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樹根腐病、黑腐病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或灌澆防治,莖腐病、葉斑病和角斑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防治。
較為嚴重的蟲害主要有蚧類和刺蛾類,如履蚧、吹綿蚧、康氏粉蚧、扁刺蛾等。
人工防治
冬季或早春結合修剪,剪去有蟲枝燒毀,以減少越冬蟲口基數。對個別枝條或葉片上的蚧蟲,可用軟刷輕輕刷除,或用毛筆等物蘸煤油涂殺。刺蛾類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物防治
蚧類在初齡蟲孵化期(每年2-4月),可用觸殺劑噴殺,如2.5%溴氰菊酯(敵殺死)3000-5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50%殺螟松乳油3000倍液等,隔7-8天再噴灑1次,可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蟲固定寄生泌蠟危害期(每年2-4月),要選用內吸劑刮皮涂干或根施、澆灌的方法防治,常用藥劑為50%鋅硫磷乳油5-10倍。刺蛾幼蟲抗藥力弱,可用90%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50%鋅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噴灑;也可用甲菊酯類農藥5000倍液噴灑。紅蜘蛛可用20%三氯殺螨砜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防治,蚜蟲、葉蟬、介殼蟲可用5%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灑防治。
苗圃地應選背風向陽、交通便捷、排灌方便的地段,溝路渠電配套設施齊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微酸至微堿性(pH6.5-7.5)的沙壤或壤土,地下水位要在1.5米以下的地方。
整地
圃地在育苗前要做到細致整地,深耕細整,清除雜草、樹根,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保持土壤水分,為苗木生長創造環境。冬閑地要三耕三耙,深度達25-30厘米,春耕地要兩耕兩耙,耕翻深度20厘米為宜。
土壤改良與處理
土壤改良:瘠薄土壤要逐年增施有機肥,偏酸性土壤適當施石灰、草木灰、骨粉,偏堿性土壤要增施酸性肥料,偏粘性土壤要摻砂壤土,偏砂土壤要增加火燒土。
土壤處理:育苗前土壤要進行消毒和滅蟲處理,殺菌可用硫酸亞鐵300-450千克/公頃,于插前20天施入或用代森鋅22.5-30千克/公頃,混拌適量細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滅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20千克/公頃,混拌細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施足基肥
作床前施腐熟有機肥15000-30000千克/公頃,或施腐熟餅肥1500-2250千克/公頃,磷肥或復合肥375-750千克/公頃,結合耕翻施入耕作層。
作床
苗床規格據管理要求和圜地情況而定,一般苗床寬100-120厘米,床高20-30厘米,走道寬45-50厘米,苗床長視情況而定,一般10-20米。作床以東西向為好,床面平整,中央高于兩側,以免局部積水。
除草
