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價值
永康鑄鐵歷史悠久、工藝精良、產品堅固實用、美觀大方、應用廣泛,具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其制品是農耕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歷史印證,也是研究社會發展史的寶貴遺產。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鑄鐵鍋已被沖壓鐵鍋所取代,逐漸失去了市場,再加上傳統鑄造工藝耗時費力,勞作辛苦,工效低下,利潤微薄,年輕一代不愿傳承,故傳統鑄鐵技藝瀕臨失傳,亟待保護。
永康鑄鐵全為手工操作,大致有以下工序:
制作模具。首先要制作各種規格的上、下塑碼模具,俗稱上造、下子。
起爐。就是生火,工匠不停地牽動風箱,鼓風助燃,控制溫度。
澆鑄。按一比一的比例將生鐵與木炭投入熔鐵爐熔化成鐵水,將鐵水注入模具中。
起模。待鐵水冷卻后,揭起上模具,用鐵棍撬起扣在下模具的鐵鍋,并把它移至預定的場地。
修飾。清砂,用銼刀銼去鍋沿的毛刺。
傳統的永康鑄鐵以鑄造日用鐵鍋、鐵壺及其生活、生產用具為主。永康鑄鐵有鑄型制作、起爐、澆鑄、落砂或起模、清理和修飾等工序,工藝嚴謹、選料精良、產品富有地方特色,嚴格遵循傳統工藝流程,金屬熔化、鑄型制作、鐵水澆鑄、高溫灼熱、落砂清理、鐵壺回爐、茶汁著色、手柄安裝等幾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嚴謹苛刻,需要細致拿捏。
永康鑄鐵技藝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時期。
清代,永康已有鑄鐵工匠在縣內外設坊建場,自制鑄爐,從事翻砂,澆鑄食鍋、鐵壺、秤砣等。
清代至民國時期,永康不少鑄造工匠在浙江省和閩贛皖等地開設鑊爐,生產民眾必需的食鍋、鐵壺等產品。
格式:pdf
大小:962KB
頁數: 2頁
評分: 4.8
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正日益加快,尤其是對于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與進步,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其中存著著諸多的問題困境。本文基于對侗族木構建筑技藝的分析基礎上,重點探討了當前對這一傳統建筑技藝所采取的主要傳承機制與保護方式,并進一步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措施,以期能夠引起更為廣泛的討論與交流,并為保護好侗族木構建筑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一些貢獻。
格式:pdf
大小:962KB
頁數: 4頁
評分: 4.4
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我國古人科技和藝術智慧的結晶,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其傳承發展至今,卻面臨日漸消亡的危險境地。本文針對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現狀和問題,研究并概述了具體的保護與傳承方法,主要包括了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記錄與宣傳,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方式的創新,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應用和改良,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創新應用四個方面,旨在為中國各地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傳承保護
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申報的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2019年5月29日中國知網顯示,《建筑技藝》出版文獻共3288篇 。
據2019年5月2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建筑技藝》載文量為4812篇,基金論文量為113篇 。
據2019年5月29日中國知網顯示,《建筑技藝》總被下載360086次,總被引3899次,(2018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245,(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090 。
據2019年5月2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建筑技藝》被引量為3401次,下載量為117284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建筑技藝》影響因子為0.22,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5141名,在經濟學類排名(147種)中排第112名 。
上海圖書館 |
中國知網收錄期刊 |
萬方數據庫系統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
|
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期刊 |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 數據庫收錄期刊 |
惠安素以建筑技藝聞名于世,惠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指發源于福建惠安、以“皇宮起”宮殿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為典型的營造技藝,是閩南建筑的代表,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它源起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清末民國時名師鵲起、精品迭出。新中國成立后,產業興起、異彩煥發,成為閩南地區古建筑行業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