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現代主義之爭:哈佛大學的建筑、景觀和城市規劃 | 作????者 | 王寧,趙長鳳 |
---|---|---|---|
出版時間 | 2017年04月 |
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首次將建筑、景觀和城市規劃三個學院統籌規劃,凝聚了現代主義建筑師的思想和實踐活動。安東尼"_blank" href="/item/城市規劃專業/2552543" data-lemmaid="2552543">城市規劃專業的定義加以界定。埃羅弗森為我們呈現了現代主義運動的星星之火,讓美國的現代主義斗爭全貌躍然紙上。 本書中的照片、繪圖和學生作品均首次出現在正式出版的圖書之中。本書對于建筑史、藝術、建筑、景觀和城市規劃專業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致謝 4
前言 5
1."para" label-module="para">
2."para" label-module="para">
3."para" label-module="para">
4."para" label-module="para">
5."para" label-module="para">
6."para" label-module="para">
7."para" label-module="para">
8."para" label-module="para">
縮略語 270
注釋 271
附錄:大事記 301
圖片版權 306 2100433B
著 者:(美)Anthony Alofsin(安東尼"para" label-module="para">
作 譯 者:王寧,趙長鳳
出版時間:2017-04
千 字 數:505
版 次:01-01
頁 數:308
開 本:16開
I S B N :9787121311925
后現代主義是相對于現代主義而言的。現代主義是現代工業發展、現代社會成熟的理論成果;后現代主義是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或曰信息社會發展形成的思想結晶。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
后現代主義建筑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晚期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相反的一股新思潮也開始登上西方建筑舞臺。晚期現代主義的一些特點:技術暢想、極端理論性、極端強調交通線、...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本世紀流行于歐美文壇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也是當代西方世界社會危機、精神危機和藝術危機在文藝領域的反映。它語源于法語Moderne,具有最新的、現代的,先鋒的含義。 二十世紀初...
格式:pdf
大小:447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老實說,《迷失的建筑帝國》這本書讀起來確實有那么一點艱澀。若不是小巧的開本和并不巨大的篇幅讓它捧在手里不會令人“本能”地感到太過沉重,僅憑引經據典的正文之后那長達27頁的參考文獻目錄,就足以嚇退大多數讀者。但是對于那些真正喜愛建筑,或者那些從事著相關職業的人們來說,出于對“壓力”的畏懼而與邁爾斯的這本書失之交臂又著實可惜。
格式:pdf
大小:447KB
頁數: 3頁
評分: 4.4
由現代設計主義演變的國際設計主義 摘要: 二戰前夕,在法西斯勢力的壓迫之下, 一些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師開始來到美國, 由于美國的經濟發展好, 現代主義設計開始結合美國富裕的經濟進行了改變,慢慢的滋 生出一種新的設計主義,那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國際設計主義,也稱“瑞士平面設計風 格”。二戰結束后的 20年,現代主義設計過渡到國際主義設計基本上已經本末倒置, 把原來作為自然結果的形式變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來的目的 , 即社會性、大眾性 則被逐步拋棄。原來因為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動機不得不形成的簡單、功能化、理性形 式,變成了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義追求。 “少則多”這一原來只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功 能化、大眾化的手段,則成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為了達到 所采用的手段成為了目的, 這是國際主義的核心。雖然說國際設計主義是由現代設計主 義所過渡而成。但是由于其生長的環境變為了富裕
外文書名: architecture & culture of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人文建筑之旅》是“世界著名大學人文建筑之旅叢書”之一,從人文的角度介紹了哈佛大學校園中最具歷史性和重要性的建筑。《哈佛大學人文建筑之旅》規劃了12條路線,中間穿插4篇有關哈佛歷史與建筑關系的焦點短文,哈佛大學本部、人文與科學研究所、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的著名建筑在書中徐徐展開,配以200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令人有神游其中之感。《哈佛大學人文建筑之旅》中文譯稿版權屬哈佛人出版社所有。
1930年前后的中國建筑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筑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志、建筑師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并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筑界與世界建筑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
作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設計實力,二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最大設計機構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設計,大廈10(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筑設計的帷幕。
《現代主義建筑的起源》可供建筑院系師生、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工作者、文物建筑保護與管理工作者、建筑設計工作者使用,也可供文物建筑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