床作好后在土壤表面(床及走道)噴禾耐斯1125-1350毫克/公頃,殺滅雜草種子。噴灑前后土壤宜保持濕潤,以確保藥效。施藥后如下雨注意排水以免發生藥害。
分級
移植前苗木應挑選分級,剔除機械損傷、病蟲危害及發育不健全的植株。
移植
一般選春季萌芽時裸根移植,或長出3-5片葉時移植,冬天地面凍結或酷熱的夏天不宜移植,夏插在翌年春分至清明期間移植成活率高。秋插在翌年4月下旬移植成活率高。
栽植密度
一般情況下,培養株高1米左右的苗栽植密度為120000-150000株/公頃,株高1.5米左右的苗栽植密度為75000-105000株/公頃,株高2米以上的苗栽植密度在75000株/公頃以下。培養大苗可再次移植,提高出圃率。
灌溉
珊瑚樹生長旺盛,吸水量大,宜選肥沃、濕潤的土壤栽培,初栽后澆足定根水,以后根據土壤或天氣狀況適當澆水或灌溉。灌溉應據當地氣候、立地條件、墑情及苗木生長情況靈活掌握,可采用澆、噴、灌溝水等辦法,宜早晚進行。苗木生長前期4-5月要少量多次,速生期6-8月一次性澆透,苗木生長后期要控制灌溉,除特殊干旱外,一般不灌。
除草松土
除草要掌握除早、除小、除了和不損傷苗木的原則,保持苗圃地元雜草,人工除草在下雨或澆灌晾干后進行。積極推廣化學除草,走道可用農達或草甘膦,但要防止噴灑到苗木。禾本科雜草早期草嫩,可使用蓋草能或精禾草克,初次使用除草劑,應先試驗再使用,以免發生藥害。結合除草進行松土,每年4-6次,松土由淺到深,苗根附近、株5間淺些,行間深些。
施肥
梅雨季節可深施復合肥約750千克/公頃、尿素約300千克/公頃。以后每年5-8月可施入尿素數次,水肥供應充足,生長旺盛。
整形修剪
珊瑚樹萌蘗性強,能自然形成圓桶形樹冠,且下枝不易枯死,一般可不修剪。如作綠籬,則在春季發芽前和生長季節進行修剪2-3次。
珊瑚樹的繁殖主要靠扦插或播種繁殖。
全年均可進行,以春、秋兩季為好,生根快、成活率高;主要方法是選健壯、挺拔的莖節,在5-6月剪取成熟、長15-20厘米的枝條,插于苗床或沙床,插后20-30天生根;秋季移栽入苗圃。
隨插隨將苗床噴透水。扦插后第1周每天噴水5-6次,每次噴水10分鐘,第2周每天噴水3-4次,第3、4周后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增減每天噴水次數,使床內空氣濕度保持在90%以上,基質溫度保持在20-25℃,氣溫保持在25-30℃,扦插初期用0.1%的退菌特液噴霧2次,以防爛根爛葉,覆蓋遮光率為50%的遮陽網,以減少日照直射,避免床面溫度過高。
8月采種,秋播或冬季沙藏翌年春播,播后30-40天即可發芽生長成幼苗。在每年3-4月,將挖起的小苗帶宿土移植,大苗需帶土球移植,必須隨起苗隨移植,移植后必須澆足、澆透水。如遇干旱年份,必須經常澆水,以確保成活,成活后可追肥1-2次,促進苗木生長。此外,還應抓好每年的整形修剪,可根據綠墻、綠籬、綠門、綠廊等要求進行整形修剪。盆栽珊瑚,可將育成的幼苗移栽入盆缸之內,然后進行澆水、追肥、修剪、整形等日常管理工作。
分布于中國、印度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和越南;在中國分布于福建東南部、湖南南部、廣東、海南和廣西。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谷密林中溪澗旁蔽蔭處、疏林中向陽地或平地灌叢中,也常有栽培。 珊瑚樹喜溫暖、稍耐寒,喜光稍耐陰。在潮濕、肥沃的中性土壤中生長迅速旺盛,也能適應酸性或微堿性土壤。
