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擁有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博士研究生導師3名、碩士研究生導師人6人,講師2名。中心教師共有2人榮獲“陜西省科學獎”一等獎和“陜西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人被評為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心設有研究生自治委員會,研究生管理辦公室、擁有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管理干部和教師隊伍。多年來,中心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受到西北大學多次表彰。
中心在西北大學的支持下對外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已與比利時魯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第四軍醫大學以及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為中心與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搭建了堅實平臺。
展望未來,中心將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強化過程管理為切入點,以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優化資源配置為保障,努力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大批高層次專門人才
中心成立以來,共培養博碩士研究生169人,其中博士16人,碩士研究生153人。
科研成果
中心研究生發表高水平文章共53篇,其中SCI收錄32篇,2010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訾靜同學在《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SCI收錄)發表的“Effect of CYP2C9*3 and CYP2C9*13 on Diclofenac Metabolism and Inhibition-based Drug-Drg Interactions”已被錄用,影響因子為2.6。承擔國家“十五”“十一五”863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十余項。開發出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包括四大類50余種新產品和新儀器設備。申請專利34項,獲授權9項(美國專利1項)。“磁性復合微粒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獲2004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已同國內外三十多家科研機構與企業形成廣泛合作,建立了具有創新發展能力的微檢測系統研發體系和產業雛形。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面積5000余平方米,集實驗室研究、中試研究及產品開發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建成了功能齊全的分子生物學、材料合成、細胞培養、生物化學等實驗室和000余平方米、符合GMP要求蛋白藥物開發中試基地、可批量生產并開展技術服務的生物芯片技術服務中心、納微米磁性材料中試基地、新藥篩選服務中心等。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人員六十余人,培養及共同培養博士、碩士近60人,微檢測領域技術帶頭人10人。
專家團隊包括
陳超
西北大學副校長、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十一五”863計劃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專家
國家“十五”863計劃生物信息主題專家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后崔亞麗
西北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西安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李錚
西北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
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FZ)博士后朱娟莉
西北大學客座教授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美國Emory大學醫學院博士后、高級研究員邊六交
西北大學教授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西北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博士
生物芯片品臺
蛋白藥物品臺
磁性藥物平臺
藥物基因組學平臺
學術交流見右圖冊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中心依托航天集團、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先進的空間光伏技術,將其在特殊用途設備電源系統,高能化學電源、物理電源和電子電源的設計、研究、生產和試驗上的經驗和優勢運用于地面用(民用)太陽...
常州軌道車輛牽引傳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一家民營企業集團,專業從事軌道交通、數控設備、辦公設備、風力發電設備、物流等五項核心業務。集團總資產35億元,2008年工業銷售35億元,實現利稅3億元,外貿出...
請問申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定要有部級中心嗎,部級重點實驗室能否申報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當地科技部門申報,不需要有部級中心,一般最好有省級中心。重點實驗室屬于另一類項目,一般也是通過科技部門申報。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以西北大學,陜西北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為依托單位,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優勢技術與產業資源,于2002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復的國家級專業技術產業孵化基地。2007年正式掛牌成立。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崔亞麗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會徽
●2009年元旦,新的一年新的起點,中心組織研究生舉辦慶元旦晚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中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加油;
●2009年10月,中心研究生自治委員會舉辦了羽毛球大賽和乒乓球大賽;
●2009年12月,為增強團隊意識,加強身體鍛煉,中心針對全體員工和研究生舉辦了拔河比賽;
