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水環境質量基準 | 定????義 | 控制和消除污染物對水體的污染,根據水環境長期和近期目標而提出的質量基準 |
---|
水環境質量直接關系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水環境質量基準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根據,同時也是確定排污行為是否造成水體污染及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根據。因此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制定國家水環境質量基準。2100433B
你好,生活污水環境質量標準應該由專業部門進行檢測,評估,這才是最專業的,最權威的,謝謝
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促進經濟建設,特制訂本標準。
6.1本標準規定的項目標準值,要求水樣后自然沉降30分鐘,取上層非沉降部分按規定方法進行分析。6.2地表水水質監測的采樣布點、監測頻率應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的要求。6.3本標準水質項目的分析...
格式:pdf
大小:144KB
頁數: 3頁
評分: 4.4
竹壩水庫水環境質量報告 一、水域概況 位于竹壩華僑農場竹壩村、汀溪水庫總干渠 16公里處。 1959年 12月始建,后因資金勞力不足、技術力量困難,于 1960 年 10月停建, 1976年 12月續建, 1984年 11月竣工。水庫按五 十年一遇設計, 五百年一遇校核的多年調節的中型水庫建設, 總 投資 389.70 萬元,完成土石方 118.30 萬立方米,正常庫容 905 萬立方米,總庫容 1157 萬立方米,用以補充汀溪水庫灌區供水 量,可擴大灌溉面積 1.4 萬畝。還為隔海的大嶝鎮提供 1.8 萬人 的生活用水水源。可灌溉該島 5000畝耕地。 二、調查項目 1、PH值的測定 2、水中化學需量( COD)的測定 3、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的測定 4、水中溶解氧( DO)的測定 三、調查內容 范圍:水庫周邊范圍 500米 方法:現場采樣( PH現場直接測定; BOD5,DO現
《水環境質量基準方法與應用》從環境污染物的暴露與水環境質量的生態安全與相關人體健康保護的角度,系統介紹水環境質量基準的框架體系與基礎性方法技術。重點闡述近年來我國流域水環境基準方法體系框架的構建及典型流域特征污染物基準閾值的應用研究。主要包括水環境質量基準方法概述、國內外水環境基準研究進展、水環境特征污染物篩選、水生生物基準、水生態完整性質量基準、沉積物質量基準、營養物基準、水生態風險評估方法、混合物聯合毒性方法等我國流域水環境質量基準的方法學體系框架,及其在代表性區域如太湖流域、遼河流域的應用性研究進展。
本書可為水環境保護的基準和標準研究與制定領域的教學、科研及相關管理決策者提供基礎資料和工作參考。
基準面基準理論
外營力以侵蝕為主體,地表受 外營力作用時,其向下侵蝕有一最低之限度,此一限度,就是侵蝕基準面,亦稱基準面(Base Level)。換言之,基準面就是地表向下侵蝕的終極面,以河川為例,當河床低于此一終極面時,河流就不能再向下侵蝕。
所謂終極基準面(Ultimate Base Level)或永久基準面,是指海水面(Sea Level)而言,事實上海水面并非永久不變的,當地殼變動或冰川后退時,常使海陸之相對位置發生變遷。至于湖面、堅巖層及水庫等,均為臨時基準面(Temporary Base Level),或稱局部基準面。由于侵蝕營力性質不同,其基準面亦隨之而異,例如海蝕以波浪作用向下所能到達之波浪基準(Wave Base)為其基準面,風蝕與溶蝕以地下水面為其基準面,冰河侵蝕以雪線為其基準面。
如果陸地上升,基準面即隨之下降;反之,則會相對地上升。基準面下降常導致侵蝕作用加速進行;基準面上升,則產生沉積作用。
測量學上所說之基準面,是指平均海水面而言,平均海水面是測量陸地高程與海洋深度之起算點,須由特設之驗潮站經過多年之觀測始可采用。就中國言,中國大陸地區之高程起算點為浙江坎門平均海水面;以零公尺起算;臺灣省與澎湖群島之高程起算點則為基隆與馬公平均海水面,亦以零公尺起算。上述地區,測量海洋深度,亦復如此。
沉積基準面相對于地表會產生波狀升降,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可容空間的變化。一個基準面旋回由一個上升半旋回和隨后的一個下降半旋回組成。基準面上升,向陸方向有新增可容空間產生,當基準面下降時,剩余可容空間向盆收縮。在一個基準面旋回變化過程中(可理解為時間域)保存下來的沉積地層為一個成因地層單元,即成因層序,其以時間面為界面,因而為一個時間地層單元,也就是說一個基準面旋回是等時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基本概述
1.2 需求與意義
1.2.1 水環境基準是實施水環境管理的基本需求
1.2.2 水環境標準需要持續改進和升級
1.2.3 新型污染物需要水質基準理論方法創新發展
1.2.4 復合污染亟須聯合作用效應的環境基準研究
1.2.5 水環境基準是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安全的必要需求
1.2.6 水環境基準研究是提升國家環境科技水平的重要需求
1.3 主要問題與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2章 水環境質量基準方法概述
2.1 基本理念
2.2 保護水生態系統的基準方法
2.2.1 水生生物基準
2.2.2 生態學基準
2.2.3 營養物基準
2.2.4 沉積物基準
2.3 保護人體健康的基準方法
2.3.1 人體健康基準
2.3.2 微生物基準
2.3.3 休閑娛樂用水基準
2.4 存在問題與進展
2.4.1 水生生物基準研究
2.4.2 生態學基準研究
2.4.3 營養物基準研究
2.4.4 沉積物基準研究
2.4.5 人體健康基準研究
參考文獻
第3章 國外水環境質量基準研究
3.1 各國水質基準研究概述
3.2 歐盟及日本水質基準研究
3.3 美國水質基準研究
3.3.1 水生生物基準
3.3.2 人體健康水質基準
3.3.3 營養物基準
3.3.4 沉積物質量基準
3.3.5 細菌學基準
3.3.6 生物學基準
3.3.7 野生生物基準
3.3.8 物理基準
3.4 美國各州與區域特異性水質基準
參考文獻
第4章 我國水環境質量基準與標準研究
4.1 我國水質標準發展
4.1.1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形成和發展
4.1.2 海水水質標準
4.1.3 地下水質量標準
4.1.4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4.1.5 漁業水質標準
4.1.6 水質標準之間的關系
4.2 我國水質基準研究狀況
4.2.1 我國水質基準研究進展
4.2.2 我國水質基準研究成果
4.3 我國水質基準與標準方法體系現狀與問題
……
第5章 流域水環境特征污染物篩選與應用
第6章 水生生物基準方法與應用
第7章 水生態完整性質量基準方法與應用
第8章 沉積物質量基準方法與應用
第9章 營養物基準與標準研究進展
第10章 水生態風險評價應用
第11章 混合物聯合毒性方法與水質基準應用
第12章 水生生物基準案例——流域硝基苯水質基準閾值
第13章 水生生物基準案例——流域鎘水質基準閾值
第14章 水環境基準體系與標準化構建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