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標性,審計管理模式的運行,具有明確的應完成的任務和達到的要求。
2、規范性,審計管理模式的運行要遵循一定的審計規范和相關規范。
3、穩定性,審計管理模式構成是各種要素相互聯系、制約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整體,能在較長時期或以其基本功能運行。
4、相對性,審計管理模式的具體形態及其內容、結構和功能隨客觀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而一定形式的審計管理模式從整體上是穩定的,但其結構、功能也在發生變化而是相對的。
5、適應性,審計模式的基本的內容、結構和功能,能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并正常運行。
6、國際性,審計管理模式的建立考慮了與國際審計準則和有關國際審計通行規則相協調。
從我國審計組織的管理內容出發,審計管理的模式是行政型的管理模式。在行政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中,強調政府職能的服務公共的性質,因而把行政管理認為就是公共管理,行政型審計管理模式也就是公共型審計管理模式。這實際上涉及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的關系。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因為行政管理的內容是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而公共管理的內容,是政治性公共事務(如軍事、外交、司法、維護公共安全等)和社會性公共事務(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醫藥衛生等)。行政管理的內容也就是公共管理的內容,只是將國家事務說成是政治性公共事務,社會事務說成是社會性公共事務;就是在企業,從其經濟活動內容的性質而言,同樣存在有行政管理活動或公共管理活動的事務。以上分析表明,審計管理既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質,同時也具有公共管理的性質。
1、要以客觀實際的審計管理環境為基礎,建立審計管理模式,要從實際出發,依據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市場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現代經濟管理的要求;
2、要采用科學方法,建立審計管理模式對客觀審計事物的研究,要采用科學的觀察法、調查法、抽象法、定性法、定量法和分析法等;
3、要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建立審計管理模式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并依據有關法規;
4、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建立審計模式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審計事物的本質,反映審計事物發展的規律;
5、要具有規范性,建立審計模式要按照審計模式內容從形態、結構、功能和特征等方面進行規范,抽象為一種標準形態。
老版本(848)4.0時點擊【返回項目】按鈕,新版本(1850及1860)時點擊右上角里邊的(黑色的)小叉叉關閉,據自動回到項目管理界面了。
經營理念:一、聚焦:新標識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體現出華為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的核心理念;二、創新:新標識靈動活潑,更加具有時代感,表明華為將繼續以積極進取的心態,持續圍繞客戶需...
華為公司的經營理念:一、聚焦:新標識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體現出華為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的核心理念;二、創新:新標識靈動活潑,更加具有時代感,表明華為將繼續以積極進取的心態,持續...
1、認識審計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通過建立審計模式,認識審計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功能、特征和規律,及其發展變化的內部和外部的因素,運用這些因素促進事物的發展變化。這使得實際存在的復雜的審計事物,由于采用建立模式的抽象,變得簡單明了,易于理解。
2、提出審計改革的要求。以審計管理模式的標準形態,對照實際審計管理工作,肯定符合審計管理模式要求的方面,找出不符合審計管理模式要求的內容,并分析其原因、影響,相應提出在宏觀上、微觀上應進行審計改革的要求,以促進審計事業的發展。
3、指導審計實踐。以審計管理模式的標準形態,作為對審計實踐的指導。建立的標準化審計模式,可以規范審計事物發展的過程、過程中的行為及過程運行機制。以審計管理模式的標準形態對照實際審計工作,對符合審計管理模式要求的方面,要不斷充實和完善;對不符合審計管理模式要求的內容,分析其原因、影響,并相應采取措施改進。依據影響審計管理模式發展變化的因素在未來時期可能發生的變化,預測審計模式所反映客觀事物在未來時期的發展,采取相應措施,對現實事物的發展施加影響,以便發揮審計的作用。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09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盾構機作為軌道交通隧道主要施工設備,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迎來黃金發展期,市場前景廣闊。中鐵裝備機電公司率先在國內發現機遇,開展盾構租賃業務板塊,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租賃管理模式,使租賃業務保持核心競爭力,保證了設備的動態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格式:pdf
大小:109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盾構機作為軌道交通隧道主要施工設備,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迎來黃金發展期,市場前景廣闊。中鐵裝備機電公司率先在國內發現機遇,開展盾構租賃業務板塊,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租賃管理模式,使租賃業務保持核心競爭力,保證了設備的動態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般準則是指對審計人員任職資格和執業行為所作出的規則,主要用于對訓練與能力、獨立性、職業道德方面的約束。