●2010年4月,借去翠華山春游的契機,讓同學們走向美麗的大自然,開拓學生視野,增長知識,親近自然、感受生活,培養愛家鄉、愛祖國、愛大自然的情感。讓學生在呵護綠色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同時也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讓同學們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放飛心情。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金管理辦法
一、總則
1.為了促使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緊跟國際生命科學前沿,堅持科技創新,不斷輸出優秀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杰出的學術人才,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滲透,使本中心整體研究工作在學科的重要理論與技術領域中盡快躋身國際前沿,經研究決定,設立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金。
2.為規范本中心開放課題基金管理和經費的使用,特制定本辦法。
3.開放課題優先支持意義重大、有創新思想或屬于學科前沿的基礎研究,以及有重大應用前景、旨在增強開發能力的應用研究,特別優先資助承擔各類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具有一定工作基礎的中青年科學工作者申請的項目。
4.中心設立開放課題基金辦公室,負責申請項目的受理、審批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課題申請與審批
6.國內外科學工作者都可以在本中心的“開放課題基金申請指南”范圍或相關學科領域提出申請。開放課題基金的申請時間為每年度2月和9月各評審一次。
7.開放課題基金申請者分為下述三種類型:來自境外的科學技術專家,境內而非本校的科學技術專家,本校的科學技術專家。
8.開放課題的審批數量根據每年的申報數量研究決定,一般控制在5~10項之間,其中本校申請者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9. 每項開放課題的資助強度為,境外專家5 ~8萬元,境內3~5萬元。
10.申請開放課題基金的國內外科學工作者須填寫《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金申請書》(以下簡稱《申請書》)并按規定的時間報送開放課題基金辦公室。
11.開放課題基金辦公室組織學術委員會及有關專家對《申請書》進行評議審查,符合基金資助條件的課題予以審批。
12.開放課題基金辦公室每年在學術委員會審批確定后的一個月內將本年度決定資助的申請者名單及資助經費額通知申請者及其所在單位。
13.基金申請者接到批準資助的通知后,在一個月內將“開放課題基金使用計劃”一式兩份報本中心,由本中心安排基金資助者開展研究工作,提供必要設備及資源。在規定的時間內未報送“開放課題基金使用計劃”者,按自動放棄處理。
三、經費使用及管理
14.開放課題基金經費實行專款專用,由中心統一管理。經費開支范圍限于:
(1) 與資助課題直接有關的室內科研費用
包括a. 實驗材料費,加工費,測試費及零配件購置費;
b. 儀器設備機時費及維修費等;
(2) 客座人員往來差旅費、住宿費、生活補助和其它相關費用;
(3) 資助范圍不包括參加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產生的相關費用,如會議報名費、差旅費、住宿費等。
(4)凡違反基金使用規定者,將停止資助并追回資助經費。
15.課題經費的使用由各申請課題的負責人按第14條原則掌握,該經費限于在本實驗室內進行財務結算。
16.外單位資助人員差旅費,按照西北大學財務處規定的報銷范圍使用,報銷手續及食宿等可由本中心協助解決。
17.每項基金的執行期限一般為2~3年。
四、附則
18.本基金資助開放課題的研究成果歸本中心和研究人員及其所在單位共有。每項成果均應按規定標注,即成果完成人至少第二署名單位必須標注“西北大學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安,710069”(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niaturized Detection System,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并注明“西北大學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金資助”(Supported by Opening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Miniaturized Detection System,Northwest University)。其論文的抽印本2份或其它成果的復印件2份報送本中心備案。
19.凡在本中心進行課題研究者必須嚴格遵守中心的各項規定和制度。
20.本辦法由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金辦公室負責解釋。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357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建于1962年的吉林工業大學排灌機械研究室,1963年成建制遷入鎮江農業機械學院,1999年組建江蘇省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1年組建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格式:pdf
大小:357KB
頁數: 5頁
評分: 4.3
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江蘇省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基礎,以國內唯一的以研究水泵和噴灌設備為主的流體機械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為依托。其前身為成立于1962年的吉林工業大學排灌機械研究室,1963年成建制遷至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本中心是機
發展規模
國家微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面積5000余平方米,集實驗室研究、中試研究及產品開發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建成了功能齊全的分子生物學、材料合成、細胞培養、生物化學等實驗室和000余平方米、符合GMP要求蛋白藥物開發中試基地、可批量生產并開展技術服務的生物芯片技術服務中心、納微米磁性材料中試基地、新藥篩選服務中心等。
國家微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人員六十余人,培養及共同培養博士、碩士近60人,微檢測領域技術帶頭人10人。已建成微陣列系統、納微米生物磁性材料、細胞色素酶P450藥物篩選和個體化用藥、人血液代用品等四大技術平臺。承擔國家“十五”“十一五”863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十余項。開發出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包括四大類50余種新產品和新儀器設備。申請專利34項,獲授權9項(美國專利1項)。“磁性復合微粒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獲2004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目前已同國內外三十多家科研機構與企業形成廣泛合作,建立了具有創新發展能力的微檢測系統研發體系和產業雛形。2100433B
2015年,山東理工大學現有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院、1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依托吉林石化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