日本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var. awabuki (K. Koch) Zabel ex Rumpl.):葉倒卵狀矩圓形至矩圓形,很少倒卵形,長7-13(-16)厘米,頂端鈍或急狹而鈍頭,基部寬楔形,邊緣常有較規則的波狀淺鈍鋸齒,側脈6-8對。圓錐花序通常生于具兩對葉的幼技頂,長9-15厘米,直徑8-13厘米;花冠筒長3.5-4毫米,裂片長2-3毫米;花柱較細,長約1毫米,柱頭常高出萼齒。果核通常倒卵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6-7毫米。其它性狀同珊瑚樹。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分布于中國日本和朝鮮南部;在中國分布于浙江(普陀、舟山)和臺灣。長江下流各地常見栽培。日本珊瑚樹是一種很理想的園林綠化樹種,因對煤煙和有毒氣體具有較強的抗性和吸收能力,尤其適合于城市作綠籬或園景叢植。
云南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var. sessiliflorum (Geddes) Fukuoka):與日本珊瑚樹近似,但苞片較大,長達2厘米,寬達5毫米,果實較大,核卵狀橢圓形,長約9毫米。分布于中國、緬甸和泰國;在中國分布于云南南部(西雙版納)。生于海拔900-1600米的密林或林緣灌叢中。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15)米;枝灰色或灰褐色,有凸起的小瘤狀皮孔,無毛或有時稍被褐色簇狀毛。冬芽有1-2對卵狀披針形的鱗片。葉革質,橢圓形至矩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至倒卵形,有時近圓形,長7-20厘米,頂端短尖至漸尖而鈍頭,有時鈍形至近圓形,基部寬楔形,稀圓形,邊緣上部有不規則淺波狀鋸齒或近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兩面無毛或脈上散生簇狀微毛,下面有時散生暗紅色微腺點,脈腋常有集聚簇狀毛和趾蹼狀小孔,側脈5-6對,弧形,近緣前互相網結,連同中脈下面凸起而顯著;葉柄長1-2(-3)厘米,無毛或被簇狀微毛。
圓錐花序頂生或生于側生短枝上,寬尖塔形,長(3.5-)6-13.5厘米,寬(3-)4.5-6厘米,無毛或散生簇狀毛,總花梗長可達10厘米,扁,有淡黃色小瘤狀突起;苞片長不足1厘米,寬不及2毫米;花芳香,通常生于序軸的第二至第三級分枝上,無梗或有短梗;萼筒筒狀鐘形,長2-2.5毫米,無毛,萼檐碟狀,齒寬三角形;花冠白色,后變黃白色,有時微紅,輻狀,直徑約7毫米,筒長約2毫米,裂片反折,圓卵形,頂端圓,長2-3毫米;雄蕊略超出花冠裂片,花藥黃色,矩圓形,長近2毫米;柱頭頭狀,不高出萼齒。果實先紅色后變黑色,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8毫米,直徑5-6毫米;核卵狀橢圓形,渾圓,長約7毫米,直徑約4毫米,有1條深腹溝。
經濟及藥用價值
木材可供細工的原料。根和葉入藥,廣東民間以鮮葉搗爛外敷治跌打腫痛和骨折;亦作獸藥,治牛、豬感冒發熱和跌打損傷。
園林綠化
珊瑚樹是一種理想的園林綠化樹種,對煤煙和有毒氣體具有較強的抗性和吸收能力,尤其適合于城市作綠籬、綠墻或園景叢植,是機場、高速路、居民區綠化、廠區綠化、防護林帶、庭院綠化的優選樹種。
珊瑚樹枝繁葉茂,遮蔽效果好,又耐修剪,因此在綠化中被廣泛應用,紅果形如珊瑚、絢麗可愛。珊瑚樹在規則式庭園中常整修為綠墻、綠門、綠廊,在自然式園林中多孤植、叢植裝飾墻角,用于隱蔽遮擋。沿園界墻中遍植珊瑚樹,以其自然生態體形代替裝飾磚石、土等構筑起來的呆滯背景,可產生“園墻隱約于蘿間”的效果,不但在觀賞上顯得自然活潑,而且擴大了園林的空間感。此外,因珊瑚樹有較強的抗毒氣功能,可用來吸收大氣中的有毒氣體。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1 香樟樹的病蟲害與防治 L、香樟黃化病 此病是全株性病害, 主要表現:在生長季節的嫩葉和嫩梢上, 新梢嫩葉呈黃 綠色或黃白色,葉片小而薄,下部葉片為淡綠色。