
1.5.4 美學觀
第2章 現代技術的沖擊
2.1 建筑材料的進步
2.1.1 鋼鐵在橋梁中的使用
2.1.2 鐵在建筑中的早期使用
2.1.3 鐵和玻璃的結合
2.1.4 鋼鐵建筑的成就及意義
2.2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發展
2.2.1 鋼筋混凝土的發明
2.2.2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發展成熟及其意義
2.3 現代建筑科學、技術和設備的進步
2.3.1 結構科學的發展
2.3.2 建筑構造和建筑物理的進步
2.3.3 建筑設備的現代化
2.3.4 現代建筑科學、技術和設備的代表性產物——高層建筑
2.4 建筑師對待建筑技術的態度的轉變
2.4.119世紀建筑師對建筑技術的接受
2.4.2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同流派建筑師對待建筑技術的態度
2.4.3現代主義建筑師的技術觀
2.5小結
第3章 功能主義建筑的產生
3.1 新建筑功能的成長
3.1.1 社會發展帶來的全新建筑類型及其建筑功能
3.1.2 工業設計中的功能主義傾向
3.1.3 “泰勒制”及其對功能主義建筑的影響
3.1.4 早期西方建筑功能主義思想
3.2 早期建筑領域的功能主義萌芽
3.2.1 工業建筑
3.2.2 展覽館建筑
3.2.3 住宅建筑
3.3 功能主義建筑思想的形成
3.3.1 “形式追隨功能”
3.3.2 功能的重要性
3.3.3 功能主義建筑思想的產生
3.3.4 功能主義建筑思想的確立
3.4 小結
第4章 建筑時空觀念的轉變
4.11 9世紀末藝術領域對新時空觀念的探索
4.1.1 羅丹在雕塑藝術領域的空間觀念創新
4.1.2 攝影和電影對現代時空觀念的貢獻
4.2 20世紀初歐洲新藝術時空觀念的形成
4.2.1 繪畫藝術觀念轉變的起源
4.2.2 20世紀初歐洲藝術時空觀轉變的科學、文化、哲學背景
4.2.3 立體主義
4.2.4 未來主義
4.2.5 構成主義
4.3 賴特對建筑時空觀的探索
4.3.1 初期探索
4.3.2 成熟時期的草原式住宅體現的新建筑時空觀念
4.3.3 賴特首創的現代主義建筑時空觀念
4.4 歐洲建筑師對建筑時空觀的探索
4.4.1 世紀之交前后的探索
4.4.2 貝倫斯和他的學生們
4.4.3 現代主義建筑時空觀的確立
4.5 小結
第5章 現代主義建筑美學觀的淵源
5.1 擺脫學院派建筑美學的束縛
5.1.118—19世紀建筑師的早期探索
5.1.2 工藝美術運動
5.1.3 新藝術運動
5.1.4 芝加哥學派
5.2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現代主義建筑美學觀的初步探索
5.2.1 抽象藝術對現代主義建筑美學觀的影響
5.2.2 美國建筑師的探索
5.2.3 維也納學派和分離派
5.2.4 路斯的極端化建筑思想——“裝飾就是罪惡”
5.2.5 德意志制造聯盟
5.2.6 未來主義建筑師的建筑美學觀
5.2.7 其他歐洲建筑師的探索
5.3 現代主義建筑美學觀的形成
5.3.1 風格派與荷蘭建筑師的探索
5.3.2 構成主義與蘇聯建筑師的探索
5.3.3 歐洲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筑大師的創造性探索
5.4 小結
第6章 結語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參考文獻
后記2100433B
《現代主義建筑的起源》可供建筑院系師生、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工作者、文物建筑保護與管理工作者、建筑設計工作者使用,也可供文物建筑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