工作準則是指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行為時應遵守的規則,也稱為審計的實施準則或審計的外勤準則,主要用于制定審計計劃,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審,收集甄別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報告準則是指對審計人員編制審計報告的原則、形式、內容所作出的規則,主要用于編寫審計報告,運用審計報告的形式,規定審計報告的內容。
在此階段,審計人員應做的工作主要有:下達審計通知書、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
民間審計組織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以后,考慮自身的業務勝任能力和獨立性,并與委托人就審計業務的性質、審計范圍達成共識后,才可簽定審計業務約定書。
審計業務約定書是指民間審計組織與被審計單位共同簽署的,以確認審計業務的委托與受托關系,明確委托目的、審計范圍及雙方應負責任等事項的書面文件。審計業務約定書具有經濟合同性質,雙方一經簽字認可,就具有法律效力,雙方應共同予以執行。
有人認為審計(AUDIT)是從會計中派生出來的,其本質還是與會計有關。事實上,審計與會計是兩種不同的但又有聯系的社會活動。審計與會計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審計的主要對象是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會計資料是審計的前提和基礎。會計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活動本身就是審計監督的主要對象。我國古代的“聽其會計”和西方國家的“聽審”,都含有審查會計之意,檢查會計資料只是審計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隨著審計的發展,審計和會計的區別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
產生的前提不同
會計是為了加強經濟管理,適應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產生的;審計是因經濟監督的需要,也即是為了確定經營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經濟責任的需要而產生的。
兩者性質不同
會計是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對生產經營或管理過程進行反映和監督;審計則處于具體的經營管理之外,是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查,具有外在性和獨立性。
兩者對象不同
會計的對象主要是資金運動過程,也即是經濟活動價值方面;審計的對象主要是會計資料和其他經濟信息所反映的經濟活動。
方法程序不同
會計方法體系由會計核算、會計分析、會計檢查三部分組成,包括了記賬、算賬、報賬、用賬、查賬等內容,其中會計核算方法包括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等記賬、算賬和報賬方法,其目的是為管理和決策提供必須的資料和信息;審計方法體系由規劃方法、實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組成,而實施方法主要是為了確定審計事項、收集審計證據、對照標準評價,提出審計報告與決定,使用資料檢查法、實物檢查法、審計調查法、審計分析法、審計抽樣法等,其目的是為了完成審計任務。
職能不同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經濟活動過程的記錄、計算、反映和監督;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督,此外還包括評價和公證。會計雖說也具有監督職能,但這種監督是一種自我監督行為,主要通過會計檢查來實現,會計檢查或查賬,只是檢查賬目的意思,主要針對會計業務活動本身,而審計,既包含了檢查會計賬目,又包括了對計算行為及所有的經濟活動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分析、檢驗,即含審核稽查計算之意;會計檢查只是各個單位財會部門的附帶職能,而審計是獨立于財會部分之外的專職監督檢查;會計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其檢查范圍、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審計的目的在于證實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審計檢查會計資料只是實現審計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
任何審計都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審計授權或委托人。審計主體,是指審計行為的執行者,即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為審計第一關系人;審計客體,指審計行為的接受者,即指被審計的資產代管或經營者,為審計第二關系人;審計授權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權或委托審計主體行使審計職責的單位或人員,為審計第三關系人。一般情況,第三關系人是財產的所有者,而第二關系人是資產代管或經營者,他們之間有一種經濟責任關系。第一關系人——審計組織或人員,在財產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經營者之間,處于中間人的地位,這要對兩方面關系人負責,既要接受授權或委托對被審計單位提出的會計資料認真進行審查,又要向授權或委托審計人(即財產所有者)提出審計報告,客觀公正地評價受托代管或經營者的責任和業績。為此,審計組織或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獨立性,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擾或干涉,這是審計區別于其他管理的一個根本屬性。
審計本質是一項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這一表述既符合審計產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國憲法關于建立國家審計機關,實行審計監督制度的規定精神。