腋芽萌生,形成許多細小叢生 側株。病害嚴重時,整個樹冠呈黃白色,嫩梢頂部焦頭,甚至枯死。 本病屬生理性病害, 非傳染性。主要因種植土含石灰、 水泥等堿性物質和種 植土中建筑垃圾偏多, 土壤中的鐵不能被植株吸收, 植株缺鐵,影響根系生長而 引起。 防治方法:種植時保證土壤質量; 對發病植株分兩年進行徹底換土; 施用含 硫酸亞鐵的有機肥或對發病植株噴施 0.1%-0.2%硫酸亞鐵,對重點區域的發 病植株根施或葉面噴施高美施液淝,效果良好。 2、樟葉蜂 該蟲是香樟樹的主要食葉害蟲。 一年數代,以老熟幼蟲于土中繭內越冬, 幼 蟲取食嫩葉,對香樟樹幼苗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用 90%敵百蟲晶體或 80%敵敵畏乳劑 1000倍液、50%樂果乳劑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 3頁
評分: 4.6
欒樹的病蟲害防治 欒樹流膠病 此病主要發生于樹干和主枝, 枝條上也可發生。 發病初期, 病部稍腫脹,呈暗褐色,表面濕潤,后病部凹陷裂開,溢出淡黃色半透明 的柔軟膠塊,最后變成琥珀狀硬質膠塊,表面光滑發亮。樹木生長衰弱, 發生嚴重時可引起部分枝條干枯。 該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大致可分為生理性流膠,如凍害、日灼,機 械損傷造成的傷口,蟲害造成的傷口等;還有侵染性流膠,細菌、真菌都 可引起流膠,目前致病病菌尚不清楚。 防治措施:( 1)刮疤涂藥。用刀片刮除枝干上的膠狀物,然后用梳理 劑和藥劑涂抹傷口。( 2)加強管理,冬季注意防寒、防凍,可涂白或涂梳 理劑。夏季注意防日灼,及時防治枝干病蟲害,盡量避免機械損傷。( 3) 在早春萌動前噴石硫合劑,每 10 天噴 1次,連噴兩次,以殺死越冬病菌。 發病期噴百菌清或多菌靈 800 至 1000 倍液。 欒樹蚜蟲欒樹蚜蟲為同翅目、蚜科,是欒樹的一種主要害
一種被子植物,與日本珊瑚樹var. awabuki近似,但苞片較大,長達2厘米,寬達5毫米,果實較大,核卵狀橢圓形,長約9毫米。
根據園林樹木栽植圃地規范,選擇排灌良好、質地微酸性的土壤為培育圃地,不要選擇風口地塊,栽植前應用挖機深翻,挖深50厘米以上,施足農家底肥,以促進苗木生長。根據地形合理開設排水溝渠,整平做床,床面寬度120厘米、高30厘米、床間步道寬40厘米。植苗前,用呋喃丹和50%代森錳鋅1500倍液澆施清除地下害蟲與消毒殺菌。
日本珊瑚樹穴盤苗的移栽定植的最適宜時間一般在春季3-4月份和秋季10-11月份,栽植密度要根據培育目標和出圃時間具體確定,定植時要將損壞部分剪去,在穴盤起苗時盡量避免傷根,根系要求全包營養土,定植時直接帶土移栽,植入深度略高出地面,培土覆蓋有根部位,細土堆于根部,使根系舒展,壓實澆透水。
栽植后,注重水分管理,根據苗床墑情注意澆水,保持苗床土壤濕潤,連續晴天時,每周澆水兩次,連續陰雨時要及時排水。移栽20天后,可結合澆水施薄肥,用磷酸二氫鉀混合尿素進行葉面噴施,施肥量要小,采用薄肥多施的原則。栽植后要注意中耕除草,除草工作要細致,法國冬青抗逆性強,病蟲害較少,偶有刺蛾或蚜蟲,可用吡蟲啉等農約噴殺防治。日本珊瑚樹每年發芽長枝多次,耐修剪,春夏之交要整形修剪一次,秋季可根據不同的綠化需求進行平剪或修剪圓頂的蘑菇狀樹冠、堅定的塔狀樹冠等。
科名 | 忍冬科 |
拉丁名 | Oucuba chinensis |
種名 | 桃葉珊瑚樹 |
引種人 | |
引種時間 | 1963.1.19 |
引種地點 | 海南尖峰嶺 |
引種材料 | 種子 |
引種數量 | 17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